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道歉信 > 正文

【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如何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 ? ? 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 印发《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 苏办发[20**]49号 ? 各市、县(市、区)委,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 ? ??????????????????????????????? 中共**省委办公厅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年7月28日 ? ? ? ? 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2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苏发[20**]17号)等文件精神,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改革重点任务,提出明确要求。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设施逐步完善,重点工程快速推进,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不够完善、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够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要求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重点在“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完善”等八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深刻把握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任务,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具有**特点的率先探索和实践创新,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准确把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工作的最新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以创建示范区、示范项目为引导,突出问题导向,把握关键环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形成与“两个率先”要求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走在全国前列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强化兜底作用,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 坚持社会参与。简政放权,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坚持共建共享。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协同,优化配置各方资源,推动城乡及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在理念思路、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加快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手段、提高效能。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到85%以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达到90%以上。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16平方米以上,实现县县有博物馆,3个地区创建成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6个以上省辖市、40个以上县、400个以上乡镇(街道)创建成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全覆盖;
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提高农村电影放映质量,力争由流动向固定、室外向室内、“我送你看”向“你需我送”转变,增强观影效果;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广电。依法促进全民阅读,加快建设书香**,全省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以上,各项主要阅读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三、全面落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 (一)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1.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确定**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
各地要参照省级保障标准,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实施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调整。

2.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土地使用、建设规模、设计和施工规范以及技术要求等标准。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互动式、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免费提供基本服务项目。

3.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考核评估标准。以效能为导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发布年度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监测和评价报告。制定公共文化机构管理规范、评价标准和绩效考评办法,建立年度报告、服务公示和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基本制度。积极引入社会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对公众满意度较差的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制定全民阅读规划纲要和“书香**”建设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全省全民阅读调查评估制度。

(二)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统筹管理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城市“**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苏南地区不少于2000平方米,苏中苏北地区不少于**00平方米。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依法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在调整行政区划、重新规划村镇、新建和改造居民小区时,做好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工作。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城市社区 ? “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绿色健身步道等民生实事。

2.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整合。结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制定村(社区)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社区教育、科技普及、图书阅读、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并开展试点。充分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作用,建立统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继续做好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后续工作,完善服务体系;
推动省内城市院线资源整合。

3.推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分别以市、县(市、区)级图书馆、文化馆为龙头,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全面实现城市主城区图书馆通借通还“一卡通”;
将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资源管理与服务纳入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到2020年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通借通还、资源共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合理设置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公共阅读服务场所,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加强阅报栏(屏)、书报亭标准化建设,鼓励公共场所提供免费阅读条件。

4.深化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鼓励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对社会免费开放,完善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具备开放条件的文体设施向社会优惠或免费开放。在公共文化设施所在地及人流密集地点,设置公共文化信息发布窗口和相关设施设备。

(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开展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计划,加快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全部达到国家东部地区标准。以户户通、村村响为目标,推进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和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实现覆盖区域由平原地区向山区、湖区、滩涂、海域等边远地区拓展。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大力推动城乡数字影院和电影固定放映点建设。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形成建、管、用长效机制,到2020年实现行政村数字农家书屋基本覆盖。

2.完善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推进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

3.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整合各级各部门资源,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完善南北共建、结对帮扶机制,加大人才交流和项目支援力度,提升经济薄弱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落实对国家、省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配套资金的政策。支持经济薄弱地区挖掘、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 4.增加对特殊群体的扶持。积极为老年人、残疾人、特殊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开展文化关爱服务。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和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戏曲工作,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盲文读物、视听读物和手语解说等服务,建设有声图书馆,电视台要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加快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需求保障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经济薄弱地区农村低保户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给予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放文化惠民卡、消费券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

(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1.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探索开展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

2.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加大精品文化项目扶持力度,以“五个一工程” ? 为龙头,深入实施重点文学作品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影视剧精品创作、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优秀少儿作品创作等精品工程,进一步发挥国家级评奖和新闻出版广电政府奖等引导带动作用,创作生产更多精品力作。指导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等开发制作积极健康的优秀作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评奖制度,形成科学衡量文化产品艺术水准和社会效益的指标和办法。办好**文化艺术节、**艺术展演月、**读书节、**书展等节展,做好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展演展映展播展示工作。加强优秀广播电视节目惠民服务,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影视剧资源共享体系和公益广告共享体系,完善县级播出机构集中供片平台,不断提高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

