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正文

让你的议论文“深刻”起来|议论文600字初中作文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高考作文,在其合乎“基础等级”要求的前提下,“深刻”往往被列为“发展等级”之首。我们衡量一篇议论文的写作水准,往往也以深刻与否作为评判标准。或许我们可以极端地认为,“深刻”这一要求,基本上是针对议论文设置的。何以言之?记叙文可以编排波澜起伏的故事引人入胜,可以描写个性鲜明的人物使人难忘;散文可以抒发喜怒哀乐与人共鸣,可以绘山川风物与人共赏(不言而喻,不管所写为何物,切题扣题是先决条件,此为“基础等级” 之首项)。而且,以上两种体裁,语言上“出彩”的空间相对议论文来说都要大得多,而娴熟的语言文字功夫,在判分时是最容易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眼相看的。
  
  [作者简介] 吴平安,武汉市洪山高中特级教师。曾任华中师大语文教育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导师,教育部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授课教师。2004年当选《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文艺评论》《小说评论》《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小说、散文及教育教学论文等60余万字。
  
  议论文的核心价值
  那么,议论文靠什么引人注目?或者说,议论文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哪里呢?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从《写作》教科书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议论文的定义:“议论文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逻辑思维手段进行议事说理,以表达作者的观点、见解、主张的一类文章。理论文章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所以理论文章通常被称作议论文,又称作论说文、论辩文。”
  这段话中,“表达作者的观点、见解、主张”是核心,因为前一部分是“运用手段”,后一部分是“表达方式”,都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见解、主张服务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议论文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征是――内容的说理性。由核心句前后两句可以分别推断出议论文的其他两个特点:论证的逻辑性和行文的严密性。
  当我们明白了议论文是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见解、主张的文章之后,那么,观点、见解、主张的有无以及是否深刻便凸显出来了(人云亦云而缺乏自己独立的观点、见解、主张,则虽有而形同于无)。高考作文判分标准对“深刻”的解释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设定的课程目标中,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表达能力。但目前来说,这五种表达能力的呈现是极不均衡的。大部分同学在叙事状物、表情达意方面做得还可以,但是在说理议论方面就逊色多了,高考作文中也较难找到一篇因事陈言、言之有物,有特定指向的议论文章,有鲜明的思想、观点、立场、主张,以及比较成熟的创新的见解的就更少了。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这些理应不可或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展示,在作文中也很少见踪影了,而且很难见到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往往只有冗长的或陈旧或新鲜的事例的简单堆砌。所谓“抒情性议论”的文章,业已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开头先来一串排比句,先声夺人,气势如虹;结尾再来一串排比句,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中间部分,或叙述二三事例,或列举二三古人,频频登台亮相的不外屈原、司马迁、陶潜、李白。文章还可以中外古今,旁征博引,一来给人留下眼界开阔,积累丰厚的印象,二来借花献佛,让别人的诗文为你的文章添彩加色,如此等等。
  到底怎么样才能让议论文“深刻”起来?我们先看一篇某报曾刊登过的以优秀作文名义发表的文章:
  我看中学生的流行语
  武汉一中高三(9)班 黄卉轩
  当今世界进步飞快,但凡事也以“流行”为中心,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穿着方式,就连说话方式都跟随着流行走。
  说话方式本应是一个人独有的标志,但如果适应了生活发展的环境,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流行。这说话的方式来源实在颇广:身边亲友的耳濡目染,电影、书籍的潜移默化,体验、阅历的风雨历炼,造就了每个人的说话方式既紧跟流行又各有特色,但,凡事的双面性也体现在流行语中。
  许多中学生中的流行语是从电影、电视或书籍中“拷贝”过来的,每一部艺术片中那一句句令人费解、深奥难懂的台词,若要采用,非得透彻它的深意,有的一语双关,甚至一语多关,与生命中的任何事都联系得十分紧密。
  在《阿甘正传》中,从小珍妮对甘说:“跑!”到面对即将奔赴越南战场的甘,珍妮说:“当你遇到危险,你就跑。”于是,甘跑了,跑得很快,他不是在逃避危险,而是在完善并强大自我。
  又像许多80后著的小说、散文中那催人泪下的友情、爱情、生活格言,有的沉沦黑暗,而有的健康向上。那么在你接受已成为流行语的它们之前,是否应考虑其蕴涵的精神风貌呢?
  不辨是非的中学生也许会认为,《蛊惑仔》中的文化垃圾是代表义气和某种帮派精神。但若是心灵深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是不会被这些低俗语言所吸引的。
  流行语,它也在不断变更着,跟随着社会的变更,文化的变更,却又反映着社会的变更,影响着学生的进步。
  我看中学生的流行语,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尽管该文被列入优秀行列,如果用上述的尺度来衡量,问题依然不少。
  “中学生的流行语”是一个现实感很强,争论性也很强的话题(注意:此处不是指“话题作文”的那个话题)。这一话题,完全可以开拓广阔的话语空间,引发不同观点的激烈论辩。但是,这篇作文只能是差强人意。
  毛病出在哪儿呢?
  首先,它没有达到基本的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是作文判分设定的下限,少于这个字数,是要按规则扣分的。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字数问题,实质却是说明作者的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因此“无话可说”了。
