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 > 正文

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发展性学生评价

时间:2018-07-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发展性评价是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评价新范式,是时代发展的诉求。下面是小编整理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的范文,欢迎阅读!

  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篇一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作好学生发展性评价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在当前的评价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直接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3个操作性环节上,即确定评价目标、收集有关学生学习状况的信息、向学生提出反馈意见以求其改进。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发现,即使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恰当的评价(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充分 的了解、作出了合理的判断,给学生提出了恰当的反馈和改进建议,学生的学习也仍有可能没有丝毫改进,甚至可能在评价过程中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评价操作发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只有对上述评价操作的环境进行优化,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发展性评价必须重视其发生的环境和基础。(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富有教育意义的。(2)发展性评价以师生互动为载体,必然受到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状况的制约,必须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置于富有教育意义的师生互动之中,强调评价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条件及情感基础。我们认为,有效的发展性评价需要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基础之上。

  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给予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所以其评价行为必然受到其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怎样实现此目的的信念的制约。教师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未来行为或学业成绩的估计和预期,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现状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将一事无成,在学校不会有所作为,那么,他不仅会使孩子们痛苦,而且自己也会终身都感到苦恼。”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的期望激励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分别会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效应。(1)教师会根据其对学生的期望选择特定的评价行为。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有较高的期望,那么他就会更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即使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教师也会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评价中更多地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而如果教师对学生形成了消极期望,那么他就很容易忽视这些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求不高,很少给他们回答问题或表现的机会,也不愿耐心启发、引导他们回答问题;教师也较少运用各种身体语言、动作来鼓励这些学生。(2)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旦教师的期望被其知觉到,这种期望就会成为其确定自身价值、评价目身发展水平和可能性的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学生会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作为一种“预言”,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概念,进而他们对自己也会产生一个较高的期望,并且朝着实现预言的方向努力。

  因此,教师在任何教育教学环节中,都要始终对学生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评价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3点:(1)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该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也不能难度过大,以免使学生丧失信心。(2)教师应在日常评价中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如当学生没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予鼓励的眼神;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送上温暖的话语;当学生有了进步,教师表示真诚的祝贺;当学生遇到困难,教师给予有力的支持等。(3)教师在评价中要给予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及困难,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使其感受到期望和信心。

  师生间:有效沟通与相互理解

  这里的“沟通”、“理解”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教师对学生有着深刻的理解。

  具体到日常教学的评价,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生活环境、兴趣愿望和能力特点等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习中有特定的优势和不足,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对学生多方面的深入了解,不但更有利于教师知道

  学生的学习状况“怎么样”,更有利于教师明确“为什么”。此外,师生双方在评价中达成理解,有利于师生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避免学生被动接受评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遵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大大提高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师生之间要达成理解和共识,首先要求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卸下自己的面具,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向学生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彼此诚实坦白、畅所欲言。其次,教师要具有同情心,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容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此外,教师要有积极的聆听与反馈技巧,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敏感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提出司题,了解并且探求学生深层次的想法,并及时作出反馈和回应。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拓宽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如在学生作业本上写批语、课下与学生聊天、和学生单独谈话、召开主题班会、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交流等。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内容可以是非常广泛的,如学生对时事的看法、学习过程中的苦恼和压力、对人生的理解、对未来的期望、对人际交往的理解、情感的波动等,不必只局限于学习方面。

  总之,作为发展性评价的两个重要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激励以及双方的沟通理解会为评价创设积极的氛围。学生由于“亲其道”而“信其师”,这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1、新时期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诸如建立开放性的教育体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强调教育的民主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引进新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的效率;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变革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以保证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实现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和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能否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至关重要。可以这样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的教育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是深化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

  2、对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研究的迫切性

  人类社会悄然迈入21世纪,变化多元的时代冲击着我们的生活,“竞争、合作、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所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也一直是首位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理想情操、道德风貌、行为习惯、法纪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目前中学德育教育方法与手段滞后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庸讳言,目前很多中学德育工作采用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使学校教育在社会、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下显得苍白无力。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在德育工作方面,我们作了大量的工作,如家长联系手册、值周生制度以及众多的德育活动,但是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渗透性不足;缺乏对德育评价手段有效性的研究等等都阻碍了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

