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创业 > 正文

【城市化才是中国农村的出路】考公务员才是最好的出路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第9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这些文件的发布对于促?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确实有很大的意义。但是从每年两次回老家(我现在江苏常州工作,老家在山东省莒南县的一个村庄,离县城30余公里)探望父母时看到的日益衰败而又空心化的村庄这个现实,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出路还在城市化。
   单从数字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程已经不慢了。国家统计局在2012年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数量已达69079万人,首次超过65656万人的乡村人口数量。有人就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数字,标志着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史的农民大国,?入以城市为主的新的成长阶段。我却不敢乐观,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化,而是“注水城市化”、“半城市化”。很多时候,城市化仅仅体现在“城市”本身的扩张,而非人口的城市化率,因为统计时将在城市居住了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当作城市人口?行统计。实际上城市化水平并没有那么高,绝大部分农民工仍然只是城市过客,他们没有融入城市。目前我国外出务工人员约有2亿5千万人,其中1亿5千万人是跨地区务工人员,如果扣除这些人员,或者以户籍为依据?行统计,我国的城市化率是很低的。如果这些人员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再高的城市化率也没有意义。
   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上面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权益和福利。把农民排除在城市公民身份以及各项福利之外是一种典型的制度歧视,而在所有的社会歧视中,制度性歧视最为可怕。因为它不但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对立,还为这种分裂对立提供制度层面的支持,最终会使那些本来没有歧视之心的人也把歧视他人视为理所当然,而造成社会排斥。一如1995年欧盟基金会对社会排斥定义的那样,社会排斥“它意味着这样一个过程:个人或群体被全部地或部分地排除在充分的社会参与之外”。现在这种歧视已经不仅仅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和个人的苦难,而日益成为制度变革的困境。因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再像父辈那样忍耐与沉默,他们的权利意识与要求较高生活质量的意识特别强烈,但组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往往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力军。在未来20年内,流动人口大军还会继续增加,占到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今后城市化率将达到75%左右。如果依据中国未来人口峰值15亿人左右计算,就意味着今后要有11亿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社会各界应该关注这个问题。
   令人振奋的是,1月4日民政部出台了《关于促?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这是中央有关部门就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问题下发的第一个专门性政策文件,意味着国家已经开始设计农民工参与城市社区的“路线图”。以《意见》反映的内容看,就业、医疗、住房、社区自治等权利都将逐步覆盖农民工群体。我认为,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除了要有均等化的社会福利保障,有廉价的可承受的租屋和取消户籍上的限制等等以外,还要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中国各级政府可以效仿历史上美国的波士顿等一些城市推出劳动力培训计划,推出“城市融入培训”计划,在一些稀缺的工种技术上,对农民工?行免费技术培训。农民工必须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来提高收入,这是货真价实的提高。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有均等化的社会福利保障,有廉价的可承受的租屋和取消户籍上的限制,农民工要想真正留在城市而且能够生存和发展,其道路依然是不平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融入城市有点像中国人移民到美国,每个移民都要经过定居、适应和同化的阶段。移民从移出国?入接受国时,由于不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缺乏?入主流社会的渠道,因此,只能先设法落脚立足。由于存在与主流社会的隔阂,移民依靠群体内部的互助互帮克服困难,形成移民小社区。之后,移民当中一部分慢慢?入主流社会,成为主流社会成员之一。与此相仿,农民工从世代居住的农村?入?而融入相对陌生的城市,决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事情,也要有一个比较漫长的定居、适应和同化的过程。这既需要拆除限制农民工权利的藩篱,取消各种歧视性的制度,也需要增加农民工的城市认知,提高农民工在城市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村问题,更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
  责任编辑 肖称萍

标签:才是 城市化 出路 中国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