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 > 正文

毕业论文汉语言的文献综述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漳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文 献 综 述

题 目: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姓 名:学 号:090105147

系 别: 中文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 09级

指导教师: 向忆秋

二0一三年四月十八日

篇二: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学号:201111140723

文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论老舍笔下理想市民形象塑造的得与失 作者 王丹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201107 指导教师 陈瑶(副教授)

2015年5月 日

论老舍笔下理想市民形象塑造的得与失

学生姓名:汉语1107班 王丹

指导教师:陈瑶(副教授)

前言

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他塑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市民形象,其中老派市民中庸

而守旧,新派市民新潮而思想贫乏,城市贫民贫穷而富有正义感,除此以外还有理想的市民形象,这类市民形象代表了作家老舍对理想的追求。老舍对于老派的市民形象和新派的市民形象是怀着批判国民性的态度去创作的,对待城市贫民形象是怀着同情的态度去创作的,所以这两类市民形象在老舍的作品中所占笔墨甚多。就是城市贫民形象,老舍也能根据自己经历和社会现实将他们刻画的生动逼真。而对于理想的市民形象,由于中国作家固有的弊病——在批判现实时候,往往犀利深刻,而一谈到理想就会表现出思想的贫弱,老舍在塑造时候并不能很好的把握,所以老舍笔下的理想市民形象在老舍的作品中所占的笔墨比较少,形象也并不突出,甚至在老舍前期的理想市民形象塑造中还有类型化的倾向。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外对于老舍的市民形象的认识和研究还较多的放在

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城市贫民形象上,甚至对于老舍国民性批判的研究也多是从这三种市民形象入手分析的,有关理想市民形象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本文为了丰富理想市民形象的研究,引起人们对理想市民形象更多的关注,促进人们更全面的了解老舍的艺术创作,将从“得与失”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老舍笔下所塑造的理想市民形象。其中“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舍能够从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挖掘中去寻求救国之路;二是老舍塑造了多种多样的理想市民形象。“失”主要是老舍创作中类型化的倾向,在这一点上本文将从类型

化的表现以及造成类型化的原因两个方面谈起。最后本文还论述了老舍塑造理想市民形象的原因。

主题

目前,把老舍笔下的理想市民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的学术界已经开始

有人关注,但并不很多且缺乏深入研究。

付培丽的《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主要解读了老舍作品中所塑造的市

民形象,其中重点解读了这些市民形象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其中老派市民形象代表的是传统文化,新派市民形象代表的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糟粕,理想市民形象代表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明,城市贫民形象代表的是充满弊病的城市文明。

刘崇的《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分析了老舍市民世界中的四大市民形象。其中老派市民形象迷信、中庸、守旧;新派市民形象天真、无聊、空洞;城市贫民形象淳朴、善良、真诚;理想市民形象扎实苦干、豪侠仗义、思想先进。

钱伟的《浅析老舍小说中的小市民形象》通过对市民形象进行分类解读,探

索小市民形象背后的平民意识与文学价值。他具体把小市民形象分为了六类,分别为:1.善良勤劳却受生活压迫的市民形象;2.保守、中庸、怯懦的市民形象;

3.丑陋、愚昧、自私的市民形象;4.“洋奴”式的市井无赖形象;5.具有反抗意识的市民形象;6.受压迫的下层妇女形象。而后他又具体解读了平民意识的成因以及老舍“市民形象”的文学价值。

之前的研究中,就专门针对于老舍笔下所塑造的理想市民形象的分析的文章

并不多,并且研究也不全面,不论是相关期刊,学位论文还是相关研究专著都很少对老舍小说中理想市民形象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只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理

想市民形象做了阶段性的研究概况。笔者认为,对于老舍作品的研究将趋于系统化,和整体化。学者们将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老舍所塑造的市民形象。

本论文主要研究老舍所塑造的理想市民形象的艺术成就,主要从得与失两个

方面入手。拟突破的重点是“得”在哪里,“失”在哪里。难点在于找到了得与失之后,还要就得与失两方面展开准确而深刻的分析。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得”“失”两方面入手分析老舍笔下塑造的理想市民形象,这是有别与前人的。

首先找出老舍笔下塑造的理想市民形象类型,然后就这些市民形象来探讨论

述“得与失”。其中“得”在以下两点:一是老舍善于从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挖掘中寻找民族振兴之路;二是理想市民形象丰富多样。“失”主要是类型化的描写,造成这种类型化描写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老舍的个人经历和审美价值;二是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三是对待西方文明过于谨慎。除了分析得与失之外,我还分析了老舍塑造理想市民形象的原因:一是个人审美价值的体现;二是对理想的追求;三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出路,增加作品思想启蒙意义和社会教化作用。最后再作小结。

总结

综上所述,前人对于老舍的市民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民形象和市民形象

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分析,并且这类分析研究较多关注的是三大市民形象,即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城市贫民形象。对于老舍笔下理想市民形象的分析虽然也有,但是并不深入。我们要想更加全面的了解老舍的创作艺术成就就不能够忽略他笔下所塑造的任何一类形象,因为每一类形象都不是无中生有,毫无意义的,老舍既然创作了他们,那么就必然有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些价值和意义是有待人们去发现和挖掘的。