  德育工作要从“天上降到地上,从天边拉到身边”,要实施真正的德育,为此,我们提出了“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尝试探索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拓创新中学德育方法、途径,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

  (1) 德育的界定:

  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习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具体说来,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导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思想品质的活动。换句话说,德育是教育者教受教育者学习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遵循其行动并予人惠泽的活动。

  (2)学校德育的界定:

  学校德育是德育的特征表现得最典型最显著的一种德育形式,并且这种德育的对象主要是新生一代,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对受教育者世施加一定的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教育者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室;受教育者是学生,都是经过组织的;德育内容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选定的,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德育方法是经过选择的,有利于施教传道、受教修养活动的。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租金学生品德的社会性发展,

  (3)学校德育的组成: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

  (4)发展性评价:

  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全面应用教育评价理论和最新评价理念,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制定个体发展目标和计划,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并应用多元评价方法和技术,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效果进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价值判断,对其学习和生活行为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修正,使评价在了解学生需求、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特长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让学生在受到充分尊重和取得自信的前提下,认识其我,发展自我,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它的核心西乡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5)评价手段:

  2、德育评价的可能性

  (1)人的品德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客观存在物,有其客观的实在性、客观的社会标准、客观的结构要素,这就给德育评价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与前提。

  (2)人的品德是其德育内部观念动机与外显品德行为的稳定统一、稳定特征和倾向,二这

  不仅各自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彼此之间还具有相关性,这也为德育评价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人的品德及其行为具有共同性和个别差异性,这也为德育测评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4)测量和评定技术的发展,为德育评价提供了客观现实的方法,手段。

  3、德育评价的基本类型

  (1)从时间阶段上划分,平时性和总结性评价平时性的德育评价即日常的德育效果的评价,它是在某一具体德育计划、方案适时过程中或某一具体德育活动实施时进行的德育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德育的效果和问题,及时纠偏和调空德育活动过程,以使德育活动向预定的德育目标方向发展;总结性评价使指德育工作进行到一个阶段结束后,对德育对象的综合全面性的总的评价。

  (2)从评价内容来划分,全面性、单项性和专题性评价全面性的德育评价使对德育对象品德全面的及德育过程总体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单项性的德育评价是对学生品德的某一方面或德育过程的某一方面与环节的效果等进行的评价。专题性德育评价是就德育对象某一专门性的品德问题或某一专题性品德教育所进行的评价。

  3、德育评价手段的类型和方式

  (1)绝对评价:是与目标参考性检测相联系,它指跟德育目标和内容要求的预定标准进行评定,达到优的标准确定为优,达到良的标准确定为良,达到差的标准确定为差,它不管优良中差的人数和比例,一切依据达到预定目标的成度来确定等级。

  (2)相对评价: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品德状况进行横向比较,按其在学生群体中所处的相对地位,确定为等级程度。

  (3)个体或群体内差评价:将德育前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品德及其各个侧面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及程度等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

  (4)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一般以社会主义德育目标及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为标准进行评定,凡符合要求的优良思想与行为给予肯定性评价,不良的则给予否定性评价。

  (5)全面评价:也就是操行评定,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思想行为表现的实际状况进行的综合性的总体评定,方式有教师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

  4、关于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的研究状况

  综合大量文献,对于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想法探讨多,实际操作少;

  (2)手段方法介绍多,提出完善的理论建构少;

  (3)手段实施过程的研究不足,如手段实施有效性研究。

  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拟解决以下问题:

  (1)综合众多理论成果,提出适合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手段的可能性;

  (2)将假设变为实际教育活动,并在实践中验证完善理论,将理论方法等变为实际教育方法;

  (3)对科学的中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进行综合提炼;

  (4)对评价手段实施过程中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内容

  (一)学生德育工作改革的发展性评价,突出强化德育评价的激励功能;着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科学地分析处在不同学龄段的学生特有的价值取向及其变化、发展过程;不断探究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各种要素以及其与学生德育发展性评价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索并开展系列化学生德育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并逐步形成健康、健全的价值取向、基本道德素质和人格特征,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研究的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课题研究,力求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促进我校学生德育评价的机制,并以之来推动和促进学校校风的进一步改善,为学生可持续性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和带领我校全体班主任及广大教师逐步转变传统的学生德育评价观,并逐步由“经验性”教师向“科研性”教师转变。

