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创业 > 正文

关于中央苏区的论文 [中央苏区范围内以广东籍革命人物命名的县]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东东北部游击,开展武装割据的基础上,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习近平2011年11月4日《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1933年,中央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到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数个省级和一大批县级苏维埃政权,红军发展到12万余人,党员人数达13万人以上……”,是当年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共产党开始探索和尝试执政的地方,也曾是中共中央机关的所在地。据统计,中央苏区福建省(闽西)有彭湃县、代英县、兆征县、明光县;江西省(赣南)有博生县、公略县、太雷县、杨殷县;粤赣省有登贤县等 9个革命人物命名的县,其中广东籍革命人物命名的县有5个。这些县起名原因和位置、县情怎样呢?现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并在考证的基础上, 浅作以下的记述。
  
  一、以革命人物命县名的历史原因
  
  一是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所定。1931年1月,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同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标志着中央苏区的各项建设逐渐进入全盛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条例》中提出:“……中国旧有行政区域,过于广大,适合于封建统治,不适合于苏维埃的民主集中制。”土地革命开展后,“因斗争发展的不平衡,战争与地势的特殊条件,苏区的发展在许多地方,有的只取得全省全县或全区之一部分,有的介于数省数县或数区之间,不利于斗争的领导……”,并规定“……各级行政区域的名称,除旧时带着浓厚的封建性的名称须更改外,旧有名称可以沿用,完全改变之旧区域,无旧名可沿用者,以该区域内之场名、或大地名,作为该新区域之名,有必要时,可采用当地伟大斗争事件,或牺牲的伟大革命领袖的名字,作为该区域的名称。……”从当年中央苏区以广东籍革命人物命名的5个县来看,大部分是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精神,按这些革命人物在革命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或战死于沙场,或就义于刑场,为革命事业,为人民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为纪念烈士的英雄业绩而命名。中央苏区内以广东籍革命人物命县名,说明广东籍革命人物在中央苏区内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是与中央苏区快速发展形势有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后,继续在闽西、赣南的广大地区,乘胜发动了战略进攻。主力红军首先在石城、长汀、于都、会昌四县,消灭地主武装,开展群众工作。尔后又转向闽西南部武平、赣东南的寻邬等县开展工作,使赣(西)南与闽粤赣很快连成一片,成为较为巩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内的红军和苏维埃区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32年3月,中央苏区闽粤赣省改名为福建省,同年5月,赣南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中央苏区有了江西、福建省相当范围的相对稳定区域,时称江西(赣南)、福建(闽西、粤东北)省。特别是1933年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江西(赣南)、福建(闽西、粤东北)省为主要区域的中央苏区范围发生更大变化。同年4月26日、8月16日,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0次和第48次常委会,先后决定中央苏区拥有江西省、福建省苏区的基础上再建闽赣和粤赣省苏区(1934年7月, 粤赣省苏区改名为赣南省苏区) 。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辖有以兴国、宁都为中心的江西省,以长汀为中心的福建省,以黎川为中心的闽赣省,以会昌为中心的粤赣省,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地发展,新区的开辟过程中,需建立新的行政县,领导苏区人民扩大红军,购买公债,筹集粮食支援红军,组织农业、手工业生产,粉碎国民党军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先烈的革命业绩,启迪苏区人民保卫苏区、建设苏区,所以不少县以党领导民众推翻封建统治斗争中牺牲的革命人物名字命名。
  三是为了肯定广东籍革命人物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广东是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发源地,广东籍的共产党员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土地革命初期广东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共党史、革命史、根据地建设史上,有重大的影响,在中央苏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有一定的启迪与借鉴作用。而当时中央苏区的主要领导熟悉广东的情况, 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大革命时期曾在广东活动,曾参加中共广东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工作、主政东江;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是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也曾在广州活动;原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邓发和李坚真等进入中央苏区后已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他们熟悉广东与中国革命事业有关人物的情况。
  
   二、以广东籍革命人物命名县的县情简介(以命名时间为序):
  
