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正文

优化课堂提问【如何优化课堂提问】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诱导需要提问和指点。笔者认为,优化课堂提问,可以从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一、问题的设计
  1.处理好一般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的关系
  一般性问题,指的是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指的是答案不唯一的问题。课堂上最常用的一般性问题,就是普遍被教师用来强调课堂重点或用来结束课程的问题:“你懂了吗?”如果把“你懂了吗?”改为“你今天从课上理解了什么?”就把一个一般性问题改为了开放性问题。从“你懂了吗?”到“你今天从课上理解了什么?”的微妙转变,改变了问题的整个意向,它通过期待,使学生与教师分享他们的个人看法。
  以一位教师的《倍数和因数》为例,在学生已经找出了36、1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也板书了所有因数后,他提了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开放性问题:观察上面三个数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对于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并不是直接引导学生从因数的大小,以及因数的个数上思考,而是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这位教师很有经验,他颇具耐心地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发现,第一名学生说:“我发现双数的因数中都有2这个数,我还发现双数的因数是成对出现的,而单数的因数的个数也是单的。”另一名学生反驳道:“15是单数,可是它的因数有4个,不是单的。”接着,学生继续交流自己的发现,在交流碰撞中深化了对因数特征的认识。在学生的所有发现中,教师选择性地板书了因数最重要的两方面特点,即一个数的因数的大小和个数。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进行了广泛而有深度的探索研究,实现了对认知目标适度而有意义的拓展。
  当然,如果课堂提问一味强调开放,就会有使教学目标无法落到实处的危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要适当。通过研究,我认为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低时,一般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比例控制为7:3比较恰当,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复杂性层次较高时,两者的比例控制在3:2比较合适。
  2.处理好低认知水平问题与高认知水平问题的关系
  1912年,美国学者研究报告发现,教师的绝大多数提问都与死记硬背的记忆问题直接相关。在100年后的今天,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的文献却显示,100年来,教师在课堂上仍然固执己见,坚持让学生回答低水平的问题。
  虽然也有文献表明学生在回答高水平问题时,有50%的机会会生成低水平的答案。但在布卢姆的分类学中被指定为高水平的问题,并不要求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时达到同等的思维水平。所以,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回答达不到高水平,而放弃设计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低认知水平问题有效,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更有效。为此,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低认知水平问题比例较高的实际,教师要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高认知水平的问题。
  3.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关系
  预设的问题往往来自教师的思考,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预设的问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可能被生成的问题取代。
  与教师掌控的预设问题相对应的,是师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它包含学生生成和教师生成两个层面。学生生成的问题来自于他们对师生对话引起的思维撞击,它是真问题,但不一定是好问题。对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予以尊重,并适当利用。对教师来说,要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做出价值判断。此外,教师还应判断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反映的是个体的需求,还是群体的需求,然后分别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如果是个体的需求,应该尊重、鼓励学生的质疑意识,并引导其他学生作简要的回答;如果是群体的需求,则要顺应学生的质疑,调整原定的教学流程,采用讨论、对话等方法解决问题。教师生成的问题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教师的思维在课堂教学氛围中被激活而生成的问题,另一类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问题、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生成的问题。后一类问题往往由预设的问题引出,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上,带有追问的特点。
  尽管问题本身有高下之别,但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两种问题相比较,则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衡量教学问题高下优劣的标准,在于问题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问题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预设的问题与生成的问题两者之间可能会有矛盾,但从教学的实质来看,预设的问题与生成的问题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预设的问题要细心设计,生成的问题要耐心对待;预设的问题需要有序地展示,生成的问题需要巧妙地引导。
  二、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表达
  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洁、清晰,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要选用相应的词语,避免语速过快或过慢;有时,学生对教师提问的用词或表达方式迷惑不解,教师就要变换方式将问题重新叙述一遍;在学生没有听到题目或是没有听清楚题意时,教师要再重复一次,让学生听清楚;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灵活调节问题范围的大小;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应面朝学生,身体前倾,目光专注,认真听清学生的发言,并用目光鼓励学生充分表达,畅所欲言。
  2.问题提出的时机
  在教学中,只有问在最佳时机,提问的效果才最好。从教学的进程看,教师应该捕捉学生的思维契机,提出问题。教师要问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问在学生的思维产生“模糊”时,问在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应该捕捉知识的精华之处,提出问题。问在知识发展的关键处,问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关键处,问在知识的要点上,问在知识的矛盾处,问在知识的空白处。
  3.问题提出的方式
  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问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二是学生在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时,向老师提问。
  对教师来说,应做到因材设问、因才施问。“因材设问”,即根据教材的特点来提出问题。“因才施问”,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施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施问,根据学生的学习心态施问,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施问,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施问。
  对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善问。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本上记录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前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可以找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使教学过程更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注意的状态。教师要在课中关注学生的提问,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在课后尝试让学生制作提问卡,写下在课堂上没有机会发言的内容,或者在发言环节过后又想到的见解、建议和困惑,课后送给老师阅读。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或作为调整下一节课教学方案的依据。
  三、问题的解决
  1.提问对象的选择
  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比如,回答“是什么”的判别型问题,主要针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问题和“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主要针对中等生;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问题和“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主要用来提问对学习感觉较为轻松的学生。
  2.关注“第一人”
  有研究表明,造成学生不敢发言或不愿发言的起因,很可能是教师不能正确对待第一个发言的学生。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常常回答不完整、不完美,甚至不正确,但教师仍然应该鼓励,赞扬他敢于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勇气,并感谢他为后来发言的学生提供了诸多启发和帮助。不少教师还有一个习惯性做法,就是常常把第一个学生的发言作为回答的起点,即使这个学生在老师的提醒或提示下,完全能够回答得更好,教师也不积极完善,而是热衷于让其他学生在后来的回答中补充、深化或修改。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一方面,前面学生的发言似乎成了后面发言学生的“靶子”,学生不愿意第一个发言;另一方面,后面学生的发言会受到前面学生语言或观点的影响,可能因为模仿而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第一个发言学生的回答,在第一时间给予指导。
  3.正确评价
  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正确评价,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的赞美。教师既要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要指明努力的方向。教师的评价,主要有: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以示肯定;追问――追问其中的要点,以示不足性;更正――给出正确的答案,以示错误性;评论――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以示鼓励性;延伸――依据学生的答案,引出新问题,以示开拓性等等。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优化课堂提问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要从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处理好问题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方式提出和解决问题,为学生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冯 璐)

标签:提问 课堂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