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正文

突围:学生“被绑架思维”的应然之路:学报 突围 思维碎片化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就意味着,课堂上学生学习思维应是自由的,是被尊重的,而不是“被绑架”的。学生“被绑架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因“被迫”受到某些因素的牵引、暗示、束缚和阻隔等影响,使得原先相对自由的思维处于一种被动、非自由的状态。
  学生“被绑架思维”依据其涵义及现象应具有四个特征:一是非自由性,思维既然“被绑架”了,也就失去了“自由”,使得学生思维因受到限制,而不能展开自主性数学学习。二是被动性,正因为学生思维“被绑架”着,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能“被牵着走”,“被拖着走”。三是生成性,学生“被绑架思维”可以说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谁绑架,何时绑架,都是不确定的,它应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定时产生的。四是有害性,学生思维“被绑架”后往往处于束缚状态,缺乏独立性,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持续发展。
  从涵义与特征可以看出,学生“被绑架思维”不仅值得重视,“突围”更是一种应然的需求。
  郑毓信教授在其专著《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专门引用了课改以后一位学生的课堂体验:“过去,当我遇到一个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老师就开始讲解了,我有一种被拖着走的感觉……现在,老师给了我们较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但是,当我们经过思考和讨论还无法解决问题时,是多么渴望老师讲解啊!”我们不难感受到学生乐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活动解决问题,当他们的学习思维处于无法解脱的困境时,即思维“被绑架”了,又是多么地渴望解困、渴望突围。因此,突围,无疑是学生“被绑架思维”的应然之路,而教师应是学生思维“突围”的引领者。
  一、放手尝试,让学生“被绑架思维”从封闭向开放突围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失去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者要想不成为学生思维的绑架者,对策应是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怕学生的“意外”与“生成”,不怕学生的“出错”与“多耗时间”,放手让学生先尝试,抓住学情,再有效地交流与引导,进而让学生“被绑架思维”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突围。
  一位教师在执教“倒推策略”的第2个例题时先投影出示: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可以用什么策略?
  生1:倒推的策略。
  师:怎么倒推呢?
  教师出示:原有?张→( )→( )→还剩52张
  教师引导学生填写箭头图后:请你们倒过来整理一下。
  教师出示:原来?张←( )←( )←还剩52张
  师: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这里的箭头图显然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把本应自由、开放的思维紧紧地绑在了这种呆板的解题模式上。事实上,通过前面例1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经验,例2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试试,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再相机出示箭头图等则显得顺理成章,既不影响学生思维的开放发展(产生多种解题方法),又不影响解题方法的优化。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很多,教师唯有让学生先试一试,才能让学生从此类“被绑架思维”中彻底地突围出来。
  二、体验成功,让学生“被绑架思维”从摇摆向自信突围
  学生之所以成为学生思维的“绑架者”,关键在于后者自信心的缺乏,使得学习思维常常处于“摇摆”状态。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得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其实,成功也是提高学生自信心的秘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积极参与的机会,更要抓住思维能够成功的机遇,让他们获得众多的成功体验,进而让“被绑架思维”从摇摆向自信逐步突围。
  笔者在执教“认识比”第1课时,曾引导学生对数学中的比和运动场上的比分进行了探讨。
  师:运动场上比赛时的几比几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
  生1(学困生):不一样。
  生2(学优生):一样。
  师:认为“一样”的请举手。
  结果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学生1也“意外”地随着举手了。
  师(有意):生1你为什么开始认为“不一样”呢?
  生1(吞吞吐吐):我……在看足球赛时见过3∶0、2∶0、1∶0,那里的“0”……表示0分;而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我认为不一样。
  师:那现在为什么又认为“一样”呢?
  生1(无语):……
  师:刚才生1认为“不一样”的理由赞同吗?
