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200字日记 > 正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8 中国人物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周实湖南长沙人。长期从事编辑职业。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工作十年,主持创办《书屋》杂志,曾任该杂志主编。主要著作有:长诗《小石头》、诗集《剪影》、短篇酷刑系列《刀俎》、长篇小说《性比天高》、长篇诗文《写给Phoebe的繁星之夜》、长篇小说刘伯温三部曲《天象》《天命》《天意》(与人合作)、长篇小说李白三部曲《蜀道难》《将进酒》《临路歌》(与人合作)。
  个人能代表历史吗?回答只能是不能。个人的生命终究有限。
  可是,你若谈论历史,却又不能绕开个人。个人虽难代表历史,却能成为历史的注脚。无论什么样的个人,终归都是历史的注脚。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那些进入历史的人物就像车轮扬起的灰尘,犹云似雾,飘在空中。
  
  黄 帝
  
  要论中国的第一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我们可能不晓得自己三代以上的祖宗是个什么人或者是个什么模样或者叫做什么名字,但不可能不知道他。
  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都是他的子孙。
  想不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以他为首的有熊部落打败了以炎帝为首的神农部落,又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而且擒杀了首领蚩尤,于是三个部落合并,中国由此开始创建,我们就成了他的子孙,他就成了我们的始祖。
  如果事情真是这样,理由也只这么一点,那么,按照人类的常识,我们顶多也只算是他的国民的子孙而已,他的奴隶的子孙而已。如果要说他是祖先,也只是中国国王的祖先,中国奴隶主的祖先,而非中国人的祖先。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不想做他的子孙。我也知道他做祖先所具有的凝聚力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这样说只是想说我曾这样想了一下。
  于是,又想其他民族,比如英国人,比如法国人,比如德国人,或者其他什么国人,他们的祖先又是谁呢?想到的只有那个亚当,那个上帝造的亚当以及上帝用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那个夏娃: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生男育女,儿女成群。
  中国与之相比较的,也许只有盘古了,当然还有一个女娲,但盘古只开天辟地,女娲好像也只补天,也有传说与此同时她也曾经抟土造人,然此说却记载较晚,且多为后人加注,其情其景非常混沌,不似西说眉清目秀。
  还想为何叫做黄帝而不叫做白帝黑帝?还想有时说起自己也自称是炎黄子孙而不说是蚩尤子孙。其原因大概是真似史书说的那样蚩尤是由长江流域侵入黄河流域的部落,而非该地的原生部落。而黄帝之所以成了黄颜色的帝王则是因他生活的土地,则是因他统治的土地是黄河边的黄土地吧。
  成者王,败者寇。败得丢了性命的蚩尤连子孙都没有了,成了胜利者的了。
  
  尧舜
  
  谁说世上没有完人?尧舜在中国的历史上就可说是两个完人。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
  孟子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
  由此可见,孔孟二氏,是如何的力捧尧舜。差别只是孔子捧时每每单独称颂帝尧,而孟子则多为两个圣君一起捧了。
  尧是如何完美的呢?《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尧在位的那个时期,天降大雨,河流泛滥,山洪暴发,中国成了一片汪洋。尧授权给鲧治水,历时九年,洪水如故,这也是《史记》记载的。
  舜又如何完美的呢?《史记》是这样记载的:“盲者子。父顽,母?,弟傲,能和以孝,??治,不至奸。”于是,尧让舜,代行政,并嫁二女给他为妻。舜巡四方,回朝建议,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唯一不动的是虞的部落――也就是他自己的部落,四罪至而天下服,这也是《史记》记载的。
  从《史记》、《尚书》的记载来看,舜的贡献是大于尧的。尧未起用的八恺八元,舜皆能够荐用之。尧未除去的四族四凶,舜皆能够流放之。舜用禹治水,水终平息之。于是,历史的唐虞盛世成了儒家的理想社会。尧让舜,舜让禹,也就成了儒家的不以天下自私的圣君。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事情也许真是这样,但也可能不是这样。假若事情真是这样,那舜为何孤身一人跑到蛮荒的苍梧之野,死在江南的九嶷山中?尧的二女娥皇女英为何哭得那样伤心?
  “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斑竹一枝千滴泪,这泪表达了多少真情也隐藏了多少真情。
  
