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辞职信 > 正文

老子遗踪:歧鱼母遗踪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独行孤往,我要去踏觅老子李耳先生留下来的足迹了。   独行孤往,作为一种感觉,后来又被我的耳闻目睹切实地证明了。从关中腹地周至到青岛的崂山上清宫,一路上与盈耳的笑声、攘挤的人群相伴,眼目中呈现的是打工、就业、促销、叫卖、游逛、纵乐的世界,浸泡在喧喧嚣嚣、花花绿绿的氛围中。即使在这道教胜地崂山,也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商业化娱乐,自然、清静、不争、素朴、恬淡等“道”的征象很难体察得到。
   我有意先去与老子踪迹无关的沿海地区,希望在那里寻觅现代化建设图景中的老子,但我只看到了现代文明的灿烂,看到了创造、财富与竞争对于清静无为的拒绝,从而也悟出了当初老子为什么要大声疾呼“绝圣弃智”与“绝巧弃利”了。
   由东往西,很快到了济南,转而曲阜。这似乎很离谱。司马迁曾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则绌老子。”你怎么能在孔子的家乡找老子?但我确是有备而来。史料中的老子生卒无定,唯有孔子入周问礼的情节给后人留下可供推断的大约年代,而且这个情节包涵了老子的言语神态,给人留下了可资想象的空间。另外,作为对应,你若要深入了解老子,就不得不了解孔子。
   曲阜是当年鲁国的都城,岁月风尘的沉积不能说不厚实,但从城市外貌来看己经完全焕然一新。孔庙、孔府、孔林、因历代的朝廷重视得到完好保护,并不断修葺扩建,其规模和景观不亲眼目睹不能想象其宏富绝伦,游人之众也可以用人山人海去形容。曲阜被尊为“圣城”,与孔子有关的展馆与景点之多,配套服务产业之完善,让其名得以副实。旅客如滔滔水流朝“三孔”大门奔涌,其势之可观,在于“三孔”门内实际内容之可观,它们给你视觉的冲击不能不让你叹为观止。孔子足矣!以一人之盛名,给整个曲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孔子三次问礼于老子,老子也就与孔子成了“师生”关系。这种人性化的推理在民间得到广泛认可。在曲阜街头,那些从事服务的当地人,他们几乎人人都对孔子的生平轶事烂熟于心。我与几个登三轮车的人交谈,他们都知晓老子,说他是孔子的先生,年纪比孔子大一个辈份。至于这位先生如何指教,学生怎么评价先生,却个个不知其详。我在当地几乎能见到的所有介绍孔子的资料中,发现虽然有“问礼”一说,却没有老子那段热诚直爽而又尖锐刺人的告诫:“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占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于,若是而已。”老子居高临下,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加教诲,让孔子懵懂了几日,待悟出道理,便对弟于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中的《老子传》仅600字,却有老师声色俱厉学生诚惶诚恐惊叹不已的描述,我疑心司马迁写这篇文章时有偏爱老子之嫌。我私下暗忖,在曲阜,找不见这样的图文展示,是不难理解的事情。
  
