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正文

【“保时捷少女”救人引热议】保时捷macan怎么读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新闻回放      2011年12月25日,广州海珠区一名30多岁的妇女晕倒在人行道上,围观者甚众却未有人上前搀扶救助。当有路人报警时,一名乘坐蓝色保时捷的少女随同同车男子,把晕倒妇女抬到跑车上,又将500元钱塞到晕倒女子的衣袋中,随后将其送往医院救治。少女自己则打车离开。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得知,女孩是广州二中的初中学生,姓吴。小吴会下车救人,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小吴家里先后有三位长辈曾经在大街上因为突然发病倒下,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扶才得救。但是之后有一位长辈在56岁的时候,突发冠心病晕倒路边,因无人救助不幸离世。因此吴家的家庭教育中很强调要有帮助别人的习惯。
  然而,“少女救人”却引来争议,赞美者有之,也不乏冷言冷语,这让救人少女小吴备感压力。想不到的是,那位被救妇女也悄悄寄还了她给的500元善款,称害怕家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害怕雇主因此解雇自己,所以不敢接受他人的帮助。
  (来源:《广州日报》)
  
  观点提炼
  
  1.请撕掉救人少女的保时捷标签
  在我们的记忆中,保时捷这样的豪车和车里的富二代,常与负面新闻紧密相连,与霸道缺德、为富不仁、残酷冷血、高调炫富、惹是生非联系在一起,而这个保时捷少女不仅不像人们刻板印象中的那样,是一场交通事故的肇事者,反而停车救人――新闻价值在这种反差中产生。
  这虽然是一条弘扬救人美德的正面新闻,但我并不喜欢这篇报道的基调,因为从报道对“保时捷”这个符号的过度强调中,感受到舆论那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正如不喜欢很多媒体在一些交通事故中刻意将事故与车主的身份和车型联系起来,过分强调保时捷、宝马、奥迪之类的阶层标签,同样不喜欢在这样值得称颂的“好人好事”中去强调车的标签――实际上这两者并无区别,都带着浓厚的标签化色彩。
  这种标签化非常令人反感。其实,没有哪一个群体、哪一种车型天然地与某种坏事联系在一起。就拿媒体喜欢热炒的“保时捷车主飙车撞人”来说,这样刻意强调身份的新闻渲染是很可怕的,强烈地刺激着公众本就很敏感的神经,营造了一种可怕的贫富对抗、强弱对立场景,撕裂了本就对立的社会情感。其实从数据来分析,豪车并不比普通车制造的交通事故更多,豪车车主并不比普通车主更喜欢醉驾。交通事故是违反交通规则者与公共安全的矛盾,而不是穷人与富人的矛盾。可很多时候,过度强调保时捷标签的报道,撕裂了本就对立的社会情感。
  “保时捷少女救人”的新闻,正产生于这种带有偏见的背景。而这样的新闻,虽然是想破除偏见,其实不过是在强化偏见。正如撞人不是保时捷的原罪,救人同样与车型无关――救人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道德的人,而跟他(她)开什么车没有关系。
  请撕掉“保时捷”的标签,让救人的保时捷少女回归一个普通的人。
  (曹林《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改)
  2.守护孩子们纯净的世界
  如果事件正常发展,急救车会呼啸而来再呼啸而去,一个其实平淡的事件,也许旋即会被遗忘。
  但是,一个乘坐豪华跑车的女孩――一位十三四岁的初中生,让一切变得不同。也许像一些网友评论的,女孩的行动是因为她“单纯”。是的,“单纯”是我们已经失去的健康。面对这种健康,丰子恺曾一再声称成年人才是病人,鲁迅也才慨叹要救救孩子。评论者没有发现,病人其实是我们自己。
  我们病了。我们不缺爱心,缺的是信任,以及爱的勇气。而女孩,可贵的,不是光鲜亮丽的衣着,或者保时捷,或者一些人过于执著的“动机”――向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索要动机是残酷的,她只不过像许多善良并采取行动的人那样,为我们带来了“信任”这个礼物。 因此,这个小事提示那些对道德有疑问的人:守护孩子们纯净的世界,这是我们的未来。(刘志权《京华时报》)
  3.忽略隐私和尊严保护的慈善,这其实是对慈善严厉的伤害
  一直以来,在不少人的思维里,弘扬善行,却没有保护好救助者和受助者,甚至认为暴露弱者的苦难才能获得更多同情与帮助,因此,无论是行善者还是受助者,他们的隐私和尊严往往被忽略了。可“少女救人”的结局告诉我们,这是怎样的思维谬误。行善者未必想成为万人关注的焦点,受助者未必愿意以牺牲隐私为代价,获得帮助。
  尤其对那些急需帮助的弱者而言,往往越是贫穷、孤独的人,越是有着最敏感的心灵,最脆弱也最强烈的自尊,所以他们渴望温暖,更渴望尊严。真正的慈善,需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尊重受助者的意愿,小心翼翼地去保护受助者的私生活。
  忽略隐私和尊严保护的慈善,这其实是对慈善严厉的伤害。虽然这样的慈善模式能催下公众同情的眼泪,结果会让像广州被救妇女那样的弱者,对慈善避而远之。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平静的生活,没有人会习惯自己的隐私沦为他人谈论的题材,所以,对于弱者,不仅需要爱,更需要细细斟酌,如何去爱。(韩涵《新京报》)
  
  编辑提点
  
  这一新闻事件能够引发思考的元素有很多:少女、保时捷、富二代、弱者、善举、扶起跌倒的人……还有两个隐含的背景:一、因为救人反遭讹诈或误解,扶老携幼成为高危行为造成的道德危机;二、富二代的形象被诸多负面新闻笼罩。围绕这些元素和背景,就能够组合出诸多思考角度、言说立意和观点立场。比如第一个观点就是“少女”“保时捷”和“富二代”背景的结合;第二个观点是“少女”和“道德危机”的结合;第三个观点是“弱者”“善举”结合之后的深层思考。这启发我们,文章的立意和立论至少需要两点,一、提炼材料或话题的关键元素;二、关注社会,把脉时代。(宏斌)
  ◎话题拓展:感动与行动;少女救人背后的身份与良知;善行与尊严;守护与守望;我们究竟被什么感动……
  

标签:保时捷 救人 热议 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