  1、彭湃县:为纪念诞生在广东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的领导者彭湃而定名。彭湃,广东海丰人,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1929年牺牲。为纪念他,中央苏区范围内曾先后两次设彭湃县。
  1931年9月,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国民党第26军进占中央苏区腹地宁都县城,宁都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宁都南部成立新县,为纪念烈士彭湃,新县以“彭湃”为县名。1932年2月初,进占中央苏区腹地宁都县城的国民党第26军起义,编入红军,宁都南、北两县贯通,宁都、彭湃两县苏维埃政府合并恢复宁都县。这时的彭湃县,隶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赣南的赣东特委。
  1933年7月22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第46次会议,根据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根据地区域迅速发展的情况,决定中央苏区内增设8个县,其中一个叫彭湃县。新的彭湃县位于福建的宁化县、建宁县、江西的宁都县之间,县址设于宁化县的安远,辖安远、河龙排、伍家坊、泉上、固村等区。该县成立后,隶属于中央苏区福建省,1934年5月划归于中央苏区闽赣省。
  2、杨殷县:为纪念广东籍著名的“省港大罢工”组织与领导者之一的杨殷而定名。杨殷,广东中山人,曾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后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候补常委,1929年和彭湃等同时牺牲。为了纪念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第46次会议于1933年7月22日决定增设杨殷县。杨殷县位于兴国县、万安县之间,县址设于兴国均村,辖均村、泮溪、永丰、茶园、敷元(以上兴国县划属)黄塘、武术(万安县划属)等7个区。杨殷县隶属于中央苏区江西省。
  3、兆征县:为纪念广东籍著名中国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而定名。苏兆征,广东香山人,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1929年病逝。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苏兆征仍然念念不忘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对前去探望他的周恩来等人说:“广大人民已无法生活下去,要革命,等待我们去组织起来。”“大家同心合力,一致合作,达到革命的最后成功!”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为激励苏区人民学习苏兆征的革命精神,建设好苏区,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精神,1933年9月,福建省委从长汀县西南端划地成立兆征县。兆征县隶属于中央苏区福建省。该县位于江西赣南瑞金以东, 今闽西长汀县西南部,领导包括古城等区的党组织。王惠民、廖汉华、岳德义、钟德胜先后任县委书记。张必发、廖莲英(女) 、邱文(烈士) 、江仁富(烈士)先后任县苏维埃主席。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自然解体。
  4、明光县:为纪念广东籍著名的“闽西连城保卫战”中牺牲的主要领导人李明光而定名。李明光,广东大埔人,是粤东北梅埔丰、饶和埔诏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后任闽粤赣根据地的重要领导职务。1933年5月8日,国民党军重兵“围剿”连城,在保卫连城的战斗中壮烈牺牲。1933年11月,为纪念牺牲的李明光,激励苏区人民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英勇抗击进犯苏区的国民党军,中央苏区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决定改连城县为明光县。明光县隶属于中央苏区福建省。该县在福建省闽西, 位于闽西上杭县西南, 新泉北部,县委机关驻连城城关。魏荫华、赖松源(烈士) 、游玉梅(烈士) 、黄芹玉先后任县委书记。罗清源、陈高梅、罗陪源、张玉才先后任县苏维埃主席。该县委领导活动到红军长征后的1935年春。
  5、登贤县:为纪念广东籍中国工人运动早期的著名领袖罗登贤而定名。罗登贤,广东顺德人,早年在香港从事工人运动,后转赴广东、江苏、上海、东北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33年牺牲。1934年3月初,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粤赣省信康县苏区失守,信康县苏维埃政府退至于都县境内的畚岭。面对苏维埃区域的变化,为激励苏区人民与进犯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展开顽强的斗争,中共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行条例》精神,将信康县改县名为登贤县,县苏维埃政府随之改为登贤县苏维埃政府。登贤县隶属于中央苏区粤赣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 在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全国最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内广东籍革命人物被冠以县名, 名垂青史,是广东人民的骄傲。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央、福建省档案馆编,《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83年11月版。
  2、龙岩地区党史办编,《闽西革命文献资料》,1991年12月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版。
  4、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馆藏文物资料。古田会议纪念馆编《闽西革命史资料》第八辑。
  5、《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版。
  6、闽粤赣边区党史编审领导小组著,《中共闽粤赣边区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年版。
  7、 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福建省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组织史资料(1926年2月―1987年12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8、广东省档案馆历史档案红色报刊《红旗》、《红色中华》内载有关内容。
  9、卢权主编,《广东革命史辞典》,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标签:广东籍 苏区 范围内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