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400字生作文 > 正文

《药师经》与现代生活:现代药师经感应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藏学法师 僧人,常住于九华山甘露寺,21岁在武汉宝通寺受具足戒,出版散文集《转眼看世间》。      主讲:藏学法师   地点: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时间:2005年7月29日至8月2日
  每天8:00至10:00
  听众:新加坡居士林广大信士
  
  2005年7月30日,六月二十五,2/10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诸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如是我闻】我们在看佛经时稍稍留意,就会知道这段文字是佛经开头的惯用格式,以强调此经的真实不虚。当然,这种简单的肯定已很难适应于现在的众生,经历太多世事的我们绝不会去轻易相信任何的人和事,更不用说是一段已成往事的文字。
  现实生活中,我们饭后茶余似乎总喜欢品长论短,对一个人或一件事说是说非,我们在琐碎中成长,我们时常会迸发出诗人般的浪漫。诗人头脑很正常的时候会说:白发有三千丈。 (众笑) 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儿在我们不经意的渲染中显得那么的丰富且充满色彩,一段本来寻常的事儿,在我们的传说中有时会很美丽,有时却是灾难。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人们对那片热地充满着特有的激情。在那个特别的年代,我们可以在报刊中看到这样的消息,说一亩地可产万斤粮食。在人们吃不饱的那个年代,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人民为之欢呼,全世界人民为之震惊。为了证明这消息的真实性,文中还插有图片:一小孩子站在金灿灿的谷穗上。这里我得特别提醒大家,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消息时,一定要用脑子去想想:亩产万斤?这可能吗?还有,一根稻草能负重一小孩的重量吗?如果能,那真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啊!(众笑) 当然,新加坡没有田地,今天大概除我以外,在座的应该没有农民。(众笑)大家就没有资格用“如是我闻”的方式去证实刚才的消息是假还是真。其实,说到这儿我也很惭愧,直到今天我也没弄明白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斤粮食?尽管出家以前我是个农民。可刚才的消息并不是“如是我闻”,我也是听老人们说的。(众笑)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是中国人曾经的浪漫。岁月的流逝,我们似乎没有忘记往日的伤痛,这几年,中国已特别重视农民问题,建设“新农村”已成为中国新时期最热的话题。
  在远古的社会,朴实的人们用自己的善良与诚信构建着美丽的心灵家园。他们绝不会为一点蝇头小利而出卖出自己的道德与灵魂。有一年,我去一边远山区,在那里,我感受到了远古的文明与朴实。我见一老人在卖黄芪,我想买些回去泡水喝,我听人说黄芪是个好东西。看,又是道听途说。(众笑)吃了黄芪虽不能够长生不老,据说可以防病延年。我问老人黄芪怎么卖,老人却说:这不是黄芪。他还说,他们那里不产黄芪。幸好那不是一位浪漫的老人,不然,我还以为野菜是黄芪。(众笑) 这是边远山区的故事,也对比出现代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的现实与虚伪。而远古的佛陀年代,或接近于佛陀的年代,人们在结集经典或翻译经典时,只要在经文的开头贯以事情的真相是“如是我闻”的,就能让这段文字得到人们认可,增强人们信佛崇佛的信心。这是一个多么简明而真诚的世界,人们的心性充满着美好和纯真。
  这里的 “我”是指常跟随在佛陀身边的阿难尊者。据说,佛陀圆寂后,当时有位比丘很高兴。他说:呵呵!……这下可好了,没人再管我了。我想,那比丘一定还年轻。年青人有时不够精进,但从他的言行中却又坦露出年青人的率真,他的好恶喜怒都清澈地写在他的脸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害怕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当然,这种人也包括我们自己。说到这儿,我们或许还得感谢那位心直口快的青年比丘僧,因为他“说”出了当时、以及后来,或者说直到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僧团的现状以及僧侣的懈怠。于是,才有迦叶尊者发起的王舍城“五百结集”。那是佛灭度后的第一次结集,也正是那次结集,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回忆并准确地背诵出佛陀日常为大众的开示,让今天的我们学修有法可依。
