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 > 正文

[江西红色歌谣的产生及其艺术价值] 江西方言翻译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江西自古以来是鱼米之乡,先民在数千年前就在赣江流域渔猎和耕作。江西歌谣绝大多数是反映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习俗、礼仪和农村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农耕文化的特色比较浓厚,而且反映在各类歌谣中。从地缘关系来看,古代江西曾是“吴头楚尾”,江西歌谣也受“吴歌西曲”一定的影响。晋、唐、宋、元等几代都有大批中原人口迁入江西。江西歌谣,尤其赣南的“客家山歌”、赣北的“打鼓歌”等受中原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江西歌谣的形式绝大部分为四句七言体。也有四句半(拖山调)、四句五言体。武宁的“打鼓歌”多是三句半。小调多属生活小调,以调带词。元代,江西高安音学家周德清,于公元1324年著《中原韵》,列“正语作词起例”“北曲音韵十九个部首”,对江西的音乐、戏曲、民歌的咬字吐音都有一定的影响。至今,江西的赣剧、各路采茶戏的念白仍用中州韵。在赣南、赣西的一些歌谣和语言中尚有古汉语音韵。江西山多,过去交通闭塞,造成了“江西地不平,十里九样声”的现象。各地的山歌都以当地方言歌唱,形成了多元的风格。赣南各县及永新、莲花等地,歌谣和语言中仍保留着不少古汉语的称谓和形容词,这些地区的歌谣比较粗犷、古朴。
   江西歌谣的共性是:口头性、群众性、地方性及红色歌谣的革命性和斗争性。在编纂《中国歌谣集成?江西卷》过程中,投入采风的达两万余人次,集录搜集的歌谣万余首,其中红色歌谣甚多。在北京终审时,专家们赞誉“江西红色歌谣全国为冠”。
  一、江西“红色歌谣”的产生及流传
   “红色歌谣”,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流传在江西各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歌谣。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无产阶级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德怀、陈毅、方志敏等在江西先后创建了井冈山、湘赣、中央苏区、赣东北、湘鄂赣、闽赣及赣粤等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扩大红军队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在长达十余年的火与血的斗争中,在江西大地上,数十万先烈和群众,为了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寻求解放和自由,建立人民政权而献出了宝贵生命。革命领袖率领红军踏遍江西的山山水水,发动群众进行了人民战争,为保卫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数十万军队的“围剿”。在这伟大的斗争中产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成千上万的妻送郎、父送子、妹送哥参加红军上前线英勇杀敌的先进人物。同时,各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工农政府,实行耕者有其田,废除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由。根据地的人民过着自由、平等、安乐的生活。因此,广大人民群众用歌谣、小调颂扬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及英勇的红军,于是产生了数以万计的红色歌谣。一些流行的小调填进了革命的新内容,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红色歌谣在宣传党的政策、教育群众、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推动土地革命、扩大红军等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红色歌谣大大丰富、发展了民间歌谣的内容和形式。红色歌谣大部分是颂歌,应当归于当时的时政歌。但由于红色歌谣在江西民间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江西民间歌谣的一大珍品。因而,特将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的革命歌谣从时政歌中分出,单独设立红色歌谣类。
   江西红色歌谣包括:颂歌、工农革命歌、建立工农政权歌、参加红军歌、红军纪律歌、红军战斗胜利歌、支援红军歌、慰问红军歌、打土豪分田地歌、苏区干部歌、妇女解放歌、红色儿童歌、送别红军歌、游击队歌、盼望红军歌等。这些歌谣反映了当时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概况和轰轰烈烈的伟大斗争。
   红色歌谣的颂歌中,除了歌颂毛泽东外,还有歌颂朱德、彭德怀、方志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歌谣,表现了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江西人民对革命领袖的热爱。
   红色歌谣在江西流传甚广,其中尤其是井冈山、永新、宁冈、遂川县及中央苏区的瑞金、兴国、宁都、于都县,赣东北的弋阳、横峰县,赣西北的修水、万载、铜鼓县和宜黄、黎川县的红色歌谣居多。这是因为上述县是当年江西各根据地活动中心。
   在红军战斗歌、胜利歌中,有些是当年参加过反“围剿”等战斗的老红军口述的,有的是老将军提供的。许多老红军歌手已去世,留下的是珍贵的苏区文化史料。
