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正文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良好结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19-03-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日益明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越来越强势,在招人时日显“牛气”;另一方面是数以万计的大学生难觅心仪工作岗位,在就业市场上忍气吞声,“零工资就业”和“低工资就业”时有涌现。对此,一些人将原因归咎于大学扩招,认为“一切都是扩招惹的祸”。不可否认,大学扩招是引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更应观察到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是一些单位所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十分稀缺,市场上甚至出现“千金难求一才”的现象。人才市场上“滞销”和“脱销”共存的现状,反映出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更折射出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和培养模式的单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质量,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应答。首先,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同领域不同技术知识含量的企事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所有制结构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演变,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劲发展,使得新劳动力,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去向日益多样化。其次,高等院校的入学对象日趋多样化。大众化阶段走进高校大门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求学意愿和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最后,高等院校的系统结构和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高等院校的系统结构由单一性走向多样化,即由仅仅为少数精英服务并以学术为准绳的传统结构形式,向多样化的由不同规模、层次、学科结构和办学形式的高等院校构成的系统发展,是当今高等院校对社会需求变化做出的有效应答,也是构建高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一、专业办学定位分析
  
  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是伴随学校发展从专科转型而来,基础差、历史短。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内传统强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办学定位上,如果盲目攀高,只会挫伤自身积极性,迷失办学方向。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现实,从现有条件出发,发掘自身优势,确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体现在专业办学定位上,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要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相适应,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应该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
  
  二、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1.专业方向上的多样化
  新建本科院校的部分本科专业是从专科转型而来,还有一些是新增的本科专业,比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传统专业方向,招生和就业形势良好,学生毕业后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就业空间很大。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特点的分析,应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多样化,主要面向各类企业培养能够从事不同专业工作的各个层次专门人才。为了加强学生知识能力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之间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保证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尽可能满足学生和企业两方面的多样化要求。
  2.人才培养类型上的多样化
  为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在人才培养类型和学生发展方向上也进行多样化培养目标的探索。要求“学校以生为本”,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1)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就是就业竞争加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毕业以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一个非常现实和迫切的要求。为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提倡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具体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院校生存的根本,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确立这样一个目标,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他们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高校各个专业人才的社会认可度,为专业、学科、院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学术能力提高为导向的研究型人才。随着本科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发展很快,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型人才。由于本科高校当前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为他们提供研究生教育。根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以学术能力提高为导向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考取研究生作为具体目标。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以强化特色专业为发展目标,提高考研率,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教师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扩大学校、院系和专业的知名度。
  
  三、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要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学有所成,步入社会占有一席之地,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
  (1)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根据各个专业的定位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该体现出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异,在课程设置上既有不同、又有交叉。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知识需求,另一方面方便教学管理和组织。
  (2)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对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共同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在专业基础课中提高实验课时比例;增加各门实验课程的实验开出个数,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延长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时间;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等等。
  (3)鼓励和支持学生考研,衡量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是考研成功率。通过支持和鼓励考研,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力地促进学风建设。
  (4)毕业环节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了提高就业率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这批学生,可以探索校企联合进行毕业环节教学的新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在企业进行;聘请企业高层次研究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学生毕业论文课题来自企业生产实际;将毕业环节与就业相结合,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这种新型毕业环节教学模式为校企双方带来了“双赢”的效果。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开发人员短缺的问题,而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将毕业环节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毕业后可以迅速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对学校来说,可以缓解近年来学生数量增长带来的师资短缺、实验室面积不足等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就业,还可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总之,现代化的企事业单位既需要高技术人才,也需要一般性的技术人才。作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中国既需要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需要世界一流的技术学院。作为大众化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方略,中国既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拔尖人才,也需要培养大批普通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多样化的。正如人大校长纪宝成所说的:“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为此,高等教育应积极革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满足社会现实需求,注重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上下工夫。作为服务地方的本科院校,积极探寻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现代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袁世鹰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3,(3)
  [2]傅建中等: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探索.现代教育科学,2006,(5)
  [3]刘义荣: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4]李淼焱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地方高校改革.辽宁教育研究,2004,(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企事业单位 多样化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