  【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一时”指时间,指佛陀游化诸国度化众生的那个时候。“薄伽梵”是梵语,是佛陀的另一种称谓。佛陀常带着他的弟子到“诸国”弘法。这场景让我们不由地想起中国的孔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也是这样周游列国的。从“游化”一词中我们不难体悟到,佛陀的传法是轻松愉悦的,不象现在新新人类这么匆匆忙忙。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心似乎总是东奔西突的,也不知是物欲社会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还是现代人的贪婪制造了这紧迫而浮燥的社会。而佛陀的心是一无所求、一无所有的,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自在地飘游。说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东方的圣人――孔子。据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路落魄得“惶惶如丧家之犬”,人们指着他们的背影骂他们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孔子是委屈的,受辱的他并没有终止对他那“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伦理的宣传,他多么期盼着能遇上一位英明的君主,通过自己的学说,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能跻身于显宗耀祖的仕途。孔子似乎是有所求的。这是人性的薄弱和我们自身的欲望所局限了我们本来宽广又自在的内心。
  【至广严城】我的老家就有座城墙。小的时候,我们小孩子玩游戏跟现在的孩子不一样,现在小孩在电脑里打虚拟的战争,而我们那时则“真枪实弹”,攻城守城。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常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一个城池的高大和坚不可摧,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华民族倍感骄傲、永远不会倒下的万里长城。当然这里的“广严城”并不是要强调它如何的A坚固,而是为了说明它的广大,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
  【在乐音树下】可以想象佛陀和他的弟子们一路走来,走到一个宽广无比的城中,停驻在乐音树下休息,此情此景,弟子们一定抑制不住心的宁静而向佛陀请示法的祥和。这是何等美妙的世界。“我欲一挥手,万松皆齐鸣。”这才是人世间最宁静、最动人的天籁之音。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比丘”是梵语,现在指出家受持具足戒的男众。佛讲《金刚经》时,介绍说有二千五百位比丘恭敬围绕,听佛说法。而这里增至八千人。这不仅是表达佛陀一路走,一路讲,一路感化并新收弟子,也强调了此次法会的盛大和殊胜。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菩萨”是梵语,意为:使有情觉悟。“摩诃萨”译为“大”。在《六祖坛经》对“大”的解释是:无有边畔,无有美丑,无有长短,无有边际,包容万物。对这样的解释我一直不得真正地彻底明了,而这几年在佛学院主持工作中我却有着自己的感受。对于学院里一些事情刚开始我总喜欢用比较强硬的态度去处理。我似乎有点刚愎自用:这件事必须这样做,那件事不可那样做。就这样,我把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关系都弄得很糟糕。而现在,我的世界似乎有所改变,对于一个“出世”的僧人,对于一个“无事”的寺院,其实,对本来无事的天下又何必去自我折腾、自寻烦恼呢?有许多事情,今天做不了我等明天,大路不通我走小路,前门不通我就不进去,大家切记千万不要想着走“后门”。(众笑) 这种看似消极的做事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退步原来是向前”的超然态势。
