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导学案 > 正文

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及答案

时间:2017-04-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南京大屠杀》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16 南京大屠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难点: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导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

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二、走进作者:

温书林,男,1961年10月5日生于山东省招远市;1979年9月至1983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读大学本科,并取得法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90年9月先后任大学教师、北京通利公司经理,1990年至1992年9月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也是《南京大屠杀》一文的作者

三、预习检测:

1、生字词

熙熙攘攘(xī)(rǎng) 挎(kuà) 蹂躏(róu)(lìn)步履蹒跚(pán)(shān) 庵(ān) 徘徊(pán)(huái) 毛骨悚然(sǒng) 侥(jiǎo) 褴褛(lán)(lǚ) 惨绝人寰(huán)矶(jī)蛊惑(gǔ)(huò)

2、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解:

本文选自1987年第七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本文写于198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属“无稽之谈”。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当时尚存的人证,揭露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罪行。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1)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

第二部分(12—37)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可分三层)

第一层(13—24)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

第二层(25—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第三层(33—37)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第三部分(38—42)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五、 合作探究:

(一)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

2、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从老太太的突然狂奔,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

3、用的什么顺序的写法?是怎样写的?

明确:倒叙的写法。 文章开头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的都市风光,一派和平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写美国护士的日记。

4、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憾。

5、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

明确: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

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讲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朗读

(2)思考: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日军在中国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

追问:哪三件惨案? ①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②12月15日的下关大屠杀。

③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3)三次大屠杀惨案的特点各是什么?

明确:燕子矶大屠杀是把人赶到渡江码头,用机关枪扫射;下关大屠杀,是把人“绑缚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阵,弯弯曲曲望不见尽头”;草鞋峡大屠杀是把人“关到了幕府山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场上”。这种屠杀形式真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2、讲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1)指名读第25—32自然段。

(2)提问: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件惨案。

追问:哪两件惨案? ①井敏明和野田岩杀人竞赛。

②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人

(3)提问:这两次血腥屠杀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看书五分钟后准备复述)

(4)请一位同学复述杀人恶魔比赛杀中国人的事件。

3、讲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读第33—37自然段。

(2)思考:这一层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死中国人的案数和人数。

(三)讲析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思考: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

提问:哪些是议论?哪些是抒情?

明确:第38自然段借记叙抒情。第39自然段夹叙夹议。第40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第41自然段也是议论。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六、 精读品析:

1、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

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 史料,请问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

用?

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大屠杀是有据查的,并非当前许多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

2、组织讨论: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杀“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为什么?我们以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走?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

3、明确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回顾和具体描写,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我们记住历史,勿忘国耻,激励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侵略。

4、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①利用倒叙的写法,突出事件的严重性,使对比鲜明突出。

②夹叙夹议的写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③运用引用历史事实资料,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加了批判性。

七、拓展延伸 :

面对今天的钓鱼岛事件,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南京大屠杀

一、都市风光(优美)对比老太太发疯(惨状)

回忆

燕子矶——赶到码头用机关枪扫射 下关——用绳捆在一起,连成串杀害。

二、大屠杀 草鞋峡——用铁丝网网住杀害

零散屠杀两个日军——杀人比赛

田中军吉——连杀300多人

法庭查证——历史结论、铁证如山

教学反思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记录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史实性报告文学。从它的内容来讲是一篇有着沉重历史感的文章,从它的体裁来说是初二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我把“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作为了我这堂课的基本目标,这两个目标也基本实现了,但是,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不满足,我发现有很多漏洞。

许多老师都对我的教学课件赞不绝口,称它非常符合这篇教材,并且向我讨要,但我并不以此为荣。课件确实是我下了很大功夫做出来的,也确实很精美,得到别人的认可,我很高兴,但反思一下,这又恰恰是我最大的败笔。我认为我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了这上面,没有协调好多媒体运用与课堂的关系。多媒体只是课堂的辅助工具,起着渲染情境、扩充知识量等等的作用,我的课件中下载了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方面的资料,尤其其中一段视频资料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把学生带到了1937年那个残酷的冬天,接着我也趁热打铁进入了这堂课的教学。但是整个教学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高潮,对此我深刻反思,认为恰恰是因为我过于依赖于课件,忽视了