   红色歌谣反映了当时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各个侧面,对研究江西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史及苏区民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进行爱国主义和光荣革命传统教育有巨大作用。
   歌谣是民间口头文学,红色歌谣也同样是群众集体创作的,作者有红军战士、有农民、有妇女、有老人、有儿童等,口头传承,一传百,百传千,到处开花,在民间流传。
  二、江西红色歌谣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
  江西红色歌谣是江西苏区文化重要部分,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从其内涵和艺术价值来看,可概括为:“真、情、深、新”四字特色。
   真:常言道,“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谣以民心”。民间歌谣是人民心声的真实写照,也是历史的记录和客观反映。“读首民歌,比读本历史书还真实动人”(臧克家语)。在过去漫长的封建和半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压榨、剥削,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肚里有苦无处诉,心里有话无处说,于是便用山歌、小调、民谣来倾吐真情,进行反抗与斗争。如山歌《农民苦》《农民怨》《穷人身上两把刀》和大量的“长工歌”,如《十二月长工歌》《累死长工耕死牛》《长工月月苦难言》《有食有衣打长工》等,都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的农民苦难。正如南昌民歌所唱:“口唱山歌手插秧,汗珠滴尽谷满仓,牛耕田来马吃草,东家吃米我吃糠。”这些诉说农民苦的山歌比比皆是,血泪控诉,非常真切。当共产党来了领导农民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当时翻身农民忆苦思甜欢天喜地,又涌现出大量歌颂党和领袖的山歌,表达了苏区人民的真情,如井冈山的山歌《三湾来了毛委员》、黎川的《红军砸开千年锁》、于都的《好得朱德毛泽东》、兴国的《来哩朱德毛泽东》。苏区人民对苏区的赞美情真意切。如井冈山的《灯光不算亮》:“灯光不算亮,太阳亮堂堂,爷娘虽然亲,不及共产党。”吉水的《苏杭不如井冈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苏杭,不如井冈。黄有黄金,白有白银,黄金白银,不如瑞金。”还有对方志敏同志领导赣东北人民闹革命的赞颂的歌谣,如弋阳的《江西出了个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等,都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充满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领袖人物的真切之情。简短、朴素的歌谣,反映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真正声音,这就是时代的最强音。
   情:“无山无水不成河,无郎无姐不成歌”,江西歌谣以歌抒情,以情传歌,以情感人。情歌言情的比兴手法,其生动、形象,高于文人之诗作。其他,诸如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风俗歌等都含有男女间、人际间、社会间之情恋,可以说无情不成歌。红色歌谣中的颂歌充满了江西人民对领导工农兵群众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工农政权建设、扩大工农红军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深情厚爱。如永新山歌《三湾来了毛委员》,井冈山山歌《井冈山头连青年》,铜鼓山歌《湖南来了彭德怀》等。红色歌谣中的情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凝结的阶级情,是人间高尚的真情,是向往和追求生活幸福的纯情。赣南一首山歌唱得好:“红军来了晴了天,工农翻身掌政权。唱着山歌打天下,红色江山万万年。”
   情歌中反映了劳动人民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十分优美诱人。在“比”、“兴”方面很讲究,兴为歌之首,许多情歌开头,均以鲜花、树木、雀鸟、日月、山川、星辰、彩云、植物等比喻,非常形象、生动,而且比得贴切、通俗易懂。如宁冈山歌《恋哥要恋红军哥》、永丰山歌《一匹手巾送情哥》、新建山歌《一口池塘一朵莲》、会昌山歌《杨梅酸来梨子甜》、贵溪畲族山歌《莲枝开花莲对莲》、广昌山歌《桐子打花白连连》《韭菜开花一条心》《石榴打花朵朵红》、武宁山歌《斑鸠上树背沙沙》以及崇仁小调《十把扇子》、修水山歌《十带》、金溪山歌《十绣》、南丰小调《十匹手巾》等。这些山歌以歌抒情,以情谈爱,在苏区农村男女青年中起了“歌当红娘声传音”的搭桥引线表达恋情的作用。南城山歌:“一条鲜花鲜又鲜,鲜花长在石崖边,只要有心把花摘,哪怕崖壁高上天。”资溪山歌:“哥在高山打雁弓,妹在房中绣芙蓉,绣起芙蓉配牡丹,芙蓉花开牡丹红。”崇仁山歌:“摘茶不到盘茶兜,恋妹不到诚心求,一日求亲三五转,妹不答应不罢休。”表达了苏区农村男女青年的爱恋、信赖、坚贞之情。
   深:“山歌虽短意思深,三言两句露真心”,民歌是人类历史的一面镜子,反映每个时代人民的心声。古人也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经?魏风》),“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动歌其事”(《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话》)。江西红色歌谣内容广泛,有生活深度、思想高度、艺术高度。生活深度在于泥土芳香,植根于民,抒发民心。思想高度在于对事业(事物)、对爱情、对政治事件执著的追求,爱憎分明,善恶甚清。艺术的精度在于赋、比、兴的手法在民歌中巧妙运用,兴者有民歌味,比有民歌情,生动活泼,通俗浅白,是“活在人民口中的艺术”。
