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三作文 > 正文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之一1

时间:2017-04-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

1、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保留猿的体质特征,直立行走,能够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2、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2)黄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3)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4)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尧、舜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人;禹是治水英雄。

3、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史实: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工;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和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失败,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6、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7、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8、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史实: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9、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221年 222年蜀 吴

刘备 定都成都 孙权 定都建业

11、知道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1)迁都洛阳;2)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上逐步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12、理解: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2)长城:秦始皇时期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修建,用来抵御匈奴的进攻,以后历朝加以修缮,是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被列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显示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

3)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1)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1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

14、佛教传入的史实: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15、《史记》: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6、运用: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7、识记:“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18、识记: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是以才能为标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人们主要推重进士科。

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②为士子提供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③人才不断更新;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19、识记: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史实:吐蕃(今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并带去许多物品、技术和书籍。

220年曹丕 定都洛阳

作用:大大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0、理解: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1、理解: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2、识记: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史实: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两宋时,由于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粮仓,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3、识记: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4、识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有:①明初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②明初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③明初设立庭杖制度,使君臣关系沦为主仆关系;④清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皇权进一步高度膨胀;⑤将科举制演变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实行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⑥制造文字狱,用文化专制统治扼制人们的独立思想。

25、识记: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史实。

戚继光抗倭: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的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称为倭寇。戚继光授命在浙东、福建、广东抗倭,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清初(1662年),郑成功在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打败入侵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雅克萨之战:17世纪40年代,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在多次交涉毫无结果的情况下,康熙帝两次组织清军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中国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26、识记: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

28、理解: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外,还有宣扬国威和到南洋“取宝”的目的,不计经济效益。

时间:1405—1433年;

情况: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意义: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②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济交流; ③促进了南洋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9、运用: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篇二: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_4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

1、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保留猿的体质特征,直立行走,能够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2、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2)黄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3)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尧、舜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人;禹是治水英雄。

3、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史实: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工;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和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失败,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6、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7、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8、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史实: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9、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10、知道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21年 222年蜀 吴

刘备 定都成都 孙权 定都建业

11、知道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1)迁都洛阳;2)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上逐步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12、理解: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2)长城:秦始皇时期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修建,用来抵御匈奴的进攻,以后历朝加以修缮,是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被列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显示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

3)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1)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1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

14、佛教传入的史实: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15、《史记》: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6、运用: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7、识记:“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18、识记: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是以才能为标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人们主要推重进士科。

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②为士子提供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③人才不断更新;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19、识记: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220年曹丕 定都洛阳

史实:吐蕃(今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并带去许多物品、技术和书籍。

作用:大大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0、理解: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1、理解: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2、识记: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史实: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两宋时,由于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粮仓,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3、识记: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4、识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有:①明初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②明初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③明初设立庭杖制度,使君臣关系沦为主仆关系;④清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皇权进一步高度膨胀;⑤将科举制演变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实行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⑥制造文字狱,用文化专制统治扼制人们的独立思想。

25、识记: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史实。

戚继光抗倭: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的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称为倭寇。戚继光授命在浙东、福建、广东抗倭,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清初(1662年),郑成功在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打败入侵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雅克萨之战:17世纪40年代,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在多次交涉毫无结果的情况下,康熙帝两次组织清军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中国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26、识记: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

28、理解: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外,还有宣扬国威和到南洋“取宝”的目的,不计经济效益。

时间:1405—1433年;

情况: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意义: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②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济交流; ③促进了南洋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9、运用: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篇三: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_5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

1、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保留猿的体质特征,直立行走,能够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2、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2)黄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3)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4)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尧、舜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人;禹是治水英雄。

3、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史实: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工;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和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失败,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6、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7、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8、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史实: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9、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10、知道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21年 222年蜀 吴

刘备 定都成都 孙权 定都建业

11、知道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1)迁都洛阳;2)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上逐步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12、理解: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2)长城:秦始皇时期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修建,用来抵御匈奴的进攻,以后历朝加以修缮,是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被列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显示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

3)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1)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1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提出“因材施教”的观点。)

14、佛教传入的史实: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15、《史记》: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6、运用: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7、识记:“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18、识记: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是以才能为标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人们主要推重进士科。

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②为士子提供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③人才不断更新;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

220年曹丕 定都洛阳

19、识记: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史实:吐蕃(今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并带去许多物品、技术和书籍。

作用:大大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20、理解: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1、理解: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2、识记: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史实: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两宋时,由于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粮仓,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3、识记: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4、识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有:①明初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②明初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③明初设立庭杖制度,使君臣关系沦为主仆关系;④清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皇权进一步高度膨胀;⑤将科举制演变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实行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⑥制造文字狱,用文化专制统治扼制人们的独立思想。

25、识记: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史实。

戚继光抗倭: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的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称为倭寇。戚继光授命在浙东、福建、广东抗倭,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清初(1662年),郑成功在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打败入侵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雅克萨之战:17世纪40年代,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在多次交涉毫无结果的情况下,康熙帝两次(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之一1)组织清军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中国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26、识记: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

28、理解: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外,还有宣扬国威和到南洋“取宝”的目的,不计经济效益。

时间:1405—1433年;

情况: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

一带;

意义: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②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济交流; ③促进了南洋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9、运用: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