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导学案 > 正文

辛亥革命的导学案

时间:2017-03-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辛亥革命导学案 省市优质课一等奖

荆门市掇刀石中学 王春梅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重点

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材难点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一、 背景篇

补充材料一:

图一《马关条约》签订图、图二《时局图》、图三《辛丑条约》签订图

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根据材料说说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补充材料二:

材料1: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有编

练新军、鼓励工商、兴建学堂、整顿吏治等内容。

——旧人教《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2:陈天华、邹容

材料3:同盟会

材料4:1911年5月,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其中以四川的运动最为壮阔, 清政府决定:饬派鄂、湘等6省援军赴川,鄂军

入川,削弱了湖北的兵力,有利于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

——包子衍《四川保路运动》载于1981《人民日报》

2、分组说说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过程篇

补充材料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1、《临时约法》体现哪些民主原则?彻底否定了哪些封建制度?

2、《临时约法》又是怎么约束袁世凯的?

三、影响篇

一、情境创设

角色扮演:辛亥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

巨变。请四个小组的同学,每组选一种身份,来谈谈“你”身边的变化和感受。

发言要有史实依据。

角色身份:1、民族资产阶级 2、满清贵族

3、帝国主义4、农民

(提示:答记者问、对白、三人闲聊、历史短剧等形式不限。)

补充材料四:

材料1: 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

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

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

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

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

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

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

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人民版必修一P52

材料4: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

纷纷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材料5: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季陶身穿日本服装,老农

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

物者”。当戴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连忙说:“我非革命

党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6: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

却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作了

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人也还是先前的老把

总。” ——《阿Q正传》

二、史学争鸣

四、研究性学习【课后学习】

一、研究课题:

1、辛亥革命成败之我见。

2、“国父之争”——华盛顿、甘地、孙中山,谁是最伟大的国父?

3、辛亥革命中的本地人 。

二、资料推荐:

1、文献资料:【1】《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

【2】《辛亥革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3】荆门文史资料 《地方文史》(第7辑)。

2、影像资料:【1】2011年央视六集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

【2】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

五、课堂小结

一、知识小结

背景列强加紧侵略 清政府的腐败

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兴起

爆发:武昌起义

成果:中华民国成立

《临时约法》颁布

结果:袁世凯夺取革命政权

积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局限: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未完成 辛亥革命二、学情小结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

篇二:辛亥革命导学案

ass="txt">导学案 使用日期_____周____课时

篇三:辛亥革命导学案

取的历史信息有

图1 望风而起图2 共和

①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②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③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④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 D.③④

5.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 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B. 辛亥革命影响有限C. 袁世

辛亥革命的导学案

凯实行高压统治 D. 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6.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孙中山所说的“变局”和“创举”是指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7.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8.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检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清政府腐朽无能C.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D.袁世凯复辟帝制

9.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C.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二、材料题

10、《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

(2)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

(3)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诊断:

1答案:B 解析:本题可根据所给时间作答。A项发生在1898年,C项发生于1915年,D项发生于1919年,B项与题意相符,故选B项。另:题中所指三次大革命中,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指秦朝建立;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指辛亥革命;第三次在1949年,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即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客观上亦起到了“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的作用,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但随着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这一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实际意义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4答案: B 解析: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资产阶级的救国之路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任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不是正式大总统,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五色旗”即为有效信息,所以判断此政府是南京临时政府,③实行“耕者有其田”是共产党土改时期的土地政策。所以排除③即可得出答案。

7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12年1月”,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号,清帝退位是在2月,临时约法是在3月,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处理的能力。据材料中“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和“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可知在辛亥革命革命的队伍中混入了许多旧官僚,清楚地表明了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说明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危机,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用形象的文学语言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地主阶级(林则徐)、农民阶级(洪秀全)、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三个阶级四个派别的杰出代表的活动;而A项过于绝对;C项中的地主阶级(林则徐)、农民阶级(洪秀全)对政治民主化没有起到作用;而D项中四者的共同的斗争对象是外国侵略者,而其中的洪秀全与孙中山又明确把矛头指向封建的清政府,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这里涉及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的换算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或者“—”1911。如公元2007年,换算成民国纪年就是2007—1911=96。反之,民国13年就是1911+13=1924。 练习:

1.解析:D 题中的对联描写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统治者却仍然剥削、压迫人民,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统治。答案:D

2.解析:D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辛亥革命革命的队伍中混入了许多旧官僚,说明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危机。 3、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实质考查辛亥革命失败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说革命不结果实,主要是指革命任务未完成,故C项正确。

4 解析:C 图一表明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图二表明共和成孤岛,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图片不能体现③;④的说法本身不对。答案:C

5. 解析:由“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可知辛亥革命缺乏浓厚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影响有限。答案:B 6 解析:C 注意时间:1912年1月。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号,清帝退位是在2月,临时约法是在3月。答案:C

7. 解析:太平天国的“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

8 解析:D 仔细阅读材料,体味其中的寓意:皇帝是偶像,但被扔进“肮脏的池塘里”,后来有人把它捡回来,但神像的魅力已无。可以判断这个从“肮脏的池塘里”捡回偶像的人是指袁世凯。所以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D

9. 解析:A 清政府早在1912年就被辛亥革命的洪流所推翻。1916年的中国,统治者应该是北洋军阀政府。答案:A 10、解答第(1)问要明确“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的真正含义,本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洋务运动采取了哪些发展近代工业的措施。第(2)问实际上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3)问实际上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袁世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

答案 (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建新式海军。

(2)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两百多年的清朝统治;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

(3)原因:辛亥革命不彻底。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帝国主义列强的干预;革命纲领的不彻底。表现: 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等。

标签:辛亥革命 学案 辛亥革命岳麓版导学案 人民版辛亥革命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