  对中学生的流行语,不可以不深思慎取――这是这篇议论文意在阐发的论点,这表明作者是具备前之所谓“观点、见解、主张”的。而文章将其摆在最后,取《过秦论》篇末点出中心论点的写法,学用结合,立竿见影,亦值得称道。
  但是细究起来,为什么要“深思慎取”,即如何使观点的托出水到渠成,还欠一点火候。再进一层,“深思”什么,怎样“慎取”,文章却语焉不详。而此话题若想“深刻”起来,恰恰应该把着力点摆放在这里。
  语言学常识告诉我们,语言是有生命的,它像任何生命体一样有生老病死,旧的语言消失了,新的语言又产生了,这个过程永无止境。语言不断变化的背后推手是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因此,“变异”与“规范”,就会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对永恒的矛盾。没有变异,语言就失去了活力;没有规范,变异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能基于这一理论看待流行语问题,文章的议论就会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自然也就会“深刻”起来。
  深刻性的三把“标尺”
  今后的高考语文,突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应该会明显加强。比如作文,以往强调文体的规范性,立意的准确性,材料的充实性,而今后的高考作文则更多强调事理分析能力,亦即前之所言“深刻”。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思考”是一个关键词,它是议论文写作“深刻”的前提和出发点,“分析和解释”则是它的延伸,而“思考”与“分析和解释”的对象,则是“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新课标的确击中了议论文写作的要害。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有意无意忽视了对“思考”的重视。
  如果说思考的“深刻性”尚是一个有待时日的历练与积累的过程,那么言其操作性,不妨首先从以下三把“标尺”入手。
  标尺一:概念的准确性
  思考的过程必须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一个人要会正确地思维,第一步就是要弄清各种概念。倘若对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甚了知,思考中概念含混,声东而击西;表达时转移命题,言此而意彼,如此便偏离了议论文写作的底线,更遑论深刻了。
  不妨举个例子:2009年广东作文题是“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江苏卷是《品味时尚》。这里就分别涉及两个概念: “常识”和 “时尚”。而何谓“常识”,何谓“时尚”?这是审题时绕不开的问题。不少考生以首先对“常识”与“时尚”下定义开篇,而所谓“下定义”者,即是对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界定。而一旦该定义出现偏差,建立其上的文章就会出现整体性偏差,也即离题了。
  要做到准确性,一个细节性的提醒是:不要轻易下定义,慎用 “‘××’是‘××’”的句式。切勿小看了这一简单的判断句式,因为这种通常用“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表达的公式,定义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那么在“下定义”时就容易错误百出。倘若是文中一个局部性概念的偏差,则失误不大,若如上所述事关全局,问题就严重了。应对之法,除了“慎用”,还可以“作诠释”替代“下定义”,这样可以宽泛许多。
  标尺二:思辨的缜密性
  这里所说的“思辨的缜密性”,对应于判分标准中“说理深入透彻”这一项。这是对议论文设立的一个很高的标准。在更多的情况下,老师强调的是“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这是“说理深入透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另一条底线。
  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达不到观点与材料基本关系要求的文章。常见错误有二:一是虽有联系但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二是观点与材料相分离,或者在多项材料中,某些材料可以说明观点,而某些材料却不可以。前者的失误常在于将材料的偶然性、个别性误解为典型性和普遍性;后者的失误常在于列举材料时叙述角度的选择上。如果用于驳论,以上两点正正好是对方寻得破绽的着力点。
  当“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这一底线要求基本达到了,另一个缺点往往又凸显出来了,即对材料欠缺必要的阐发、分析,或者虽有阐发、分析却流于简单肤浅,而更多的情况下,仅以事例的简单罗列敷衍成篇。要想让材料充分证明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证明给评判者看。相对于花里胡哨的词语堆砌和排比对偶的修辞格这一老套方法而言,一针见血的观点陈述,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丝丝入扣的逻辑推演,难道不是议论文更高层次的美吗?
  标尺三:观点的独到性
  如前所述,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思考”是一个前提性条件,“分析和解释”是思考的具体化,而观点与见解的形成,则是思考的最终成果,它应当是支撑一篇议论文的核心,是其价值的主要生成点。议论文,本质上考验的是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厚度。基于此,我们将观点的独到性视为议论文的最高标准。
  判分标准所言“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实也是观点独到性产生的效果。具体来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全面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衍生出对某一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广度等等,这些都可称之为启发作用。
  这提醒我们,首先要在审题环节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回避热点,另辟蹊径,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谈,使文章在内容上与别人的文章区别开来,区分度越大越好。
  当然,“底线”仍然是有的,那就是在立论时把握分寸,褒贬要适度,注意绝对化和片面化。我们经常可以从学生的议论文中看到思想的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看到许多与现代思维格格不入的思维方式的呈现。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思想方法的科学性――“三反对”,即 反对片面的、静止的、孤立地看待问题 ;“三提倡”,即提倡全面的、动态的、联系地看待问题。

标签:议论文 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