  无是无非方为“大”,“无事”、“无为”才是真正的宁静和兴盛。
  我像是找到了为人处世的绝佳方式。
  【诸国王大臣】东晋时,慧远大师曾撰写《沙门不敬王者论》阐述了出世生活的独特。出家人走出尘世,为的就是超越这世间。了生脱死,圆满道业,则将恩惠遍及大千世界。所以,在中国传统理念里尊出家人为“大”。记得有一次去台湾,招待我们的单位介绍说:今天给大家跪地端茶送水的都是官太太和贵夫人,她们平时都是要别人侍候的,而今天得感谢各位师父给她们一个侍候人的机会。说话人虽是玩笑的口吻,话里却流露出信士对出家师父的尊敬。一千多年前,慧远大师已把话说得很清楚,出家人证道与王者治理天下是同样的道理与功德。所以,今天我们的信众给我们下跪,我没有觉得不好意思,我是她们的“王者”,我想我有这个资格。(众笑) 可最近我越来越发觉不对劲,这世界似乎悄悄地在改变。不知从何时起, 跟“王者一样”的我们已脆弱地向这个世界跪下了,跪在自己的名利和欲望上。“你们为什么出家?”这是某地的“国王大臣”在一次整治道风会议上面对出家众苦苦的追问。我们为什么出家?有一道友来问我,我竟然不好回答。其实,我是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家的,可面对这不能太真实的世界,有时,我却故意装糊涂。这不能怪我不诚实,因为我已悟到了出家人在这个世界上的虚荣和孤独,已很少有人在乎出家人的感受和心境。他说他害怕他的“国王大臣”们,他怕他们对他不好,他说因为他有许多东西放不下,他已经不能决定他的信仰和人生。他又说怕他的“国王大臣”们对他太好,好到他们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有时他的“国王大臣”也会让他坐上首,可桌子上的菜却是“一桌两制”,包围上首几碟小菜的全是鱼肉。他说他厌恶“一桌两制”,他盼望和谐,盼望他的餐桌最终能够彻底统一。(众笑)他很无奈,有时,他只能开脱说:我们的生活回到了盛唐时期,借用六祖慧能大师的智慧:我只吃肉边菜,不吃菜边肉。(众笑) 六祖给了他一个台阶,给了我们一种和谐的入世路径和心态。
  【婆罗门】是印度四阶级之一,四阶级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主管宗教祭祀,在国王大臣之上。
  【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居士,有人说居士就是吠舍,是商人,跟今天在座的各位相同又有点不同。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我一直不懂得那书名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天龙八部”属于天众。“人”指国王、大臣,包括婆罗门和居士。“非人”指药叉、阿修罗等。
  【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这是佛说法时的场面。刚读佛经时,见此情景我不能理解。在远古的年代,人们没有任何扩声设备,佛陀讲经时又不可能像现代人开会那样扯着嗓门喊。佛陀用的是“雅语”,是一种慈爱温和的声音,应是轻轻地告诉众生,给众生自在,给众生欢喜。那么围绕在外围的听众如何能分享到那份法喜?“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后来有法师告诉我,佛陀说法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佛陀的声音能传得很远很远,遍及三千大千世界,不同语言的人类和没有语言的有情都能听懂。
  法师的指点没能让我走出我的迷津,我总固执地以为这样的理解只能迎合我们那颗崇尚英雄的心。上马能击敌,下马能著书,文武双全的才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圣人。我们看《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时,不难发现“如来佛”的英勇和神通。孙悟空打不过众妖精时,就一个筋斗翻到天边把“如来佛”请来。“如来佛”的形象在我的印象中虽高大却又慈祥文静,可当妖精作怪时,他又总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众笑)只要“如来佛”一出手,再厉害的妖怪都跳不出他的掌心。(众笑)“如来佛”给我的感觉倒像是位武林至尊。小的时候,我就喜欢这样武艺高强的真心英雄。(众笑)
  那么,佛陀怎样才能让无量的大众都能清晰地听他演示微妙法门呢?
