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正文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养成_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青年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凭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情感占主要因素的综合能力,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情感的疏导与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情感养成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倡导贴近学生生活,解决现实思想困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和心理。
  [关键词]积极情感;情感养成;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110-03
  一、情感养成
  (一)情感
  对情感(feeling)的解释有很多种。《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我们认同的是,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所抱有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内心体验。
  人类在自然界生存和延续种族的过程中,情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类的情感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是以情感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都有情感教化的传统。对于正在接受系统教育的青年学生来说,学校学习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增加,而且也是健康的心理及情感养成的过程。
  (二)情感养成
  情感是思想政治品德结构中最容易“泛化”的因素。所以“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感一经产生,便能促进并巩固这种情感有联系地认知。“理”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核心,没有“理”的支撑,“情”就会变成盲目的情感。思想政治教学要能使学生“人心人脑”,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注重学生的情感养成是一个重要途径。
  从知识追求角度来看,情感养成过程渗透于知识追求过程。情感养成与知识追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的追求过程也是情感养成的过程。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情感培养,有利于更好地对知识活学活用,丰富的知识也会产生丰富健全的情感体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从养成过程的特点来看,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养成的特点有细节性、长期性、反复性等特征,因此情感养成需要在生活、工作、学习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思想政治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引导分析,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自觉地、积极地追求知识,以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的积极情感追求。比如,鲁迅小时候亲眼看见父亲因庸医治疗不力而丧命,伤心不已,立志钻研医学,治病救人。成长过程中,当他看见黑暗的旧中国社会中愚昧的国民而悲愤,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想医治国民的落后愚昧的思想。这其中,情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丧父的伤痛让他立志学医,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决定以纸笔为号角,企图唤醒民众的觉醒。
  从结果来看,情感养成促使学生形成追求知识追求进步的愿望,也就是形成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情感能激发人的健康的心理活动和理性行为动机。
  二、情感养成在学生成长、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一)成功的教育教学必须以情感因素为基础
  教师的情感是连接教材、学生与教师自身的纽带。教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有重要推动作用。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本身应该以真挚的、浓厚的情感投入教学。教师语言是教师思想的集中体现,丰富恰当富有感情的语言能促进学生产生共鸣,促进思维活跃,有利于展开想象力,则增强记忆力。动作、表情、神态等非语言交流形式皆由情感主导,有真挚的情感,就不会表里不一,言不由衷。任何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技巧都是以情感因素为基础的。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开导其思想困惑,就会形成“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氛围。学生都喜欢能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的老师,可以和老师谈心,聊天,向老师敞开心扉。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胜过千百遍的说教。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与依赖的良好关系,成功的教学就有了保障。
  (二)积极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因,是发展智力、提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情感养成是促进认知教育的有效做法,要维持学生持续良性循环的学习兴趣,不仅要从学生的学习意识人手,老师更要有新型的教学思想、活跃的教学思维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意识。随着社会利益要求的日益多元化,社会生活中多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人们的生存压力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积极健康情感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生活压力下经常保持心灵的稳定,控制自身的情感,自我激励,积极创新,取得成就。一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学生,必定在学校受到学生与老师的喜爱,他自己也会喜欢学校生活,对学习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
  (三)情感养成的教育最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成长
  注重情感养成的教育方式要求教育者要把握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及时做好对学生不良思想和偏执行为的引导工作。青年学生阅历和经验等方面都很不成熟,难免会出现思想上的波动、政治上的鲁莽、行为上的不理智。在他们失意、迷茫、痛苦甚至堕落的时候,非常需要教育者给予帮助和指导。学校的情感养成教育要做到在青年学生最需要引导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清什么东西是他们需要的和适合他们的,什么东西是不适合他们的,特别是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长的过程中,这种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注重情感养成的培养
  (一)处理好情感养成与知识追求的关系
  情感,关乎人的态度、价值观问题,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问题。但是,“情感难以量化,不易考核,所以,在学校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世界性的教育反思认识到对于人类来说,认知和情感是人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不能偏向其中任何一方。比如,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中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说,青年学生的情感养成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我们要辩证看待情感养成与知识追求的关系,不偏向任何一方。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强化情 感养成
  青年学生的许多思想困惑来源于现实生活,教育者在选择讲课内容时既要选择严密科学的理论内容,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也要选择富于时代感、生动鲜活的事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论教育应当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深入到生活的微观层面,要在“事实穿透”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揭示”。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求知欲望。
  现在有种说法是,学生在幼儿园学小学的课。小学上初中的课,初中学高中的课,高中要达到大学知识水平,那么,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回答是学道德品质。独生子女制度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独生子女多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个性比较自我,比较独立,同时,面对父母成龙成风的期望,他们思想压力也很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有很多思想困惑,需要教师用心解决。前一段时间令国人震撼的“药家鑫事件”反应了许多方面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中,他从小到大不断被强制练琴,剩下的时间补习功课,父母很少与他交流思想感情,他少有朋友,思想压抑,用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的话说:他的父母花费了那么多钱培养这么一位弹钢琴的儿子,结果是:只有技能,没有情感;只有动作,没有观念;只有逃避,没有底线。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伦理视角看待教育过程,选择教育内容,使课堂更生动,教育效果更明显。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的形成,实践活动是必经之路。学生接受的课堂教育大部分是需要用头脑去记忆的知识,能用心体会的知识比较有限,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生活,感受实实在在的酸甜苦辣,“体验是情感教育的关键词”。大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可以克服理论教育的不足,避免学生认识的片面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激发情感、体验人生、培养品格、增长才干。教师要精心设计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把情感养成渗透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求知欲
  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态度是消极的,认为这门课原理众多,知识枯燥,于是在课堂上表现出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状态。要克服这一状态,教师就要从克服教学形式单一人手,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致力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教师应改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一般来讲,现在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实际上,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上述内容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标准的良好习惯,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不但要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和探索,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一,结合教科书内容,针对性的增添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第二,充分调动现代化教学的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第三,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第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平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矫正,教师以身示范,让学生分清是非,杜绝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
  其次,要让学生的思维紧跟老师,保持思维活跃。教师巧妙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接受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鼓励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渐树立创新意识,从而发展创造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其中,时事例子中蕴含着巨大的教学资源,许多学生非常关心时事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加以引导分析,就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最后,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是追求知识的基础动力。有句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里的“当家”可以作为分担家庭责任的意思来理解。从小经受的困难生活使他们感受到对家庭应尽的责任,要积极改变父母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这时,知识被当成了一种信仰,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理,教师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主动追求上进,让学生成为一个道德情感健康的人。“一个具有道德情感的人,会把社会对它提出的道德义务当作是自己的责任,把履行义务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在履行义务时使自己的道德需要获得满足,从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编写组,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许浩,论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完善[J],教育探索,2006,(10)
  [4]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白云]

标签:养成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