   二
  
  车子一路急驰,在几乎没有差别没有分野的平原,黄河故道像一道小河似的东西横陈于桥下,而小桥与路面融和得不露痕迹。齐鲁大地就这样过去了。
  进入河南鹿邑,我格外留神。依然是麦秧的蓬勃与杨树叶片的碧青。东西流向的第一道河,约有10丈宽吧,水也是那么清亮。这是涡河,是李耳幼年常常涉足的河流。在鹿邑很快看到涡河,我立即有了临近老子身边的感觉。涡河是淮河的支流,因而属长江水系。不来实地考察,就忽略了这点。从地图上看,鹿邑位于中原,自然是黄河流域。地图上的涡河大多是不存在的。谈及老子,有一说,老子代表了楚文化,或者说是南方文化。老子提出:“上善若水”,“贵柔”是他处世哲学的简要概括。他之所以屡屡以水为喻,是由于南方的水乡泽国让他满目皆水。从文辞特征看,“寂兮,寥兮”、“惚兮,恍兮”富有楚地色彩。也许少年李耳当年沿着涡河去了江南吧!
  鹿邑县城,似乎没有几处与老子有关的迹象,几乎没有游客,没有过于繁盛的街景,来往车辆的等级品牌,人们的衣着装束,与关中的一般县城相比是差了些。访问了几位老者,他们说鹿邑最早叫苦县,从古到今,这个地方是苦了点儿。在县城东北角,道教古建筑老君台,相传是老子修道成仙的地方。台南是一片广场,尽头靠公路的地方,有一座高达十多米、四柱三门的石牌坊,正门上方刻着“众妙之门”四个大字,两侧柱上镌刻着十四字对联:“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
  曲仁里相传为老子诞生地。即今距鹿邑县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镇以宫名,足见此宫的显赫。太清宫原名老子祠,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所建。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祠为祖庙,大建宫阙殿宇,巍巍乎荡荡乎,不逊帝都。太清宫始盛于唐,再盛于宋,金元仍之,而且代有增饰,历千年之久,至明末毁于兵火。我迫不及待地赶到这儿,看到的是墙倒房塌,烟尘滚滚的景象。人们正在太清宫旧址上拆除现有建筑,连镇政府办公楼房也不例外。修复不久的太极殿和山门孤寂地坐落在后面。我随一群上香拜谒的乡村老太婆到了不远的李母墓地。青草覆盖的坟头,两株胳膊粗的李树从顶侧长出,枝叶我葳蕤,颇有生机,令人即刻想起民间关于老子诞生的种种传说。最流行的一种是李母生老子于院中李树下,因不知其父,便指李为姓。这儿流行的说法是:李母在河里浣洗衣服时,拣到水面漂流过来的红熟李子,吃后有了身孕。看来这坟茔的景象与神话般的传说有关。
  次日,我又东去四十里,抵安徽亳州。由于鹿邑在明代曾划属于亳州,亳州也就沾上了老子。明万历年间,这里修建了“老祖殿”,也叫“道德中宫”,至今该殿所在的街还叫“老祖殿街”,殿门所对的小巷取名“问礼巷”。我在街头问了好多人,他们无一知晓这个宫殿和小巷。几经周折,正巧碰见一位居住在这儿的老人,由他告诉给“的哥”行走的路线,我才找到这里。天呀,确实僻静。门口一桌,收票,但少有游客。飞檐翘角,红柱格门,内有高达十二丈的石刻老子像一尊。我点着了三柱香插进了香炉,双膝跪倒在地。这一瞬间,自己忽然啜泣地哭了!
  李老夫子:司马迁写你时用了悭吝之笔,却充满悬疑,把灵异的色彩涂满你的全身。几个“或曰”加“或言”,连世间曾有你其人都成了问号。你的家乡曾有宫阙庙祠之盛,极奢极侈,备享帝宗之誉,岂是虚无妄说?但往昔毕竟是往昔,今日的冷寂却是活生生存在的。
  