  大禹
  
  上小学就读过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确实令人印象深刻,是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只是――当时也想过,当然只是一闪而过:进进家门又如何呢?
  进了家门,坐一坐,休息一下,喝口水,再去治水也可以呀!两者并非对立的!
  三过家门而不入,让人多少有点觉得――怎么说呢,有点绝情,有点那么不近人情。
  当然,这是那时的想法。后来我是如何想的?现在我又如何看呢?
  后来,我又看了《史记》,知道禹是鲧的儿子。鲧之父为颛顼,颛顼之父为昌意,昌意之父为黄帝,禹是黄帝的第五代了。而虞舜则更是黄帝的第九代孙。禹已大过舜四代,何以禹反受舜禅?这是无法说通的。司马迁写《史记》也有史料考证不足或者偶尔疏忽之处。
  禹之父鲧治水,历时九年无成绩,被舜殛毙于羽山,接着又令禹治水。
  父因治水而被诛,又要其子接着治,此令实在很残酷。
  当时,禹是如何想的?君之命不可违?
  他治就能治成功吗?他真比他父亲强吗?是否也会重蹈厄运?
  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我看到的只有伤悲。
  只有明白了他的伤悲,才能理解他治水为何憋着一口气三过家门而不入。只有明白了他的伤悲,才能知道他治水为何那样注重安民,从不随意迁怒他人,也不随意迁移部落。只有明白了他的伤悲,才能懂得那些部落为何对他那样敬重,十分感谢他的仁爱,乐意辅助他的治水。至于他的治水大功,对于天下生民的好处以及后代子孙的贡献,我想也就不须说了,自是有过于尧舜了。
  
  后羿
  
  关于后羿,传说很多,比如后羿射日,比如嫦娥飞天,都是壮美神奇的传说。但是,史书中的后羿,就不仅是一个射者,而且是一个王者了。
  舜死,禹立,建立夏朝,将中国分为九个州。禹在位仅八年,死后其子启继位。启继位后,有扈部落,率先反对,宣布独立,启即发兵进行讨伐。有扈失败,天下来朝,启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启死也是其子继位,他的儿子叫太康。
  这里,话要说回来,所谓家天下是由禹开始,其实不合事实的,自然也非公平之论。自从黄帝建国开始,接其位的不是儿子,就是孙子,要不就是他的族子,还有尧舜所禅让的何尝不是皇亲国戚?再禅再让也不会让给一个奴隶的。天下生民能期盼的只是君王能够贤能。
  可惜,太康却不贤能,继位后即耽于游乐,不理政事,勤于田猎。一天打猎,打昏了头,一直打到黄河之南。有穷部落的酋长后羿,乘着军民愤怒之际,发兵切断了他的退路,立了其弟仲康为王,大权自然也就握在后羿自己的手里了。
  仲康死后,子相继位,后羿不愿再在幕后,索性将相驱逐下台,自己坐上了王的宝座。然而,他的晚节不保,也同过去的太康一样不修政事,围田射猎,结果被他重用的寒浞发动兵变,取而代之,杀而烹之。寒浞还纳了他的妻子,当然已不是嫦娥了。
  射日的后羿是个英雄,为王的后羿是个庸人,和他推翻的太康一样,也是个淫游佚畋的昏君。
  
  少康与夏桀
  
  夏代的大事,主要有两件,一是少康一旅中兴,一是夏桀荒淫亡国,稍有历史常识的国人都能对其道之一二。
  夏帝相被篡弑之后,其子少康东奔西跑,最后投奔有虞部落。有虞部落的酋长姚思将其二女嫁给了他,并赠一块好田给他。然而,少康不甘务农,暗中号召先辈旧部,突袭首都,夺回王位。少康复国中兴的故事历代一直流传不衰。尤其每当一个政府受到打击,失去疆土,处于艰难挣扎之时,定会强调这个故事,用以激励斗志信心。《史记》没有记述此事,史家多认为是疏忽。
  自少康后十二代,夏朝的最后一代君王也就是人称夏桀的即位。夏桀其人不但聪明而且徒手可搏虎豹,只可惜将聪明才智全用到了暴虐之上以及荒淫的享乐之上。他发明了酷刑炮烙将人慢慢活活烧死。他最喜欢看人受刑垂死时的悲号惨状。一天,他看得高兴时,转头向他的一位大臣叫做关龙逢的问道:“你看好看不好看呢?”关龙逢说:“这种做法,就像走在薄冰之上,危险已在眼前了。”桀听了,很扫兴,冷冷一笑,说:“你只知道别人的危险,却不知道自己的危险。”下令炮烙关龙逢。关龙逢是中国第一个因进言被杀且被写进历史的高级知识分子的代表。
  桀爱他的妻子妹喜,而妹喜又最爱听绸缎撕裂的声音。桀就命令一帮宫女日夜在她身旁撕绸。历史上还传说,在桀豪华的皇宫之内,肉堆积得如山一样,酒也灌满巨大的池塘,每次宴会,三千余人,饮酒就似牛群喝水。有莘部落的伊尹劝他:“你再这样恐会亡国。”桀怒:“你又妖言惑众!人民有君主,如天有太阳。太阳亡,我才亡。”于是,夏朝的人民跪地,对着太阳齐声喊叫:“太阳,太阳,你快亡吧,我们跟你一起亡!”这样的王朝当然会亡,是被商汤部落亡的。桀走鸣条,被汤追及,放逐南?。
  少康中兴,得众得国。夏桀亡国,失众失国。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古今中外,没有例外。
  
