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100字日记 > 正文

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坚持“四个融合”,,建设文化强县]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文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宁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审时度势地做出了建设文化强县的决策,使全县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将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让旅游景点有了“灵魂”。宁城县位于自治区中东部,处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区交界处,悠久的历史,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中京遗址,西汉右北平郡治所黑城遗址,南山根、小黑石春秋战国文化遗址,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法轮寺以及汉代军事哨所福峰山等众多历史古迹。宁城县广泛推介的“千年古都,辽文化发祥地;远古生命乐园,中国化石宝库;神奇黑里河,塞外九寨沟;天然热水温泉,皇家养生胜地”四张名片中,都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增添了区域旅游的文化内涵与特色魅力。置身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茫茫林海之中,被赋予“大辽皇家猎苑”的景区虽然早无传说中的金戈铁马,更无獐鹿鸣叫虎豹狼虫,但仍会令人“心底生波澜,胸中盈豪气”。在打虎石水库景区,一块巨石被赋予了传奇色彩,传说此石就是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的射虎石。历史的印记随着时间的久远早已无从考证,但那首脍炙人口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千古绝句却带给游客无限的想象空间,既增加了自然景观的内涵,又使游客置身于浓厚的历史文化之中,让静态的景观有了动态的魂魄。宁城县还通过举办藏龙谷旅游文化节、紫蒙湖旅游文化节、黑里河杜鹃花节等方式或手段,不断提升区域旅游形象。文化旅游的发展,也使餐饮等相关产业得到进一步培育,其中藏龙谷地锅宴、紫蒙湖鲜鱼宴、黑里河山珍宴、道须沟牛头宴均受到游客的广泛赞誉,从而有效地把自然生态优势、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旅游经济优势。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将文化与城建有机融合,让城市面貌有了“神韵”。 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把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融入其中,让城市有自己的特色和品味。近年来,宁城县财政累计投资5.7亿元,拉动社会投资50多亿元加强城市建设,城区面貌大为改观。刚刚完工的宁城中京广场,兼具了现代元素和历史文化底蕴特色,突出了“纵贯宁城历史,涵盖紫蒙风光,弘扬民族精神,展示中京文化”的主题;契丹文化苑则由“盛世中京、澶渊之盟、四时捺钵、契丹碑林、制陶小品”五组文化内容组成。这些城市精品工程的实施,给城市赋予了巧夺天工的灵气、韵味和美感。
   将文化与演艺有机融合,让群众文化有了“底气”。近年来,宁城县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先后投资10多亿元,建起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市民文化广场、文化综合大楼、特色博物馆等一批基础设施,投资700余万元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从2007年开始,宁城县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宁城辽中京文化节”,演职人员近万人次,真正成为惠及全县61万人口的文化盛宴。注重发挥乌兰牧骑“轻骑兵”作用,30多部重点舞台剧及各类文艺作品投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自创、自导、自演的戏剧《亲人的哭喊》、《红石山》、《大宁魂》、《杏花盛开的时候》、《情在山乡》分别参加了全国比赛,有四台节目分别荣获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荣获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娜”奖。宁城县还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启动建设以辽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作生产1-2部以大辽文化为题材的影视剧和大型戏剧,真正实现文化强县的目标。
   将文化与道德有机融合,让人际交往懂了“礼节”。2011年,宁城县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为主题,举行了首届传统文化大型公益活动论坛,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公民文化道德素质,树立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连续开展了两届“孝老爱亲”评选活动,让那些身处基层、不为人知、平凡而伟大的道德模范事迹唤醒人们的责任与良知。为弘扬传统美德,春节期间宁城县委主要领导亲自到基层慰问道德模范,在全县营造了孝老爱亲良好风尚。“七一”期间,宁城县还举办了“红心向党,唱响宁城”红歌演唱会,全县千名干部群众同台高声歌唱,唱出爱党爱国的时代心声,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一系列文化活动,全面提升了宁城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 宁城县委组织部 )
  (编辑/艾平)

标签:融合 强县 建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