   江西的红色歌谣,反映了一个时代,记录了惊天动地的变革,抒发了工农大众翻身做主人,拥护共产党、革命到底的决心。井冈山的山歌唱出了人民和共产党的血肉相连的关系:“灯火不算亮,太阳亮堂堂,爷娘虽然亲,不如共产党。”从这首歌谣中可以看出井冈山人民,也可说江西人民跟着共产党和敌人斗争的历史,无数先烈倒下去,可是英雄的江西人民并没有被敌人的疯狂吓退,而是揩干身上血迹,掩埋好同伴者的尸体,高唱战歌,继续战斗。黎川人高唱:“穷人骨头硬如铁,钢刀架颈不变色,老子死了儿子干,儿子牺牲孙子接。”同样还有一首红色儿歌:“穷人心头一团火,钢刀架颈怕什么,杀了爷爷有爸爸,杀了爸爸还有我。”另外赣南山歌:“真金不怕火来烧,革命不怕敌人刀,砍了脑壳还有颈,砍断颈来还有腰。”从这三首红色歌谣中反映出人民对敌人的仇恨,对党的热爱之深、决心之大。它是革命的正气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新:歌谣是时代的“晴雨表”,不同的时代,都有新的歌谣涌现。江西歌谣之新,在于反映江西大地上进行的伟大土地革命的“红色歌谣”,它唱出了新天地,唱出了人民新政权,唱出了人民新军队,唱出了劳苦大众的新生活,也谱写了歌谣史上的新篇章。在十年 (1927―1937年)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江西各块革命根据地开展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办起工农剧团,在乡村建立俱乐部,开展山歌演唱,十分踊跃,使流行在各地的山歌、小调增添了革命的新内容,配合工农政府、红军的各项工作,发挥了宣传鼓动作用。据1934年1月的统计,仅中央苏区就有俱乐部1656个,工作人员49669人。江西的会昌等14个县在1932年9月统计,有俱乐部712个,平均每县50个。俱乐部里唱山歌、演戏、办墙报、读报、识字,十分活跃。“山歌加政策”是一种有力的武器,不论是扩大红军、慰劳红军、欢送红军上前线,甚至在前沿阵地进行鼓动,或者在分田地、建政权、搞生产中,山歌发挥了宣传政策,宣传战果,鼓励士气,推动各项工作的巨大作用。著名的兴国山歌手曾子贞,当年走到哪里唱到哪里,用山歌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送郎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当了红军人人亲》《恋哥要恋红军哥》《红军到处受欢迎》《高举红旗当红军》《妹送阿哥当红军》《十送郎当红军》《当红军最光荣》等山歌、小调唱遍了各个革命根据地的山村,迅速掀起了妻送郎、妹送哥、父送子的参加红军热潮。在兴国县流传着“一首山歌两个师”的佳话。兴国县动员了两个师的青壮年参加红军。兴国山歌《欢送少共国际师上前方》《欢送兴国师出发》,记录了当时感人的情景。红军纪律严明,深得群众爱戴,产生了一批红军纪律歌,如井冈山的《红军纪律歌》,南丰的《红军三大纪律歌》,万年、宜黄的《红军纪律歌》及兴国歌颂红军的铁的纪律的《山歌来自兴国城》等,这些红色歌谣反映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风纪,颂扬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崇高宗旨。红军战斗歌谣记录了七溪岭战斗、黄洋界保卫战和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慰劳红军、欢送红军的歌谣反映了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
   红色歌谣中有许多宣扬廉政勤政、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内容,流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走山路打灯笼。苏区干部好作风,真情实意为群众,油盐柴米都想到,问寒问暖情意重。”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风尚,多么可贵,须永远发扬。
   尊重女权及妇女解放运动,当年在苏区是一件新鲜事,也是关系“半边天”的大事,于是产生了一大批妇女解放的新歌谣。如井冈山的《妇女暴动歌》,会昌、黎川的《妇女解放歌》,遂川的《十杯茶》等,都唱出了苏区妇女姐妹翻身做主人,提倡婚姻自主,自由结婚的心声。正如莲花的山歌所唱:“红梅岭上画眉叫,清水塘中鲤鱼跳。苏区婚姻讲自由,心投意合两相好。”
   江西人民是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人民,为了革命胜利,多少先烈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用鲜血酿成的红色歌谣,记录了一代新风。江西人民在胜利时高歌猛进。瑞金山歌唱出了人们的理想:“金斗山上落凤凰,凤凰就是共产党,指出革命路一条,砸碎地狱造天堂。”江西人民在过去困难时期,也用歌谣鼓舞士气。兴国山歌表达了革命到底的坚强意志:“打铁唔怕火星烧,革命唔怕杀人刀,斩了头来还有颈,斩了颈来还有腰。就是全身都斩掉,杀人墩上飚三飚,飚向敌人咬一口,冲天怒气恨难消。”
   “民歌是人民用火与光铸成的利剑”,这利剑刺破了黑暗,迎来了光明。现在正处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让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伟大旗帜,努力奋斗,使江西歌谣插上时代的翅膀,与时俱进,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谱写出更新的篇章。
  (该文2009年获文化部十大集成优秀论文。刊登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出版的《群言揽粹》)
  责任编辑:陈 然

标签:江西 歌谣 红色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