  商汤
  
  商与殷乃一而二,二而一,都是汤王所建的朝代,不过一人二名罢了。盘庚迁殷前为商,盘庚迁殷后为殷。殷族起于黄河下游,推翻上游的夏朝政权,代夏而组中央政府,靠的是其推行仁德。
  一天,汤王率臣出巡,见人捕鸟,网张四面,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天下四方皆入我网。”汤王认为太过分了,抬头望天,长叹一声:“这样,鸟就会捉尽了!”于是,命人撤掉三面,只留一面,网开三面,嘴里也是念念有词:“想往左的左,想往右的右,不听话的不想活的就到我的网里来吧!”诸侯闻之,纷纷感叹:“商汤的仁德已到极致,连鸟兽都沾光了。”人心开始倾向商汤,接着就是夏桀亡了。
  汤做天子后,十七世,三十代,传至纣,始为崛起于西方的一个叫周的部落所灭。孟子所论商代贤君也与《史记》所记相合。清末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所记的帝王也与《史记》所记相合。由此可见《史记》的价值以及甲骨文的价值。
  《尚书》中的《商书》里,有《汤誓》,有《仲虺之诰》,有《汤诰》,都是有关于汤的记载。《汤诰》中有一段话是颇令人回味的:“各守尔典(规章法则),以承天休(美意)。尔有善,朕弗敢蔽(你做了好事,我不会掩藏);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我会反省自己的过错,不会原谅自己的过错),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所有错误全在于我);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我若有错误,又怎么对得起四方呢)。呜呼!尚克时忱(忱,诚也),乃亦有终。”就这几句话,也可见出汤的为政以及他的为人了。作为一代开国之君,他虽不是一个完人,但若真能过则归己,功则让人,也就能使他的臣下“各守尔典,以承天休”了。
  
  武丁与傅说
  
  殷代传至武丁,已是二十二帝。其间自成汤居亳,至盘庚迁殷,为了生存,四次迁都,直到傅说佐助武丁,才得大治,重又复兴。
  相传武丁即位之后,未得良佐,三年不言,他是何等孤单寂寞,由此可想而知了。
  他将政事委托?宰,自己四处搜罗人才,一夜梦见一贤人,名字叫做说(说,读悦)。他以梦中所见形相,对照百官,竟无一似。于是,就令百官寻觅,终于在傅险,找到梦中人。这时,说正靠修路,藉得饮食,维持生活。武丁一见,果然是他,再一交谈,确是贤人,立即拜为相,以至殷大治,于是就以傅险的傅赐给他为姓,叫他为傅说。
  《尚书?说命》三篇中记载了他们的一些对话。
  武丁说:“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傅说答:“惟木从绳则正,后(即帝也)从谏则圣。”
  武丁说:“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
  傅说答:“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傅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说知的本身容易,行的本身难,而是说好话容易说,好事不好做。意在鼓励武丁力行,不是听他说过就算。世人每每好说好话,好说好听的大话空话,尤其是有地位的人,如果只说大话空话,不但不能成其事,而且会使天下人形成以言为行的风气。
  傅说还有许多话,就是现在也适用的。
  比如《命》篇所说的:“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就是说非有能不任以官,不能以私下所喜的人为官;非贤也不能加爵,爵不可以赏给坏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武丁自从遇到傅说,前后简直判若两人,不但开口说话了,而且经常与他对话,殷也得到大治复兴。
  