老舍笔下的理想人物是老舍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分裂与变异时对理想的追

求,是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提出的出路,有助于文化的转型,更利于启发民智,

使人们看到中国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 温儒敏, 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王明科. “论老舍的市民文化反思及其现代性体验”[J].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5

[3]舒济, 舒乙. “老舍小说集”[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

[4]刘增杰.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孙钧政. “老舍的艺术世界”[M].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

[6]“老舍全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7]“老舍全集”(第七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8]“老舍全集”(第五卷)[M]. 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99

[9]董克林. “老舍笔下老牌市民国民性弱点分析”[J]. 郑州大学学报,2008.1

[10]“老舍文集”[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1]张斌. “老舍文化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及其精神内涵”[J]. 烟台教育学院中文系,2007年第4期

[12]关纪新. “老舍评传”[M]. 重庆: 重庆出版社,1933

[13]老舍. “老舍文集”(第四、五、六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4]赵国宏, 柔弱. “老舍笔下市民形象的核心性格”[J].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O年 第三期

[15]老舍. “二马”,“老舍全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6]老舍. “我怎样写<二马>”,“老舍全集”第16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17]老舍. “赵子曰”[M]. 文汇出版社,2008

[18]老舍. “老舍生活与创造自述”[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9]王润华. “老舍小说新论”[M]. 学林出版社,1995

[20]洪京陵编.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M].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1]曾广灿编. “老舍研究纵览”[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篇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学生姓名 ***

所在院(系)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探究时代、性格、周围环境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从中揭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变化规律。

文献综述:《孤独者》作于1925年,自它诞生之日起,学界就对它作了很多研究,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说的复调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他在《与鲁迅相遇》中作了专门讲解。另外还有西南师范大学的李铮,她在《欲将沉醉化悲凉》一文中写道:小说不只出现“我”1个叙述者,具体来说,《孤独者》中出现的叙述者有:“我”、魏连殳、房东老太太。这种结构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孤独的世界,孤独的灵魂。二,主题上,以“复仇”悲剧最为突出。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一书中有过表述:面对着不被人民理解的命运,历来的中国文人(从屈原始)只是自怨自艾,痛苦不已,惟有鲁迅彻底摆脱了对人民的盲目崇拜。于是有了鲁迅式的愤

怒与复仇!钱理群教授的这句话用在魏连殳身上也合适。三,人物关系复杂化。持这种观点的是延边大学的于淑娟,她在《封闭的空间 孤独的灵魂》中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而剖析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四,人物形象。关于这点,学者们在对魏连殳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多将他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谱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尤其喜欢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被归于失落的孤独者,两人所不同的是,同样在失掉理想与奋斗的勇气后,吕纬甫选择了在现实生活里做一些空虚、无聊的事情,而魏连殳则进行了反戈、复仇。我这篇论文也是对其进行人物形象的论述,与前人不同的是在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又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了一番探析,从而找出了造成魏连殳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以魏连殳为参照物,对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般变化规律作了一番分析。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是一个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觉醒者形象,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寻找一条光明之路。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魏连殳的寻路历程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他整个的寻路历程我们分为三个阶段:一,积极的寻路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和反封建的民主战士的形象出现。他有尖锐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出当时中国现实的黑暗,并发出一些毫无顾忌的议论。在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上,他与顽固的封建势力做决绝的斗争,是一个独

战多数的英雄形象。二,潦倒的失路者。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

个人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人有共同的集体意识,当一个人与大多数人态度不一致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这种从众的压力甚至足以使之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多数。尽管此时的魏连殳还没有抛弃他的进化论思想和启蒙主义观点,但他却以社会偏离者的身份遭到了排挤与惩罚。他的生活陷入极其困顿之中。三,绝望的毁路者。鲁迅先生常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魏连殳在遭到一系列的打击之后,终于看清眼前的现实,他开始“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了一个复仇主义者,但从某种程度来讲,魏连殳只不过又成了强大的封建制度下的一个自觉的牺牲品而已。

魏连殳形象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我发(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毕业论文汉语言的文献综述)展历程的真实记录:自我剖析,予人光明。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的确,从魏连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二,对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命运的观照。魏连殳可看作为当时社会转型时期里出现的一个思想已经觉醒但个性却过于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类知识分子出现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三,对国民性的批判。这篇小说似乎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个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一生,文中没有如之前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那样去明显地批判国民性,但是我们对魏连殳的命运进行再思考,不难发现他的沦落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魏连殳这一形象正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揭示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

研究方法: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

进度计划:

1、选题(第7学期第8周)

2、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第7学期第9周至第12周)

3、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并提交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7学期第13周至第8学期第4周)

4、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一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二稿。(第8学期第5-7周)

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二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二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三稿。(第8学期第8-11周)

开题人(签名):***

标签:毕业论文 综述 汉语言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