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保送生 > 正文

金石 [金石错]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铜 镜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古代人在没有青铜冶炼技术之前,是以水为鉴的,也就是用盆子打一盆水,静而观其影。后来,有了青铜,始铸铜鉴以照身,毕竟,铜鉴比起水盆来说,方便使用,而且可以立着看自己。商周时,因为青铜产量有限,只能让少数王公贵族使用青铜镜,到了秦代,铜镜始流行起来。由于白铜镜所映照的效果比较好,在青铜的基础上,锡的用量增加,产生了素铜镜,而这种铜镜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质脆,比现在的玻璃镜好不到哪里去。素铜镜的产生还是唐代前后的事情了,锡由西方运入中原,增加了铜的白度和亮度。于是丽人得以一睹自己的芳容。古代人重仪表,男人也是必须天天照镜子的,以镜为鉴,整束衣冠、修整仪容。《庄子?德充符》中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铜镜的精品始于汉代,汉代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直接影响了我们华夏民族两千年,包括汉字的成熟,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巅峰之一就是汉赋。我们民族甚至以汉为名,称汉族。汉代的文化和科学技术较前秦有了长足的进步,铁器的广泛应用,和西域通商贸易盛行。诸胡西来,百越归心。汉从西域学到了镏金之技,以铜坯镜为底子,镏错以金银之色,制作出许多繁琐细腻的铜镜,比如这枚出土于湖南长沙伍家岭的“中国大宁”镜。就是典型的镏银铜镜,在镜缘上环铸着一首诗:
  
  “圣人之作镜兮
  取气于五行
  生于道康兮
  成有文章
  光象日月兮
  其质清刚
  以视玉容兮
   辟去不祥……”
  
   看来是个女用镜,古人以金为至刚至阳之物,能克百邪,辟不洁,镜象日月之形,潜水德,五行中具水、火、金,需用土磨才能明亮,遇木能久,故贮镜必木匣子,以明矾土拭镜则明。以水养则清澈。物之五行之聚,必能久。后来读明清传奇本,有《荔镜记》,说福建泉州人陈伯卿(陈三)送兄陈伯贤赴广南任所,路经潮州,在元宵灯市与五娘(黄碧琚)邂逅,互相爱慕。黄之父母已将五娘许配豪富林大,下聘之日,五娘踏坏聘礼,赶走媒人。翌年,陈三重游潮州,两人再遇,五娘投荔枝订情。陈三乔装磨镜匠,打破宝镜,卖身黄家为奴。在婢女益春促使下,两人终成连理,并相偕私奔。陈三被捕入狱,幸得其兄相助,与五娘团聚。莆仙戏中有此本,只是当时年少,看了也记不太清楚,只知道母亲特别喜欢看此剧,看得泪水涟涟,不知其中缘故,镜原来也能为花下媒妁。另一个与镜有关的典故是唐孟?《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镜简直就是夫妻之间的一把锁了,合与分,悲与欢,都与镜儿有关。钱钟书说镜是铜的,怎能摔破,只是他只知道铜镜,不知道还有锡合金铜镜,却是脆得很,摔得破的。《聊斋》里有镜辟妖邪之说,凡重病之人,不宜照镜,以为镜伤真魄,离三魂。当然,活人照不得,那阴物就更怕了,镜儿高悬于室,则朗朗乾坤,坦坦荡荡,何物可秽?镜为金物,多照伤身,那是古人的迷信。到后来,镜儿多了,有了玻璃的镜子,人影照得更清晰了。铜镜成为文物,镜合五德之说,也就更少人知道了。镜虽为金属之物,却是属于阴的东西,就像月亮一样,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别处来的光,这就是镜,也就是为什么鬼魅怕照镜的原因,阴阴相克,镜为至阴,所以有的古书上有名镜为水镜的,至阴为太阴,而太阴是总摄黑暗和光明的,就像八卦里的坤卦。女人属阴性,镜能益容,助妆,却是无稽之谈,女人只是能借镜看得清自己的容颜罢了。李渔《闲情偶寄》里没有镜的条目,是可憾也。
   老家的一些古厝屋脊上,往往会安一面镜子,或前或后,或者,在大门的上方做一个狮镜,将一面镜子做成一把剑的形状,含在青狮的嘴里,有辟不祥之意,那镜儿在对着阳光的时候,就有一道白光闪出,射得很远,颇有意思。
  