3.扩大公共文化活动影响力。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要结合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版权日、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日、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活动,推出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服务项目。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民生基层文艺巡演、送书送戏送展览送电影下基层等公益文化活动。通过整合用好省级财政相关资金和加强省、市、县联动,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评比省级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个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打造读书节(月)活动等阅读活动品牌,开展书香城市(县、市)、书香村镇、书香社区、书香机关、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家庭等系列建设,认真做好优秀出版物推荐和阅读推广活动。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创新方法手段,丰富载体渠道,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促进省内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国际交流,支持群众文化走出去。

? 4.提高文化遗产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考古遗址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行动。加大戏曲等优秀文化艺术普及推广力度,打造一批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一批优秀阅读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评选一批图书古籍保护单位,建立**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

(五)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1.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将公共文化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支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合作开展文化专用装备、软件、系统的研发应用及各类关键技术研究,实施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支持各类数字化阅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构建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示范工作。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统筹实施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覆盖、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移动阅读、党员远程教育等项目,使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打破场所限制,覆盖到各类终端用户。与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保障中心相对接 ? ,共建省级公共数字文化分中心和市、县级公共数字文化支中心。

2.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快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建设,发展壮大一批以数字服务为主业、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文化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科学规划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建设分布式资源库群,鼓励各地整合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等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

3.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广播电视台(站)、发射台、监测台(站)建设,积极推进无线数字化和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双向互动功能,为各级政府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科学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进一步完善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开展传统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示范评估,建立和完善全民阅读在线服务管理平台。

(六)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 1.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

? 2.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对于新增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凡适于以购买服务实现的,原则上都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并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确保购买价格与服务质量挂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社会捐赠管理制度。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管理,推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

3.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文化志愿服务。培育和扶持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制定完善相关规章,促进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加快推进文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和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推动专业艺术院团、专业运动队和艺术体育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

4.抓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充分利用省政府与文化部建立的战略合作机制,深入推进国家、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及后续建设工作,明确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以及市、县和乡镇(街道)不同层级的建设标准,大力推动基层工作创新,培育一批带动性、导向性强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典型。强化各级政府的创建主体责任,加强理论研究及制度设计,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和长效模式,围绕设施网络覆盖体系、产品生产服务供给体系、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组织支撑体系、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等全面展开 ? 示范区创建工作。

四、进一步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建立由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文化部门牵头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尽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并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定期对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2.强化财政支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保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使用、管理的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
加大对文学艺术作品创作、重点项目实施和重大课题研究支持力度。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科学测算所需经费,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 。省财政整合现有各类文化专项资金,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力度,规范和完善公共文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各地加大文化投入,省级扶持资金向基层特别是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倾斜。探索推行政府购买公益性文明劝导岗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并逐步加大现有财政资金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

3.完善政策法规。对文化演艺、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实行特殊扶持政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鼓励文化非营利组织和各类文化企业参与招投标。落实现行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定,以及有利于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审核和版权保护,支持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机制,营造清朗的网上网下文化空间。贯彻《**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加强公共文化立法与文化体制改革重大政策的衔接,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出版物市场管理条例等地方文化立法。研究制定扶持地方戏曲、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促进文化消费等政策。

4.加强队伍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和文化志愿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加强基层乡土文化骨干、文化名人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党委专职宣传委员和村(社区)宣传文化单位工作人员,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编制配备不少于2人,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适当增加。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立不少于1个政府购买的宣传文化公益岗位。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大量增加、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和财力,合理增加机构编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从业人员应熟悉广播电视技术,具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服务能力。完善激励保障和选人用人机制,建设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 附件:**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2020年) 附件 ? **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 (20**-2020年) - 一、设施与设备 项目 内容 标准 文化 体育 图 书 馆 1.县级以上在辖区内设立公共图书馆。