  妇好
  
  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名字常常刻在已出土的甲骨文中。
  她是商君武丁的妻子,是武丁为了加强统治从某个方国或者部落所选纳的一位妻子。武丁有众多选纳的妻子,见于卜辞的有五十三人,她是其中最出色的。
  比如“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狗”就是商王征发妇好所辖制的三千人和其他士兵一万人,命她统率去征狗方,也就是那后来的犬戎。这支部队在当时已是雄壮的大军了。又比如“辛未卜,争贞,妇好其从??伐巴方,王自东□伐,戎陷于妇好立(位)”)。当时,位于西南的巴方与商朝时常发生战争。这次武丁妇好出征,分兵两路进行攻击,巴方陷入妇好的埋伏,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妇好墓中曾经出土四把铜?,两大两小,上面都有“妇好”的铭文。两把大铜?,均重八九斤,象征着商朝的王权军权,而铭刻在?上的“妇好”二字则显示她在军事方面的权威。
  妇好的名字在甲骨文中之所以会频繁出现,还不仅因她是王妃,是个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政治家。
  商朝祭祀的种类很多,祭天,祭水,祭鬼神,祭祖先,以及禳除疾病的祭祀,以及躲避灾祸的祭祀,以及出征前的祭祀。这些名目繁多的祭祀非一般人能够主持,通常都是有地位的奴隶主才能主持的。妇好就常受王之命主持这类祭祀活动。殷墟的考古发掘之中就发现了一些刻有“妇好整治的”牛骨龟甲。这些甲骨文字表明妇好是整治甲骨的卜官,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
  妇好死于武丁之前,单独拥有自己的墓穴,接受后人对她的祭祀。
  武丁死后,他的后人也没将她作为附庸,移入大墓,进行合葬。
  “贞妇好不死?”“贞妇好其死?”“贞妇好不死,有子?”“贞妇好延死?”从武丁的这些卜辞,可以看到妇好生前,武丁是如何关心她的――不仅关心她的健康,而且关心她的生育,甚至还有她的起居。
  
  纣
  纣王是个荒淫的暴君已是很有名的了,他的那些滔天之罪也是人所共知的。
   《史记》说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好了,好了,不引了,再引也是这样了。
  纣王所有的这些罪恶与亡国之君夏桀所为几乎就是如出一辙,一个模子倒出来的。而且,随着时间后移,他所作的七件恶事竟然变成了七十件,所有君王的一切坏事全都堆到了他的身上,成了警示暴君的典型。然而,就是有此典型,暴君还是多于贤君。这就是人性的问题了,也是体制的问题了。
  讲句实在话,有人不相信,我也不认为,纣的亡国是因酒色或是因他太爱酒色。纣的亡国,更多的是,他太骄傲了,他太自负了,过于轻敌了,没把他人放在眼里,没把周国放在眼里。当他面对周的危险,仍将主力用于征夷,结果自然也就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了。他的知虽足以拒谏却忽视了兴亡之微,他的言虽足以饰非却未能启臣民之善,弄得自己到头来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形单影只,众叛亲离。
  《史记》写纣战败之后,逃回鹿台,自焚而死,武王对其烧焦的尸体射三箭后斩下其头,挂在大白旗上示众。宠妾妲己也已自杀,也被武王射了三箭,也被武王斩下其头,挂在小白旗上示众。有意思的,是在民间,关于美姬妲己之死,却有另外一种传说:妲己根本没有自杀。她自信她具有的魅力能够自己拯救自己。可是,她没料到的是,周军统帅姜子牙已是九十高龄了,而且一副铁石心肠,下令将她绑赴刑场。然而,她太美丽了,刽子手也落魄丢魂,刀举起来,落不下去,姜子牙就亲自执行,结果也是同样遭遇。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将她的脸用布遮住,才砍下了她的头颅,那颗异常美丽的头颅。
  
