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正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信息技术有哪些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趋广泛,它日益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指语文教师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语文课堂的教授过程中,并利用信息技术对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编制成各种语文课件,这样可以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选美的画面,激发兴趣,优化语文教学,寓教于乐
  
   霍姆林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教育信息技术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召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水平。
   众所周知,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优美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和提升学习功效的目的。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注意了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又使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这可以让学生受到多角度多角度的美的强烈震撼。在大屏幕前,我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的摆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去欣赏“春”的千姿百态,聆听“潮”的汹涌澎湃,感受“莲”文化的无穷魅力。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乐学,老师不累,语文课上得其乐融融。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时,传统教学中,没见过荷花的老师只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造成了老师课前心里没底、学生课下糊涂的不利局面,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如今运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生边欣赏荷塘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真正是“游”了一番荷塘,这一遍下来,荷塘月色的美妙不用多说,学生就从中体味了八九分,再看课文就会一目了然。最后请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荷塘,老师提前按课文描述的内容制作好课件,让学生对着画面配解说词,学生们站在大屏幕前津津有味的介绍,俨然一位当地的导游,此时的学生有新鲜感、成就感,因此个个兴趣盎然,整个课堂气氛热烈。
   信息技术教育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不足,达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这一课的时候,信息技术优越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那优美和谐的背景音乐、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将作者徐志摩先生文章的内容、意境、乃至主旨,全方位、立体化、创造性的展示了出来。这就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将学生带入了美好无比的春天,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读懂了课文,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二、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联想力与想象力
  
   传统的教学注重书本内容,学生主要是根据书本上的文字来学习的,而由于年龄、阅历或其他条件的限制,仅仅只看抽象的文字,则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领会。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大自然的语言》涉及到一年四季的气候和景象,还涉及经纬不同和海拔不同造成的气温变化和景物差异等,而这些内容只看文字就未免太抽象了。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系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各个季节、各种气候、各个地方的各种景物,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并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见过的知道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济南的冬天》中,作者对景色变化描写的极其细致入微,富有层次感。我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文字描写的景色逐次展示出来,不但丰富了课堂所学内容,而且使从未到过济南的学生对济南的冬天也有了形象化的认识,并进而促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更为丰富的景色。
  
   三、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扩大教学容量,加快课堂进度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我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这样学生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配了一段《春之声圆舞曲》,乐曲悠扬动听,很快就将学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意境中。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再如讲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我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红烛发着微弱而执着的光,鲜明的颜色、动态的设计立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学生。这样,在优美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到内涵,层层深入,学生既把语句理解透了,又体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得到语感和美感的双重训练。
   随着知识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广,如何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并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有效地扩大容量,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面临的课题。我认为,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信息技术能方便迅速地处理信息,无论是文字、声音、还是图画,都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所欲的进行操作。这就打破了“一书、一板、一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大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不仅只教语文,还能最大限度地将与语文有关的内容融进课堂,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又例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不但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思想感情丰富,而且还涉及到很多其他内容。过去学习这一课,都要用三个甚至四个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就极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用两个课时就可以了,而且教学效果非常之好。
   可见,只要用心去实践、去探索,坚持以学生为本,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进行有效的结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标签:信息技术 浅谈 语文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