市区常住人口超过**0万的设立大型图书馆,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0平方米;
20-**0万之间的设立中型图书馆,建筑面积不低于4500平方米;
20万以内的设立小型图书馆,建筑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

文 化 馆 2.县级以上在辖区内设立公共文化馆。

市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的设立大型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60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1200平方米;
20-50万之间的设立中型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900平方米;
20万以下的设立小型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600平方米。

博物馆、美术馆 3.县级以上在辖区内设立1座以上(含1座,下同)公共博物馆(非遗馆)或纪念馆,有条件的设立公共美术馆,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4.乡镇(街道)设立1座以上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乡镇(街道)合并后的原有文化站应作为现乡镇(街道)文化设施使用。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可升格为文化馆,有条件的可配套建设乡镇数字电影院(厅)。

服务人口5-10万的设立大型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600平方米;
3-5万之间的设立中型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6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500平方米;
3万以下的设立小型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400平方米。

? 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5.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立1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村广播室,下同),建筑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300平方米,因地制宜配置文体器材。通过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农家书屋、特色文化家庭等实现农村“十里文化圈”。

书报亭 6.在城区和乡镇集镇区人流密集地点规划和建设书报亭。

体育 设施 7.县级以上设立公共体育场;
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配置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和广播播音设备,或纳入基层综合文化设施整合设置。为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有条件的居民住宅小区免费提供全民健身器材。

广播 电视 广电设施 8.县级以上设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按照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标准等进行建设。乡镇设立广播电视站,村设立广播室,可与综合文化站统筹安排。

流动 设施 专用 车辆 9.根据基层实际,每个县应当配备用于图书借阅、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流动文化服务的流动文化车。

辅助 设施 安全 设备 10.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为残疾人配备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配备安全检查设备。

二、项目与内容 项目 内容 标准 基本 服务 项目 读书 看报 11.公共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和上网服务,推进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与县级图书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

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低于1.2册,人均年新增图书藏量不少于0.06册;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藏量不少于1万册,报刊不少于2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200册;
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藏书量不少于1200种**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80册。

12. 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信息服务。

13.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各级政府每年举办读书节(阅读节、读书月、书展)等全民阅读活动不少于1次。

收听 广播 14.加快城乡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套广播节目。

观看 电视 16.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

观赏 电影 17.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乡镇数字电影院每周安排低价场次或公益放映场次不少于1场。

18.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文艺 演出 19.根据群众实际需要,采取政府购买等形式,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年免费为老百姓送戏曲等文艺演出不少于6场,县级文化部门组织辖区内各文艺团体每年分别为基层免费送戏曲等文艺演出不少于12场。

设施 开放 20.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

21.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行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

22.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文体 活动 23.城乡居民依托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公园、健身路径等公共设施就近方便参加各类文体活动。

文化馆(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年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不少于6次。

24.实施免费开放的各级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以及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健全服务项目,提供文化培训、文艺辅导等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鉴赏服务,错时开放时间不低于总开放时间的1/3。

? 三、人员与经费 项目 内容 标准 队伍 建设 人员 配置 25.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按照职能和工作任务合理配置工作人员。已经或即将实行将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阅读管理纳入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可通过内部调剂、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解决。

26.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有编制人员不少于2人,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应适当增加;
每个行政村(社区)设有不少于1个政府购买的宣传文化公益岗位。

人员 培训 27.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天,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每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经费 投入 配套 经费 28.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建设相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从住房开发投资中投入经费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四、标准实施 (一)**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从20**年起开始实施,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能职责和任务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各地根据省级保障标准和本地实施标准,明确具体落实措施、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到2020年全省达到或超过省级标准。

(二)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标准实施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加强督促检查,2017年组织全省范围的中期督查,2020年开展全面检查,并及时通报,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地区予以奖补。

? 中共**省委办公厅??????????????? 20**年7月28日印发 ? (备注:以上由本人根据原始文件录制,便于大家在工作中参考使用) 本文来自https://www.zaidian.com/ ?

标签:体系建设 实施意见 推进 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实施 国家推进网络安全 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