  周文王和周武王
  
  文王的事迹很多很多,可是,我的脑子里,印象最深的,还是他被殷纣王囚在?里时增加了《易经》中的八卦,即将每卦重复一次,变为八八六十四卦。现在,街边的卦摊上,或者大庙的神像旁,所谓文王卦,还是依照他的方法一卦一卦演绎的。文王籍着他的八卦,仍然活在当下之中,活在当代人的心中,活在当代社会之中。
  武王呢,更加了,克殷后,分诸侯,凡是他的亲戚朋友,只要不是疯子白痴,都能分到一块土地以及一群俘获的奴隶。部落一词从此消失,诸侯领地成了封国。周初封了七十一国,其中姬姓五十三国。封建制度由此创立,封建社会由此起程。虽然,后来,历代王朝,根据自己特定的情况,也有演变,也有丰富,终是万变不离其宗。
  封国的地位是平等的,所有封国直属中央,中央的领导就是武王。
  封国属于中央领导,年年都要觐见朝贡。封国虽有自己的军队,但要听从中央调遣。
  封国的地位虽然平等,面积却是有大有小,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
  爵位是周朝的新生事物,按照大小分为五级:公、侯、伯、子、男。五级之下第六级,就是所谓附庸国了。
  封国爵位的继承方法也和中央政府一样,按照宗法制度执行: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嫡系的长子就是白痴,宝座也只能是他坐。除非无长,除非无后。
  这个严格的宗法制度,随着历代王朝延续,一直延到二十世纪清朝覆亡才算湮灭,它的力量控制中国长达三千来年之久。
  
  吕尚
  
  姜子牙卖灰面――倒担归家――这句南方的歇后语是借他的坎坷命运表述人生诸多不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流行的中国俗话,也是借用他的行为表示做人的潇洒澹定。还有一句话,也曾流行的,我说的是在民间――他想姜子牙遇文王,只怕没有这样的命……仅凭这么三句俗话即可见出他在中国曾有多大的影响了。周朝能成封建大国也与他的襄助有关。所以,武王成功之后,首封他的地盘于齐。
  他的名称很多很多,如吕望,如吕尚,还有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都是叫他一个人。他是东海上的人,姓姜,名牙,炎帝后裔,其祖先为四狱,曾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从封姓,故叫姜尚又吕尚。他的一生穷困潦倒,先是屠牛于朝歌,后又卖饭于孟津,直到老年,无可奈何,才到渭水河边钓鱼,希望遇见文王姬昌。文王将出猎,先卜卦,卜者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熊,而是霸王之辅。”果然文王此次出猎,便遇他于渭水之阳,两人通过一番对话,文王感觉十分高兴:“自吾先公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于是,邀他同车归朝,拜为师。
  或曰:“太公博闻,曾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里,散宜生、闳天一二人素知吕尚而招之,尚亦闻西伯贤,又善养老,乃住周。三人乃商议计策,为西伯求美人和奇物,献给纣王,以赎西伯。”以上二说,皆太史公当时所闻,虽与渭水得贤不同,拜之为师,确是事实。其归周后,激励文王,以图伐纣,用心多为兵权奇计,因此后世谈到兵法或者论到计策权谋,皆宗太公,便是自然。
  世存《太公阴符》一卷,是最早的一本兵书。黄石公授予张良的,就是这本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太公是也。
  
  
  周公旦
  
  做一个好国王不易,做一个好大臣更难。
  作为一个好国王,必须时刻想着天下。作为一个好大臣就不仅要面对天下而且还要面对天子,天下天子都兼顾了,天地才能风调雨顺。
  周公名旦,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文王在世时,旦为子,孝敬仁厚,即不同于其他兄弟。武王为天子,旦辅助武王,亦文亦武,用事居多。武王大封功臣同姓,封其于曲阜,是为鲁公。当时,他便没就封,而是留在朝中佐政。武王有疾,他告于上天,请求先王之灵保佑,愿以己身替武王死。当然,这只是他的心意,武王最终还是病故。武王故时,其子成王,年纪尚幼,自然是他代为执政。其兄其弟管、蔡、霍等散布流言于国中:“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闻之,告太公望,告召公?:“我之所以弗辟(不避嫌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于是,请示成王,而使其子代其就封,并告诫曰:“……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洗澡时,吃饭时,常常不待事毕,即起而接待士人),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往也)鲁,慎无以国骄人。”管、蔡、霍以及武庚等,果然率众造反,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东伐,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废霍叔,以封康叔于卫,以封微子于齐,并祭殷族祖宗,收复殷族遗民,安定淮夷东土,经二年而平定。成王七年,周公还政成王。成王主政,人谗周公,周公奔鲁。成王查阅府中档案,发现周公祷告上天愿替武王而死之文,乃泣,旋促周公归朝。周公归后,恐成王年壮,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接着,又作《周官》,官别有宜;作《立政》,以便百姓。周公得疾,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我不敢离成王(我死之后一定要葬在成周,以向上天表明我是成王之臣)。”周公既卒,成王谦让,葬周公于文王墓旁,并曰:“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辑文至此,心又茫然。周公遗言表明心迹,说自己是成王之臣。成王仍不以他为臣,将他葬在文王墓旁。周公若是地下有知,那心依旧不能安吧。
  
