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创业 > 正文

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是什么意思_论点摘编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1   创新班里教出“乔布斯”是要命的   孙军在<创新班里教出“乔布斯”是要命的》一文中指出,假如我们的创新班要教出“乔布斯”,那真是要命的,因为那样的班根本不可能创造新的“乔布斯”,或者更绝对一点,以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是难以培育出像乔布斯那样的人的。
  说“要命”是因为如果教育以培养乔布斯那样的天才为追求的话,就误入歧途了。教育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启蒙和文明点播,接受教育是所有人的权利。
  说“要命”还因为如果学校以培养乔布斯那样的奇才为追求的话,就把教师都得罪光了。不是学校无能,教师无方,而是教育的功能有限,学校的作用有限,老师的影响有限。
  无限放大的教育,只能让我们离教育越来越远。教不出“乔布斯”不等于教育的无能,而是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的显性和隐性的影响。我们要考虑教育要给人正面积极可持续的激励,而不是负面的急功近利的影响。教育能把人教育得有平凡心态但不平凡,就是莫大的成功。
  2
  呼吸语文本来的味道
  王爱华、曹春华在《呼吸语文本来的味道》一文中指出,“语文昧”从起初一个模糊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建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它指明了语文课堂的方向,但又没有封闭语文教学的路径,既有规定性又有开放性。“语文味”的生成,最重要的是亲近文本、亲近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语文的“味”。“语文味”总是由内而外弥散开来的,“语文昧”的创生需要教师有丰厚的语文素养,展现出语文独有的精、准、美的“味道”。“语文昧”“源于文本,扬于课堂”,只有深入地走进文本,沉入文字,才能真正“品”出语文的厚重、绵实、悠长的诸多“味道”。“语文味”这一本土语文教育的理论话语,必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挥出更为显著的理论影响力。
  3
  追问的四个切入点
  夏俊良、温新枝在《语文教学中的“追问”艺术》一文中指出了课堂追问的四个切入点:
  第一,选准疑问点。好的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深入探究的切入点,我们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的质疑,发现其背后的思维线索,层层追问,引发全体学生思考和探究,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和主动。
  第二,强化错误点。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困惑。教师通过追问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过程,分析其错误原因,寻找其错误根源,使学生领会同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作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找准薄弱点。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
  第四,发现创新点。教师应通过追问,鼓励学生创新,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点,并且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愉悦。
  4
  走出“教什么”的岔路口
  王尚文在《走出“教什么”的岔路口》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再次被提起,预示着语文学科自身的再次觉醒。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处于它上位的也是更根本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教”。
  “教什么”取决于“为什么教”,换言之,“为什么教”决定了“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要在中小学设置语文课这个问题。是就事论事,还是首先弄清“为什么教”这个更根本的问题,这是第一个岔路口。叶圣陶等前辈和语文课程标准已经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为了培养、提升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接下来的一个岔路口,就是教什么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应当启发引导学生去学习经典的(起码是优秀的)汉语作品是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说得简洁一点,就是一篇作品是如何表达的,而不是它表达了什么。车子是载人载物的工具,人与车可以分开来,而唯独语言文字作为形式的一面和作为内容的一面是不可分割的。“如何表达”与“表达了什么”有机地统一在作品之中,但我们读者却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5
  成立名师共同体意义重大
  薛法根在《共同体:助推名师成长》一文中指出,成立名师共同体可以从三个方面为个人的专业成长打破瓶颈:
  一是给予名师成长的动力。名师在成长的漫漫长途上,往往付出了额外的时间、精力与体力,在“功成名就”后,总有一种“歇一歇”的渴望。一旦这种渴望的情感被确定后,就会渐渐丧失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冲劲,滋生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而共同体内聚集着众多的名师,群体本身具有一种潜隐的竞争力,将散落各地的名师聚集起来,可以将这种潜隐的竞争力转化为名师个人内在的发展驱动力。
  二是寻找名师突破的方向。名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自己的教育或教学思想,往往会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乃至教学主张。但是,当一个人的教学经验或者教学观点日趋成熟时,往往也是他走向封闭的开始。名师要有新的发展,必须走出封闭。在共同体内,有专家指导、课题引领和深度对话,名师能获得专业提升,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
  三是实现名师自身的价值。名师在各自的教学领域发挥着指导和引领作用,而在指导的过程中,名师要向别人解释、分析各种疑难问题,这种“教”的过程最能让“教者”受益。同时,名师的专业影响力,不仅是学术上的辐射力,更重要的是人格和师德的感召力。名师理应肩负起点灯人的责任,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照亮更多教师的内心,激起他们对教育的追求和热情。
  6
  减少“刻意的教育”
  李镇西在《减少“刻意的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人会否定教育有着鲜明的目的性,教育要给人以积极的引导和影响,这是教育的使命使然,否定了这一点,就否定了教育本身。
  但是,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太刻意了,甚至太做作了。为了让学生孝敬父母,便让孩子回家给妈妈洗一次脚;为了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便在暑假把孩子带到农村住一个月。但孩子在给妈妈洗脚时,在乡下生活时,始终知道这是游戏,觉得好玩、有趣。这种“刻意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有限的。
  无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教育的意图隐蔽得越好,教育效果就越佳。不动声色,不知不觉,了无痕迹,自然润物,潜移默化……这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可称为“自然的教育”。“自然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培养孩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爱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懂得爱、表达爱、传递爱的生活习惯。学习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酷爱知识勤奋读书乐于探索的生活习惯。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班级在家庭乃至以后在社会勤劳的生活习惯。吃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平凡的日子不畏艰辛,以苦为乐,辛苦中寻乐的生活习惯……这样的教育,同时又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需要融入每天的日常行为中,培养的是孩子自然而然的善心与善行。
  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标签:论点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