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导学案 > 正文

静女导学案

时间:2017-04-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静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

2、 领悟《静女》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学习过程:

相见时难别亦难, 。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一) 新知导读——自主学习,积累常识。

1、 温故知新: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载了至约 年间的诗歌作品,共 篇,分为 、 、 三部分。其中,是地方歌谣,共160篇; 是宫廷宴享乐歌,共105篇; 是宗庙祭祀乐歌,共40篇。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杂以五、六、七言。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是我 国 诗歌的源头。

《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有、 、。其中 是铺陈直叙其事,即直接的描写叙述; 是比喻, 是从别的事物写起,触景生情,引起联想和想象。《诗经》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是指 、 、 、 、 、 。 (3)“四书”指 、 、 、 。 (4)“五经”指 、 、、、 。 (5)关于爱情的诗句:

白居易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 。

天长地久有时尽, 。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柳永 《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 。 王维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秦观《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 。 《凤求凰?琴歌》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 。 李商隐 《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 。

1

2、熟读诗歌(朗读节奏为二二式) 3、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姝( ) 俟() 城隅( )爱而不见( 搔( ) 踟蹰( ) 娈() 贻( 彤管() 炜() 说怿女美()()( 归荑()( ) 洵( )匪( )

1、请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提出质疑。 2、小组之间相互质疑,答疑。

3、教师质疑,学生解决。(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说 怿 女美

自 牧 归 荑 洵美且异 匪 女之为美 4、赏析诗歌

(1)这首诗歌主要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分别是?

) ) )(二)进入文本——合作探究,公开展示

(3)相会时女子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要对这些礼物大加赞赏?

(4)男子对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5)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琼瑶把《蒹葭》改变成《在水一方》,邓丽君把它唱红了。从歌词中可以看出,《在水一方》化用了《蒹葭》的诗句,你能否也尝试着把今天学习的《静女》改编成现代汉语的歌词呢?(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普上曲子)

2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你的爱情观又是什么呢?

《同步训练》中本课对应题目

(五)课后练习——巩固升华,整合提升(四)课堂小结——感悟生命,升华境界

篇二:静女学案

《静女》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 西周初期 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它是我国 现实 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 《诗》 或 《诗三百》 ,到 西汉 ,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 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 四 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 重章叠句 、 反复吟唱 。(结合《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在文中标注)

姝(shū)俟(sì) 见 (xiàn) 踟蹰(chí chú)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 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 、 “见”通“现”:出现

自牧归荑 “归”通“馈”:馈赠

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 、 “女”通“汝”:你的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不是

③解词。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形容词词头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音节助词,无意义 姝:美丽 俟:等候 城隅:城上的角楼 踯躅: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美好贻:赠送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怿:喜爱洵:的确,确实

[我的疑惑]

重点研读:

一、读一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1、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

2、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3、熟读成诵。

二、演一演:学生边读边讨论,用话剧的形式,演出《静女》中含蓄、朦胧的一幕幕,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要求:⑴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旁白(可诵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另选演员表演(人数自定)。

⑵抽签决定由哪几个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三、议一议:

1、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章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第二章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第三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2、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明确:

①静女的形象分析

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②男子的形象分析

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4、你追求的爱情是怎么样的?或者由诗歌中的爱情联想一下我们身边的爱情。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D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C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资料补充】

1、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赋、比、兴三种手法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敷:陈述、铺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2、《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静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________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_____篇,它是我国 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______或__________,到_______,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 _____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_____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结合资料补充1《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在文中标注)

姝( )俟( ) 见 ( ) 踟蹰( )娈( )

贻( ) 彤( )管 炜( ) 怿( ) 归( )荑( ) 洵( )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_____ 、_____

自牧归荑_____

说怿女美_____ 、_____

匪女之为美_____

③解词。 静女(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静女导学案)其姝 静女其娈:_____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_____ 姝:_____ 俟:_____ 城隅:_____ 踯躅:_____ 娈:_____贻:_____

炜:_____怿:_____洵:_____

重点研读:

一、读一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1、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

2、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3、熟读成诵。

篇三:《诗经两首——静女》导学案 陈冬梅

《诗经两首.静女》导学案

班级:姓名: 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积累一些常见的 文言实词的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2)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感受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真挚的感情。

[学法指导] 小组讨论 当堂训练

预习案(10分钟)

(学习要求:借助工具书独立完成预习案,用红笔标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

一、读准字音,找通假字、解释生词。

①注音

姝俟 城隅 踟蹰 娈 贻炜 怿荑 洵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自牧归荑

说怿女美 、 匪女之为美

③解词。

静: 其: 姝: 俟:

城隅:爱: 搔: 踯躅:

娈: 贻: 有: 炜:

怿: 归: 荑: 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中的人物有哪些?整首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2、姑娘传达情意的信物是什么?小伙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我的疑问】

探究案(20分钟)

(仔细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下面的问题)

1、 说说小伙子在等待姑娘的过程中有哪些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

2、《静女》中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男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3

【练习案】(10分钟)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阅读《邶风;静女》,完成(1)~(5)题。

(1)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4)、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5)、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知识链接】制作知识卡片

卡片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 305 首,所以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五经”与“六经” 的区别是“六经”本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卡片二:《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

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卡片三:《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标签:学案 静女 导学案模板 导学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