  
  伯夷叔齐
  
  一连开了几个头,想要说说自己的心思,想想还是作罢了。
  还是不怕人嫌的说说他俩的故事吧。几千年的故事了。
  他俩是孤竹国君的儿子。父欲将位传给叔齐。父死后,叔齐想要让位伯夷。伯夷曰:“父命也。”不敢受,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也跟着他逃走了。国人没办法,只好立了伯夷的弟弟也就是叔齐的哥哥为君。他俩听说文王仁贤就决定去投奔他。可是,他俩到达之时,文王已死了,其子武王驾着军车载着父亲文王的遗像正欲兴师东征伐纣。他俩上前拉住马缰,面对武王直谏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左右欲杀他俩,太公阻止道:“此义人也。”嘱人扶开。武王平殷,天下宗周,伯夷、叔齐引以为耻,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日久,饿得将死时,二人还作歌明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终,饿死首阳山。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伯夷叔齐是这样的。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伯夷叔齐怨不怨?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伯夷叔齐之清高,可以鼓励薄俗之人,唤起浊世之士,以挽日趋下游的风气。由此可知,善人之所以为善人,不在己身得善报,而在行其心所安,世俗也能受其益。如此,即使就是饿死,又有何怨何憾呢?
  何况,以往的历史说明,善人并非定有善报,恶人也不定有恶报,甚至可能正好相反。不过,即使就是如此,善人终归还是善人,恶人终归还是恶人。
  伯夷叔齐不合当时,同样也不适于现实,我说的是所有现实,所有从古至今的现实。假如纣王真如史说,荒淫残暴,祸国殃民,君已不君,臣当然也可以不臣。武王兴师,救民救国,又有什么不可呢?清高虽好,有些时候,若是过于拘泥名分,而不顾及时代需要,也确实是一无是处。清高之人,虽是好人,亦是一个迂腐之人,一个毫无用处的好人。
  
  
  周幽王和周平王
  
  周幽王一笑千金的故事以及烽火戏诸侯,当然是非常有名的了。
  中国版的“狼来了”。中国版的不爱江山爱美人。中国版的城邦时代也是从此开始的。
  凡是中国人,只要具有一点文化,只要接触一点文化,都有可能有意无意听到他的这个故事,虽然各人听了之后,感想可能大大不同。
  周幽王,宣王之子也,周朝十二代传到他手中。宣王时期,褒人有罪,进献童妾所弃之女,此女即褒姒。幽王三年,王至后宫,见褒姒而爱之,因是而生子伯服。幽王乃废申后太子,以褒姒为皇后,以伯服为太子。褒姒不好笑,幽王想她笑,乃千金买计,点燃烽火,号召诸侯。附近诸侯兴师而来,结果无寇,空忙一场,褒姒乐得呵呵一笑。幽王看见褒姒笑了,非常高兴,数举烽火,诸侯一连几次上当,自然也就不再来了。然而,此时,申后之兄,伯服之舅――申侯会同缯国西夷以及犬戎攻击幽王。王举烽火,援兵不至,以为又为褒姒一笑。于是,犬戎杀幽王,掳褒姒,尽取周室财物而去,西周也就这样灭了。
  西周既灭,东周开始,申侯会同一些诸侯共立幽王原先的太子也就是他的外甥宜臼,以奉周祀,是为平王。平王纵容舅父作乱,勾结犬戎,侵犯京师,虽非自己亲手弑父,亦可说是借刀杀人,如此行径,犹窃似盗,东方诸侯自然不齿,政令也就从此解体,周室随之迅速衰败,诸侯纷纷以强并弱,齐、秦、楚、晋渐渐坐大,周室也就再无能力继续约束诸侯了。平王在位四十九年,崩,太子早死,太子之子,平王之孙姬林继位,是为桓王。
  这一年为鲁隐公元年,孔子作《春秋》,始于这一年。所以,周平王死的这一年,也就是春秋开始的那一年。东周以后,不但中国从此多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也都随之起了变化――因士族兴起,平民抬头,言论自由,学术思想及其著作好比百花一夜怒放,犹如百鸟一朝争鸣。这一时期,对周而言,虽是不幸,但对中国文化而言,却为不幸中之大幸。
  