对文本的解读。“语文不仅仅是政治思想教育课,它更是具有工具性特点。”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是呀,语文教学讲究的是“文道合一”,而我却仅仅借助多媒体偏重于“道”了,没有很好引导学生去欣赏那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文学美,课文教学,离开了“文”的传授来讲“道”就不成为语文教学。

然而又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呢?首先定是要立足文本,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美,“朗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文本中燕子矶大屠杀部分情节动人、言辞感人,最适合学生去读。以读带析、以读悟情,让我们在朗读声中欣赏文句的优美。其次,重点词句赏析,例如文章的最后两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开口说。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完全没有必要一一包办,他们的思想和见解会让课堂生色不少。

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浅显的见解,它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受益匪浅。

篇二:《亲爱的爸爸妈妈》2016年导学案(含答案)

大同中学2016—2017学年初二(上)语文校本作业

课题: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型:自读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1.识记本文生难字词,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历史,领会文章主题。 2.体味语言深层含义,提高理解能力。 3.尝试对战争问题有自己的正确看法。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2.尝试对战争问题有自己的正确看法。

【自主预习】

【知识链接】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在欧洲很多国家实行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1941年10月21日,纳粹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二战结束后,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聂华苓于1988年10月21日来到这里参加了悼念活动,并写下了她的所见所感。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每词写两遍,工整地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荒谬() 纳粹() 蜿蜒() 屹立() 憧憬() 恍惚()

2.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判断相应词语。

⑴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

⑵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

⑶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

⑷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情味。( )

3.文学常识

《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女作家。本文中的引言是引自 说的话,他是(国家)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于虚无》等。

4.试着概况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

来到纪念地—— ——参加座谈会——

5.你的阅读疑惑或体会。

【课后巩固】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小组交流讨论,研读赏析

6.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7.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8.“他们杀了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芙蓉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感情?)

9.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10.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日本人:

【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

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审美鉴赏】

呼吁自由的人性美

?亲爱的爸爸妈妈!?300个孩子的最后一声呼唤令所有生者为之动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这

个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与丑恶还未来得及细细甄别,就遭到了屠杀。他们本应该都有拥有梦想和秘密的权利,都有在阳光下欢乐地奔跑的自由;但是,这一切都被法西斯残暴地剥夺了!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所以有人会为之而抛却生命。但是,处在屠刀下的人们却没有生存的自由,没有梦想的自由,没有作为一个?人?的自由!发生在克拉库耶伐次小城的屠杀是灭绝人性的,发生在石头城南京的屠杀更是惨绝人寰!几十年来,一辈又一辈人一年一年的虔诚的悼念,是对和平的呼唤,对自由的呼唤,对人性的呼唤!

【课外拓展阅读】

功勋

[苏联]鲍里斯·波列伏依

⑴这事发生在1945年4月末,当时战斗在柏林中心进行。接受了报道该战况的任务之后,我决定到火车站去。我好不容易走到市中心的铁路上,这里正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在我军和德军阵地之间,横着一条宽阔的大街。在一幢被毁坏了的楼房附近,躺着一位已经死去的德国妇女,她身边有个小女孩,还活着,大约三四岁。

⑵当战斗的喧嚣沉寂下来的片刻,就会听见小孩大声的啼哭声。这绝望无助的哭声,震撼着这块土地。

⑶突然,我看见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向小孩爬去。法西斯匪徒开起枪来,可是战士仍朝着女孩的方向爬,爬到了她身边,他将她抱了起来。射击停止了,呈现出一片可怕的寂静,在这寂静中,大家听见一个男人的声音在哄小孩。

⑷战士往回爬了,打死他并不难,可是对方没有开枪。只是当他已经到了自己人跟前时,才传来

一声枪声——一个狙击手开枪了。战士竭尽全力将女孩交到同志的手上。大家听见他说:“把女孩接过去,我好像受伤了。”