  “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维摩诘所说经》如是说。六祖慧能大师也说,一念善即天堂,是在说“心”;六祖又说:一念恶即地狱,还是在说“心”。所以,这里我摸着祖师们的“心”试着把“无量大众”中的“人和非人”理解成我们的意识形态,是指我们“心”,指我们心里的“天堂”和“地狱”。因为我没法去探究我无法知晓、不可思议的神秘世界,我只能用我们“心”去贴近诸佛如来和现实人生。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恭敬围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正在大众围绕着佛陀刚刚坐定的时候,首座文殊师利菩萨见因缘成熟就当仁不让地站起身来。只见他袒露出右肩,随后屈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向佛致敬。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陀:世尊!希望您专门介绍一位能医治现实众生身心病苦的如来和他的大愿功德,让今天在座的各位业障消除,并能够利益未来的一切有情。
  刚才我们讲过无论是“游化”还是“乐音树”都是表达一种非常祥和、宁静、自由的环境。这段文字也是人性的自在表白,一个小小的场景引发出佛陀的慈悲及其博大的心怀。记得有位信士打电话给我,要我帮他在九华山找位书法家写幅字,我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这么多年,大家都说我的字写得最好,我也认为自己的书法是“九华山第一”。于是,我坚定地回绝了那位信士请求。这就是我的气量,一种永远成不了书法大家的心态。这就是我,这就是众生。而佛陀的心永远是包纳万物、利益群生、欢喜群生的,他绝不会对文殊菩萨为大众请求另一位如来的功德而不高兴,他更不会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众笑)
   【像法】是佛灭度后,大众将佛法在这个世界上的传播分为三个时期――正法、像法和末法。在中国隋代,信行大师创立了一个稍有争议的宗派就叫“三阶教”,专门阐述正法、像法和末法的教义。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你看,世尊没有生气。世尊怎会生气呢?世尊非常称赞文殊师利菩萨为众请法的精神。世尊当着大众的面对文殊师利菩萨说,当然,世尊更是对大众说:问得好哇,问得好哇!文殊室利菩萨,你几慈悲啊!你请佛出世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了利乐有情,大家注意听……不是在说你们,是佛陀在对文殊菩萨及大众说。(众笑) 并要用心来听,我这就说。这还是佛陀的声音。
  这是佛菩萨与众生的不同。众生亲近善知识时,或许总惦记着自己的事业、身体,当然,还有爱情和婚姻。 我想很少有人会去关心跟自己不沾亲带故的人,大家朝山礼佛时会不会记得祈求菩萨保佑邻居王家的大儿子的身体早日康复?或海边的那只流浪猫能找到归家的路;(众笑) 还有,那位姓李人家的小丫头已老大不小了,盼她早日找到她心里的白马王子。说到这儿,我倒想问问我们自己,这李家的人都不急,和尚急什么?(众笑) 这似乎不符合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逻辑。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文殊菩萨对佛陀说:我们高兴听您说法。这番话看似多余,其实警惕和揭露了现实生活中一些无聊至极的客套和人性的不真实。无论我们在听经或听领导作报告时,我们总撑不住在下面打瞌睡或觉得台上的讲话枯燥得跟嚼蜡似的,而会后谈感想时,我们却不知哪来的兴奋,我们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激动得不能自已:刚才台上重要的讲话,太精彩了,让我们很受教育,很受鼓舞……日后我们一定要如何如何……
  所以曼殊师利菩萨这个时候代表大众向佛陀表态:世尊,您尽情说吧,我们非常荣幸并高兴亲闻您的开示。我们绝不会打瞌睡。今天的大家也都聚精会神,没有打瞌睡吧?(众笑)
  佛告曼殊师利:东方去此,过十?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在遥远的东方,离王舍城大约有十恒河沙那么远距离,有一个清净的佛国叫“琉璃世界”,琉璃世界里有一位佛陀叫“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伽沙”是“十恒河沙”的异名,在这里表距离的遥远。佛常常在恒河一带为大众说法,或者古印度人们对自己的母亲河很深情,所以,佛说到数目时经常会借用眼前的恒河沙来打比方。琉璃世界究竟有多远?佛告诉我们,恒河中的一粒沙代表一个佛国,而琉璃世界在十个恒河沙那么的颗粒,那么多世界,那么远、――那么那么、这个――那么――啊……(众哄堂大笑)对不起!我实在说不清楚琉璃世界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总之,琉璃世界似乎真的离我们太远太远――
  “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是诸佛的十大名号。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药师如来在救度众生时,曾发下“十二大愿”,愿一切有情都能到达清净庄严的东方琉璃光世界。
  世尊曾在王舍城中,说《西方引化经》,他说:西方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智者自净其心。
  看了世尊所说的这段经文,我终于悟到了――只要我们一念清净,东方琉璃光世界就在你我的身边。
  原来,远的不是那世界,而是我们的“心”。(掌声)

标签:药师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