  管仲与桓公
  
  为何将管仲写在前面呢?因为就实际情况而言,桓公所创的齐国霸业其实就是管仲的霸业,桓公其实只是躯壳,管仲才是霸业的灵魂。当然,还可以这样说,桓公比管仲更伟大,因为他能任用管仲。
  齐国发生政变时,桓公和他的二哥纠,都被自己逃亡的封国派兵护送回国夺权。护送桓公的是莒国军队,护送纠的是鲁国军队。纠的智囊管仲深恐桓公先行一步回国,率领轻骑,赶上桓公,一箭将其射于马下。管仲大喜,立即派人,将好消息送回鲁国。于是,鲁国的护送部队也就不急着赶路了。然而,事情不料的是,待到他们赶到齐都,桓公已是国君了。原来管仲所射中的只是桓公的皮带钩子,桓公装死骗过管仲,先赶回国内夺了权。于是,齐国兵伐鲁国,鲁师败逃,被断后路,只好求和。桓公所作的回答是:“公子纠是我的二兄,我不忍心手刃他,只好请鲁国代劳了!管仲却是我的仇人,请你们立即送过来,我好把他剁成肉酱!”鲁国没办法,只好杀了公子纠,缚送上管仲。可是,人都想不到,桓公对于管仲的惩处是任他为齐国宰相。事情所以会这样,这么样的戏剧化,缘自桓公信任的智囊鲍叔牙的竭力推荐:“君将治齐,即高?与叔牙足矣。君且欲为霸主,非管夷吾(即管仲,夷吾为其字名)不可。”于是,桓公听从之,假装杀之而后快,其实是欲重用之。
  管仲病危时,桓公垂问之:“群臣谁可为宰相?”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怎么样?”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又曰:“开方呢?”对曰:“离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再曰:“竖刁呢?”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对于管仲的这番指导,桓公没像先前那样虚心接受,言听计从,他大大的不以为然。
  两年后,桓公自己也病危了,竖刁、易牙觉得他已无效忠价值了,决定杀掉太子昭,拥立他的另一儿子,以求取得宰相高位。然而,桓公却不落气,竖刁、易牙勃然大怒,驱逐所有服侍之人,并筑大墙围住寝宫,任其活活饿死床上。饿死之后,苍蝇云集,尸体腐烂生出白蛆,一直等到蛆的数量多得爬到围墙之外,宫人们才呵的一声,想起这位昔日英雄。
  
  晋文公
  
  如何说他才好呢?脑子里先浮现的只是一条丧家狗,逃到这,逃到那,居然还很受欢迎。然后呢?然后就是一飘蓬,淋着雨,随着风,随着种种的雨雨风风。然后呢?然后就是飘蓬落地,一夜之间,长成大树,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然后呢?然后就是他在打仗,打了一个漂亮的大仗,那仗叫做城濮之战,而且兑现了一个承诺,“退避三舍”,躲其敌锋,诱敌深入,以示报恩。然后呢?然后就是介子推了。
  晋文公逃亡时,介子推一直跟随他。待他成功回国了,成了一国之君了,围绕他的人就多了,介子推就带着老母躲进绵山深处了。晋文公去找他,找不到。于是,有人出主意,烧山他就会出来。晋文公竟接受了。然后呢,然后就像传说那样,母子俩抱着一棵大树,一棵烧焦的大柳树,烧成一团黑炭了。然后呢?然后晋文公一阵哭拜,然后就是安葬尸体。
  安葬尸体时,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的脊梁骨堵着一个小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掏出来一看,是一片碎布。布上题了一首诗,是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意思很清楚,诗却是一般,除了回忆,就是劝谏。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那座绵山换个名字叫做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还亲自弯腰捡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将木做成一双木屐,每天望着木屐叹道:“悲哉足下。”“足下”一词就是这样来源于这一双木屐。
  第二年,晋文公,又领群臣徒步登山,一身素服,祭典坟前,只见那棵烧焦的老柳竟然绿满枝条了。他敬重地走到树前,小心掐下一节柳条,编个圈儿,戴在头上,并将复活的老柳树赐名叫做“清明柳”,又把祭典的这一天正式定为清明节。
  此后,他将那片血书,袖在身边,鞭策自己,作为执政的座右铭。
  他是那样励精图治,他是那样勤政清明,他是那样体恤下情。
  一个典型的中国传说。

标签:中国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