  3、通过课题研究,使我校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以学生为第一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目标”的全新评价理念,对自己的文明素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终身发展等方面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从内因上感召学生,共同参与学校良好校风的建设。

  (二)研究内容

  借鉴德育发展评价的有关理论,根据我校学生发展特点,在我校学生中进行德育评价实验研究,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德育发展的评价手段体系。

  1、研究假设:

  对实验学生采用相应的德育评价手段(自变量),因变量是学生德育发展状况,本课题要考察的是什么样的评价手段以及怎样实施评价手段能提高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

  2、拟采用以下手段:

  (1) 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

  (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 个体或群体内差评价

  (4) 全面评价

  四、研究对象:我校各年级学生。

  五、完成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1、课题有一支势力雄厚的研究队伍

  2、本课题的实验条件的优势

  我校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省级重点中学,积淀了丰厚的校本文化,不断创新是我校教师的特色,目前我校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正在创办国家级千所示范校,并得到市教委的积极支持,所以,学校有相应的条件和需要来搞科研。

  3、本课题有较强大的背景支持

  校领导重视此次科研活动,亲自参与研究,并在经费上给予支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用各种调查方式,如问卷法调查现有评价手段以及实施对学生德育发展的作用,以探索评价手段采用的方式和实施过程的控制。

  2、教育实验法: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采用假设的评价手段,对对照班不采用,比较学生德育发展的差异,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从而揭示实验现象后的规律。

  3、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生现状确定追踪个案,对其实施相应评价策略,以确定特殊学生德育评价手段的采用以及有效性。

  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经验事实,分析教育现象,得出规律性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及周期

  1. 研究的对象:课题所涉及高初中各年级学生。

  本实验在高初中各年级分别定2—4个班为实验班,以同年级其它班为对照班。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德育评价手段,因变量为学生的德育品德发展。通过实验班级参加实验前后以及与实验对照班级的比较,探索出中学生德育发展评价各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2.研究的周期:

  2004年5月前为立项准备阶段

  2004年5月——2005年5月为前期启动阶段

  2005年6月——2007年9月为研究实施阶段

  2007年9月——2007年12月为研究总结阶段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为筹建课题组和各年级子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解决课题的论证,计划等问题;落实研究人员及分工研究计划;设计方案,开展课题有关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依据研究,可行性论证。

  2.启动阶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自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分工,有关子课题开始起动实施。修改完善课题方案,调整课题分工情况,健全课题分工责任制。

  3.实施阶段按调整后的课题分工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1)初步探索阶段。

  主要任务为对实验参加教师进行课题培训,展开初步的研究工作。

  (2)深入研究阶段。

  采取分层方式,在各年级中进行研究;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

  4.总结阶段

  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整理,归纳和总结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工作所涉及的各种文字材料;课题结题。

  八.预期的成果形式

  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篇三

  新课程评价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具体到学生评价上,便集中体现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和方法。顾名思义,所谓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这一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有以下要求:

  1.发展性学生评价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实施学生评价首先需要有一个评价目标,只有有了评价目标,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发展也需要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在传统教育评价中,这两个目标常常出现背离的情况。而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这两个目标的一致性,强调评价目标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

  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发展性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注重过程的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只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终了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它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还强调收集并保存学生发展过程中能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所有关键资料,因为正是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4.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比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在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时,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检查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以及学生对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的深刻体会。

  5.发展性学生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这意味着,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走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6.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差异上,还表现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动机兴趣、爱好特长等各个方面。这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速度和轨迹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发展性评价正是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建立“因材施评”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

  7.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评价,片面强调和追求学业成绩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往往使学生的自评变得无足轻重。发展性学生评价试图改变过去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在制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时,教师应更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学生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得出评价结论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在反馈评价信息时,教师更要与学生密切合作,共同制订改进措施,以保证改进措施的真正落实。

  总之,通过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布鲁纳说:“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这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好自身对学生的评价,更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使自己从讲台上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发展性学生评价归根结蒂必须指向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育。

标签: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 学生研究性课题 高中学生研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