  生(齐):赞同。
  师:请把掌声送给他吧。
  学生1不好意思地笑了。本来不爱举手的他,接下来居然多次举手发言。
  案例中的学生1是班上的学困生,平时的发言寥寥无几。开始时他不受“干扰”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思维结果,可后来思维还是“禁不住”被众人“绑架”了。为了帮助学生“被绑架的思维”突围,教者有意识地让学生1叙述“不一样”的理由,让其体验到“先前思维”的成功感,激发起“我也行”的热情和自信心。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学生会从另类思维的桎梏中突围出来,从摇摆不定走向自信。
  三、重新审视,让学生“被绑架思维”从混淆向明晰突围
  综观学生成为自身思维的绑架者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对题意没有真正地理解:表面看很明白,实质上思维的题意与客观存在的题意已经混淆了。波利亚说得好:“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理解最深。”为此,面对这样的思维“绑架”,教师不能轻易地放弃,也不能轻言点破,而应给予学生重新跃起的机会,特别是要给予学生重新审视题意的机会,让学生在比对中幡然醒悟,让已被“绑架”的思维从混淆向明晰突围。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第6页有这样一道习题:2005年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钱?
  笔者教学时,先让学生对妈妈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进行了列式。
  生1:1800×10%。(反馈39人)
  生2:1800×5%。(反馈9人)
  生3:(1800-1600)×5%。(反馈6人)
  师:请同学们再次读题,思考到底哪种方法符合题意。
  结果,错了的学生这才看清“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当要求学生再次尝试对爸爸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列式时,学生很快就列好了。全班54人中53人都是(2500-1600)×10%,另一人也是错的。
  师:请同学们把征税标准再审视一下,然后思量思量所列的算式是否适当,同桌也可以讨论讨论。
  不久,就有学生发现了端倪,最终列出了正确的解法:2500-1600=900(元),500×5%+400×10%=65(元)。
  显然,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由于审题不到位,两次断章取义,受到了自身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列错了式子。教者面对并不理想的尝试结果,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重新审视题意,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的根源,及时纠正,使得“被绑架思维”也一次次从混淆模糊中奔向明白清晰。因此,让学生自主重新审视,也不失为让学生思维从“绑架”状态突围的良策。
  四、追根溯源,让学生“被绑架思维”从困境向佳境突围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难”只是相对而言。学习素材能成为学生思维的“绑架者”,也就在于它所传递的信息没有真正被学生的思维所接纳和理解,以致让思维陷入了困境。这时的思维脱困策略,不是沿着已有的思考路径继续前行,而是应追根溯源,回到素材的本意上来,真正地厘清题目的脉络和意图,搞清被困的根结所在,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被绑架思维”从困境向佳境突围。
  一位教师在执教“图形的覆盖规律”的课尾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在一种叫做掼蛋的扑克牌玩法中,红桃2、3、4、5、6连续5张成为一组同花顺,如果加上7、8、9、10、J、Q、K,一共可以形成多少组同花顺呢?
  生1:8组。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如果在K后添上红桃A,又有多少组同花顺?
  生2:9组。
  师:怎么想的?
  生2:13-5+1=9(组)。
  台下的听课教师窃窃私语。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9组。
  师(引导):将“A”放在“2”的前面可有多少组?
  ……
  下课铃响了,这个问题还未解决,老师要求学生课后再去思考。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练习素材,既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惜的是,加上“红桃A”后学生思维仍没有跳出“被绑架”的困境。其实,不仅红桃A、2、3、4、5为一组同花顺,而且红桃10、J、Q、K、A也为一组同花顺,答案是10组,这样的解法显然已超出了本节课的学习范围。要想解决,必须从题目源头抓起:会打掼蛋吗?实际玩法中同花顺到底怎么回事呢?如果学生不懂,“被困”是难免的;如果学生懂,“被困”也就迎刃而解了。因而,有时学生思维被学习素材所困,追根溯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突围之路。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我们在这里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探析学生“被绑架思维”的突围之路,正是出于对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视,出于对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关注。只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时刻以一颗爱心尊重学生,以一颗慧心引领学生,以一颗耐心宽容学生,学生“被绑架思维”就不再是潜在的“问题”了,相反,学生的思维将沿着自由、快乐、健康的道路向前和谐发展。
  注:本文获201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

标签:之路 突围 绑架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