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400字生作文 > 正文

人才什么时候站出来?|绫小路什么时候站出来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从前唐太宗要求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不料他交了白卷,还说“于今未有奇才耳”。难怪唐太宗不无讽刺地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人是不是需借才于异代呢;只能怪自己不知人,哪能诬一世的人才。
  这说明,人才问题,首先是用人者的问题。用人者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应该重新评估,不以成规选人才。这应该说是平原君在这次毛遂自荐过程中的最大教训。起初,平原君也是有选拔随从的标准的――“勇力文武备具”,而且宁缺毋滥,组成了自信足以凯旋的团队。但是,我们可以估计,他带了十九人去求救兵、谈合纵,从他“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的无能和十九人的平庸来看,一定惨败而回。因为只有平原君心目中勇力文武都不具备、勉强凑数而来的毛遂一上台,才力挽狂澜,突破僵局,使楚王霸气全消,俯首听命。这时,平原君最激动的应该是他的人才观的幡然悔悟,焕然一新,因此,他回国以后,心甘情愿地作了一番痛苦而又痛快的检讨。
  当然,人才问题,也有一个人才本身如何适应需要的问题。毛遂在这方面不愧为一个典型的表率。一是认识正确。他把这次合纵之盟约定位于互利双赢,不但不是单方面求救于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为楚国雪耻考虑。这样,他就不亢不卑,理直辞确。面对楚王的叱呵,他指出这是“恃楚国之众”的错误;近而言之,王之命已悬于遂手;远而言之,百万楚师不敌数万秦师。何有恃众之效,徒生百世之怨!这时既打压了对方的气焰,又纳入了对话的主题。而当楚王明确合纵大义、改正错误立场时,毛遂又不计前嫌、维护共识,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气魄与风度。二是态度谦虚。尽管大局在胸,却是大智若愚。在平原君按成规选拔时,不作侧身之想,只是尚有余额,才算凑数而行。其间,他一定没少受“十九人相与目笑之”的奚落,但是大任在肩,何足烦心?反而从容应对,深明大义,纳入正题,收服众心。而在面说楚王的过程中,屡次提到“吾君在前”,也是照顾不知所云于前、插不上嘴于后的平原君的面子。后来歃血定纵时,依次而行,甚至不忘十九人同饮,十分得体。当然,毛遂在这方面也是刚柔结合的。他要保证自己颖脱而出,不许自己有丝毫闪失,这是他之所以能步步为营的底气所在。他最后点明十九人是因人成事的碌碌之辈,说明他的谦虚是以明辨是非做底线的,同样反映了他的胆量与见识。
  这样看来,无论是用人者还是人才本身,具有辩证观点、运用辩证思维,是十分重要的了。在这方面,楚丘先生对“老”字的解释,实在是英明极了!
  话题是从楚丘先生想快走却来不及进去,反而被孟尝君占先相迎引起的。他一听到“老”,便“噫”了一下表示你的看法不合乎辩证法:当然,对于那些力不能及的领域,我已经死了,哪里还有闲暇慢慢变老?但是,在那些力能胜任的领域,我不但没有老,反而正处壮年,大有可为呢!孟尝君听到这一番话,自有一个对问题从片面到辩证的理解过程,有助日后挖掘潜力、广招人才的盘算。
  文章写到这里,正好看到报载厦门大学不拘学历聘教授的消息。其实,对这个问题,我们要看穿:第一个教大学的人,一定不是大学生,更不必说是大学毕业生、博士后之类的名称了。但是,大学不是也过来了,而且发展到今天了吗?――这里始终有一个请辩证法来起作用的问题。当年北京大学聘梁漱溟,燕京大学请钱穆当教授的佳话,就是对学历问题有辩证观点的结果。现在厦门大学敢于破除唯学历论的羁绊,聘用一位只有大专学历、学术水平却远高于某些教授、博导的人当教授,无非再一次说明:辩证法深入人心之时,便是人才站出来之日。

标签:什么时候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