  大尊缶
  
   在博物馆的大厅里看到那只大尊缶的时候,感觉它很像我们老家家家都有的大水缸,只不过它是铜质的,造型更为繁冗复杂。据介绍,它是春秋战国楚地曾侯乙的随葬品,共有两只,这是其中的一只。这大缶大得有些气象,足见王公诸侯之尊贵,寻常老百姓是不可能享用这样的大铜器的。我推测,它肯定是按楚地当时风行的缶的样式制作的,只不过,因为是用于王侯之葬,所以使用了铜这样的贵材料。老百姓家用的只能是陶缶,样式也不可能像它这样华美精致了。它却不是用来装水的缸,是装酒的器具。出土的时候,里头竟还有未启封的酒液,只不过被铜改变颜色,成了深绿色。曾侯乙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有这样的条件来享用奢华的生活,当时的贵族习惯于豪饮,动不动就举办酒宴,所以,缶太小了,显然不行,装酒的缶少说也得上百斤才行,当时用斗来量酒,另有一些铜器如彝、尊、爵、觞和?等。缶本来是瓦器,盛酒的称尊缶,盛水的叫浴缶,或称盥缶。《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缶还是一件乐器,比如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逼秦王击缶,那缶就当作乐器了。《礼记?礼器》:“五献之尊,门内缶,门外壶。”五献是诸侯王的等级,曾侯乙生前肯定是个酒徒,死后还不忘让人装两缸的酒,供他在地下享用。不过,从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的规模看,曾侯乙很会享受生活,他不但好酒,而且好乐,也许这就是当时的贵族生活吧。
   在博物馆的青白灯光照射下,这只大缶外表寻常,略呈黑色,可能是铜氧化所致,不注意,还真看不出是件铜器,倒有点像陶器或铁器。缶表密布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蟠螭纹、?纹、雷纹、蕉叶纹、带纹和蟠蛇纹。所有的纹饰都是典型的南方楚地的风物,造型大而不失雅致。古曾国在现在的汉水之畔,与楚地混错一起,楚国人喜欢好器、以漆器为最,好金帛、好美乐、旨酒、雅玩和美女,南方的经济相对要好于北方,所以,物阜民丰,贵族们就有机会纵情享乐了。楚器是要比北方的青铜器更为精致和美观,极其所能,物尽其美。估计楚人的生活很讲究。这只大尊缶的口盖密封性很好,要不,那酒也存放不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就早挥发干净了。那四只环钮估计是用来搬运大缶用的,便于系绳和起运。南方的楚地多产铜锡和铁、铅等物,这只青铜缶估计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和合金配方,铜是不耐久贮之器,又不防锈,如何得盛酒千年而不坏?通常铜中多锡和铅,就容易发黑,但较普通青铜器,则更耐锈蚀。据《国语?郑语》所载,曾国是西周姬姓国,在周的南边,楚与曾打了几十年的仗,一度让楚人不敢小看曾国,可以说是春秋时期楚国兼并周围小国的战争中长期的劲敌。而且,曾国人还曾有恩于楚。公元前五?六年,孙武、伍子胥率吴等三国之兵伐楚,追击楚昭王到曾,逼曾侯交出昭王,但遭到拒绝,楚昭王这才幸免于难。从此曾楚交好,还曾与秦一道出兵助楚复仇,曾楚两国互通联姻,几乎像一个国家一样。曾侯乙是曾国强盛时的一个国君,他有着楚这样强大的友邦做靠山,自然高枕无忧,何患之有?曾侯乙的奢华之风想必与生活安定,国家富足有很大关系。
  公元前的五百多年的某一个初秋的黄昏,曾侯乙和往常一样,和他的亲信和姬妾一起宴饮终日,他的宫庭面对着滔滔的汉水,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河边是一边长得茂盛的芦苇,他的歌姬唱着:“蒹葭苍苍,汉水茫茫,歌之兮,舞之兮……”秋天的汉江,水何清澈,白云悠悠,青山皇皇,曾侯乙一高兴,也就借着酒兴,跟着舞姬一起扭啊跳啊,乐极生悲,突然,他脸色突变,一头栽倒在地上。生于酒乡,死于酒乡。于是现场一片混乱,那些操乐的编钟乐手,那些嬉乐之中的贵族大臣们,那些舞女歌姬,一下全慌了神,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曾侯乙也许是纵酒过度,也许是别的原因,再也起不来了。举国哀戚,连楚王和宋君都派人来吊唁,楚王及以下的大臣都送来了丰厚的葬仪。这只大尊缶不知道是不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还是他早就让人准备好的随葬品,或者是楚国或是宋国送给他的葬仪?总之,两口装满了美酒的大缶被缓缓吊放入墓室。哀乐飞扬,汉水两畔,百姓们哭得十分伤心,他们的国君去了,去得太突然了,甚至没有一句交待的话。历史被厚厚的封土掩埋住了,一个嗜酒如命、喜欢享受雅乐美器的国君连同他的那些青铜器一起被埋进去了。墓以外,风起风落,转眼已是两千年。
  
  陈元武福建省莆田人,现居福州。职业工程师。爱好散文写作,在《散文》、《中华散文》、《散文百家》、《山花》、《福建文学》、《岁月》、《辽河》等多种杂志发表散文作品。

标签: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