  三
  
  中原的乡村田野,与关中的乡野一样的广袤无垠,一样的绿树村庄,甚至连播种收获的农作物种类都几乎一样。我在太清宫周围看到小麦行间套种棉花,与我在家乡田野看到的完全一样。从鹿邑到洛阳,这种感觉没有发生变化。一畦畦麦苗,一片片果树,一座座塑料大棚,一条条灌溉渠道,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我不禁想起孔子。他从曲阜动身,到洛邑拜见老子,求师向礼。还有老子,他丢职后返回故乡,隐居多年,逢楚灭陈,心灵上经历了亡国之痛,遂生西去之念。他们二人当时走的是哪条路?马拉车,窄土路,不时碰见征战的兵卒和随处可遇的匪盗,一路是怎样的心情?我眼下乘坐的舒适大巴,轮子碾过的宽阔的柏油路面,和他们当年走过的路径有没有关系?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周之前,就有夏、商在此定都。一根直擎云天的九龙玉雕撑起硕大的方形青铜鼎,在老城区西关花坛高高地炫示着,表明这是一个定 鼎之都。《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
  郏 即周王城所在。附近便有古雅的王城公园,气派恢宏的仿古城楼。我漫步街头,东周王城的豪华雅致深切感受到了。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在王城公园和洛龙风景游览区,很快见到了河图洛书浮雕碑石。从旅游导图上看,龙马负图寺在洛阳以北的孟津县,即“河出图”处;“洛出书”处在洛阳西南的洛宁县,二处距市区很近。《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以说,这两处传说故地,正是煌煌华夏文明的源头。《周易》为百经之源,老子、孔子的学说,受其影响之大,文辞言语自现彰明。另一方面,我还发现了洛阳河多水盛。它四面环山,中为盆地,伊河、洛河、河、涧河纵横婉蜒其间,黄河北傍而去。在周景王时期,王室已很衰微,形同虚设。老子在任,必多闲暇,在河旁水畔遛遛悠悠,发“若水”、“至柔”之思,是大有可能的。
  老子故宅和“孔子入周问礼碑”,正是在 河边上。
  据记载,明代在此建有老子祠,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祠东寺老子故宅”碑,故宅共有正殿三间,后殿三问,厢房五间。如今这一切荡然无存矣!在此东南不足二里的东通巷,见一古旧砖墙上镶着黑色石碑,上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后面是民房院落。这二处均无人管理。
  按照河南、安徽两地学者的研究,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崩,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发生内讧,大动干戈。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兵败后掳走守藏室典籍逃往楚国。老子就此丢官,回到家乡。这一年,孔子35岁,老子55岁左右。可以说,洛邑是老子一生生活的最重要的地方。而今洛阳,遍地华锦。在这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老子身后的景况却日渐冷凄。刚到这儿,我就多方打听有无老、孔留下的古迹,买了不少旅游资料,竟一无所获。不免令人黯然!
  
  四
  
  只有两个字“至关”。太史公笔下太简约了。他连关名也未提及。但因此,函谷关便与“名关、名人、名著”连系在一起,“三名冠天下,万德参世间。”这一雄关要来成为中国最具文化内涵的关隘。老子西行入秦,函谷关是必经隘口。据《道藏》记述,君喜在京城夜观天象,见一闪亮大星徐徐西去,落点对应了下面秦地,断定有异人西行,便辞职请命去函谷关当了关今。《史记》说:“(老子)至关,关令君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此地点此人物此情节是很有戏的。我站在巍峨壮观的关楼前面,望着东边斜斜伸来的笔直马路,思忖老子是如何乘车悠然而来。这儿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可谓一夫当夫,万夫莫开。老子乃神智之人,和善幽默,知道尹喜有意等候,怕他纠缠,便想蒙混过关。于是,二人演了一出捉迷藏的喜剧。
  据当地资料,老子入关在公元前491年,80岁的他自洛邑西行,七月上旬到达,居住半年之久。当时的住所建成了太初宫。太初宫为硬山庑殿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宫前有元、清两代重修志碑。进得宫内,我立即有了兴奋感。这是全国老子塑像中最独特的造型。寿眉银须、面孔矍红、着金黄披风的老子,正襟危坐于案前,一手抚膝,一手秉笔,作凝神沉思状。旁边,尹喜、徐甲肃然恭站。这幕高潮戏的精彩一瞬就这样凝固下来了。
  我过去听到的说法,老子在函谷关只住了一夜,他是为了应付尹喜,才不得不动笔的。这次实地寻访,我相信了当地的说法。平日读五千言,心中常常怦然。“治大国若烹小鲜。”何等气派!“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何等尖刻!“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何等深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何等绝妙!“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何等精辟!“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何等痛快!……更不用说大量的辩证论述与“道”的丰富包容。这以激情之火熔铸的,以智慧之光照亮的,以诗化语言描绘的,是天神操弄的精神极品。这样的神智之作,一夜之间岂能打造?我在院中漫步沉思,望着“老子警句甬道”上各种精致的语录书写,心中涌动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
  尊敬的老夫子,我可在这儿找到您的地位了!这儿的一切,都是以您为主体的,这关,这山,这河,这道,不过是由你上演的独角戏的背景。
  游人上上下下,涌动如蚁。我也不再孤独了。
  我激动了半日。从关日走过去,进入了如函之道。两壁陡峭,刀劈斧斫,松柏蔽日,幽邃森森,正所谓“马不并辔,车不双轨”。老子当年的足迹轮印肯定被我的双脚踏住了。我向前探步,连连蹀躞,忽然长长叹息一声,心里说:难道你老人家只有离开平原,躲开闹市,到这荒野之地,才终于被人发现被人重视么?“以其不争,故人下莫能与之争。”你的生平经历不正是它的注脚么?
  