⑸第二天我决定找到这位战士,更详尽地了解一下他的情况。我被告知,他住进医院了,伤势十分严重。我驱车赶到医院,见到了这位战士。我获准探视5分钟。

⑹5分钟能做什么?由于虚弱,战士几乎不能说话。了解到的情况不多:卢基扬诺维奇·特里丰·安德烈耶维奇,明斯克居民,战前在一家无线电厂当工人。战争初期参加了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作过战,在那里他受了伤,获得了他的第一枚红星勋章。不久,又获得了红旗勋章。

⑺当被问到家庭情况时,他低声回答说:我没有家。以前也没有?有过。有妻子和两个女儿。她们都死在明斯克。我也没有父母亲。法西斯匪徒烧毁了他们居住的村子,所有的居民都被一枪杀了。卢基扬诺维奇疲倦地闭上了眼睛。几小时后,他因伤势过重而死去。那个时期,在柏林的大街上,还发生了一件与上述情况相同的事。战士尼古拉·莫索诺夫在猛攻德国国会大厦时,也救出了一个德国小孩。

⑻两位苏联红军战士在柏林建立了同样的功勋。为纪念他们,苏联雕塑家叶甫根尼·维克托罗维奇·武切季奇制作了精荚的纪念碑,矗立在柏林,碑前总是鲜花不断。

11.简要概述文章所写的事件。(提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12.文中写道:“打死他并不难,可是对方没有开枪。”

“对方”为什么没有开枪?为什么后来又开枪了呢?

13.有人说,文章第⑵段纯属多余;第⑴、第⑶段可以自然衔接,你以为如何?

14.你怎样看待这个红军战士在战场上冒死救敌国小孩的行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

15.文章最后为什么又叙说了另一个救助德国小孩的故事?叙说这个故事时为什么只用了一句话?

16.读这篇文章时,最使你感动的是哪句话?说说你受感动的原因。

感动的句子:原因:

【拓展阅读】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切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篇三: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及答案

亲爱的爸爸妈妈 导学案

主备教师 习志国 杨明杰 焦立伟时间2014.8共计 2 课时

课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型 讲读课

【学习目标】

1、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

【学习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课件准备】 白板

【小组任务】 自学 合作 探究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

【自主学习】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瞭乱 不可明状荒谬憧憬 B、响彻云霄 头发班白屏障屹立

C、杀戮荡然无存赃物荒谬 D、憧憬 月明风清 寒襟张皇失错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4、仔细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

5、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6、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7、“他们杀了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芙蓉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感情?)

8、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9、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10、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精读精练】

阅读“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回答问题。

11、 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作者为什么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

???

12、 安格尔的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 答:

13、. 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发言,态度有什么不同?

??? 答:

14、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这表明了什么?(“他”是指西德作家明赫白)

答:

15、从这段文字看,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 答:

1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生长在偏僻的山区,因而从小就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 B.她告诉我,近几年来,她时时刻刻不忘搜集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犯罪证据。 ?? C.对社会深刻的观察,使他的批判往往独抒新见。

?? D.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17、 “只要老老实实扪心自问,我们都可以找到出现警报的地方”这句话放置在下面文段中,最合适的一处是( )

?? ?? ①人生就是如此。②被小石子打中,如果不能及时醒悟,一味置之不理,就会被砖块打中。③如果仍然执迷不悟,就会被大石头狠狠击中。 ④但我们还是会厚着脸皮说:“为什么老是我遭殃?”??

?? A.①②句间 B.②③句间 ?? C.③④句间 D.④句后

【主题阅读】

家书

①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 ②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③“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我都好,务必立刻寄钱来!”菊一字一顿念出,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④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⑤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大学念书很忙,没功夫写许多话。”

⑥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又喝一盅,瓶里的酒浅了些,延叔脸上也生动了些:“菊写,我说。”

⑦菊趴到桌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⑧“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九只猪仔。今年价好,涨到七块,有卖头。卖猪仔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⑨“上个月,那只老黑母鸡被隔壁仔崽打断了腿。我心痛了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⑩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哥在学校要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⑾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对你哥说说。” ⑿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⒀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⒁“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归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式样还挺流行,城里都时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⒂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支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⒃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⒄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⒅信收到。钱就寄。

18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19、⒄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 的心理是怎样的?