  五
  
  从灵宝返回西安,回到家乡,心中沉沉的,似有一股力量催促,我便去了非常熟悉的秦岭北麓楼观台。我多次来过这里,这天然隆起的高台,古橡树笼罩的“洞天福地”,古迹与传说融合的“配极元都”。我隐隐觉得自己是和老子、尹喜、徐甲一起走来。没有了叶子的老死的系牛柏,你看见了这头坎坷远行的青牛么?林木野草间盘旋的石阶路,你认识这位来自陈国的老者么?
  阳光和暖地与下山风一起迎接众多游客,天上地面所有的颜色都饱和而透亮,清丽地染出这儿独有的风采。陕西旅游热点楼观台和函谷关一样热闹,一样以老子为舞台核心。不过作为道教重镇,它的诞生比函谷关道观似乎还要早些。道教是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张道陵倡导于四川鹤鸣山,时隔不久就传到这里。楼观台早就是北方道家人物云集之地,加之离四川较近,响应非常及时。据《道藏》记载,尹喜在周王室任职前,就在秦岭山中闻仙里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在函谷关迎接老子后,他喜出望外,引领这位尊师来闻仙里游玩。秦岭深山的原始森林内的自然景观让老子兴奋不己,便答应定居下来。尹喜邀集一帮学子恳请老于讲解新著,一贯谦逊的老子说:“讲什么?说说而己。”说说叨叨之中,尹喜帮助老子再作修订,大著就此面世。“说经台”因而产生。这儿距长安不远,唐时属京城上林苑,李渊联宗时下令各地为道观大兴土木,朝廷以此为重点修筑了宗圣宫,其规模之巨,不亚于鹿邑的太清宫。
  我避开人流,又来到西边不远的就峪沟,这儿是老子的归宿之地。《水经注》说:“就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谓老子陵。”据说老子在此转悠时,望着面前这坐大山说:“我死后就葬在这儿吧!”他抬手比划,指山为陵,后来这山就被叫成大陵山。他的尸骨安放在“吾老洞”内。我在洞前的老子祠内久站久思,敬香朝拜之后,面对安恬而神化的老子塑像,心里又涌起了阵阵潮水。巍哉老子!你的生地无亲无后,仔职故宅无宣无示,墓内无棺无骨;你以水为至爱,以牛为伙伴;以山为坟陵,心启悟于自然,身化归于自然;柔弱,不争,处下,以一反常态的思维显出诡奇的睿智,以无穷的包容昭示心胸的博大。我甘当学子,自知浅陋,以虔敬之心追寻你的追踪全程。如此奔波努力,能了知你的心思于万一吗?
  山岭无言,松柏无声,所有的银白杨都静止了飘动的叶片。隔着2500年时间的隧道,博大真人老聃夫子,你可曾听见我的心声?

标签: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