20、⒅段与前文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21、延叔为什么要重写一封信?

22、小说中的大学生是怎样一个人?试作简要分析(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及答案)。

23、“我一切都好,务必立刻寄钱来”,一句话是否得体?为什么?如果不得体,请修改之。

【能力提升】

24、按照题目要求,发挥想象,扩写一个片断作文。?

①想象在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发生的这场杀戮的具体情景,如塞尔维亚人民的晚清抵抗、孩子们临死前的情景、纳粹的残忍凶暴,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断。?

②阅读课文这段文字,“纳粹在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了,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刻!’”香型课堂上的情景(那位老师的深情动作,纳粹士兵的动作),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

③想象巴法尔给他父亲写信时的情景,把巴法尔的新扩展成300字左右的片断。?

【教(学)后记】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答案

1、C; 2、B;3、B;4、全是”一词说明纳粹杀害的都是手无寸铁的普通市民,强调了作者的悲愤之情1、萨特说到,克拉库耶伐次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一段残酷的历史,一天之内,纳粹杀死了7000人,其中包括300名孩子,鲜血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被残杀者临死前的哀号仿佛就在我们耳畔回响。大屠杀惨绝人寰,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沉重的。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课文中写到一位不愿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老师,就是一个例子。这一方面的记忆又是美丽的。

2、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是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这样开头让读者一上来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3、“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4、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各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各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5、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6、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趋势,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5、示例: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二战内容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6、作者从选材上体现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所以选择了中国作家、西德作家、日本作家等有代表性的作家发言。7、黑色是最不明亮的颜色,而在这里“黑色”都“太明亮了”。作者以一种对比的方法来表现那场屠杀的惨无人道以及对那场屠杀的发动者的憎恨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全句的意思:灾难、悲哀在这儿也太突出了。8、西德作家是真诚的忏悔,日本作家是自私的狡辩。9、大家因为明赫白的态度非常诚恳,握手表示对他的谅解、宽恕和尊重。 10、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是潜伏的新的危险。11B. 12、C 13、景物描写 烘托和渲染了一种欢乐祥和的春节前的喜庆气氛;和下文对比。14、动作描写 儿子的做法让延叔感到非常失望,心里难受,吃饭也味同嚼蜡。

15、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16、因为延叔感到儿子不体谅父母,有点气愤,想用短信教育一下自己的儿子。17、那位大学生出身与贫苦的农民家庭,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就乱花钱,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不关心家中的事情,只知道向父母伸手要钱。18、不得体。因为读信的是父母,儿子的信的语言决不能够用命令的口吻“务必立刻寄钱来”。可以改成:如果可能的话,请给我寄些钱过年。

单元达标答案

1.C 2.B 3.B 4.c 5.A 6.B 7.略8.第l段第一句。? 9.“均”是全”的意思,突出我军渡江的气势。? lO.不能。删去后,是否包含九江就不情楚了。? 11.A 12.主观原因: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客观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13.D 14.负伤,受伤15.因为听到菱花受伤的话感到意外和懊恨自己的大意和过于自信。? 16.烘托了老头子的心理,因过于自信而让别人受伤觉得丢了脸。? 17.特别讲究自尊和面子。? 18.写出老头子的懊丧与悔恨。? 19.名?? 形容20.c 21.? (1)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就遭破坏。? (2)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2.你可以不用蜡烛。? 粗暴23.夸张紧张憎恨凶恶24.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推说睡觉,拿走蜡烛25.机智、勇敢、镇宗(或沉着) 26.略

标签:南京大屠杀 答案 学案 南京大屠杀策划案 南京大屠杀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