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大学排名 > 正文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 课堂“主导、主体”作用的协同发展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数学教学中每个新知识的形成都是由旧知生长而来。在减负增效的课堂中,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是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重要一环,“主导、主体”作用的协同进行是有效课堂的关键。在研究《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时我们备课组的老师在研讨中不断改进,设计了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教学对比:
  方案一
  1.找准基点
  (1)提供一组简单的算式:3÷1、2÷1、6÷2、9÷3请学生找出哪些算式是相等的?
  (2)提问:这些相等的算式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规律,你知道是哪个规律吗?说说它的具体内容。
  2.提供例证
  (1)把相等的除法算式改成分数形式: 3/1=6/2=9/3(得出三个相等的假分数)
  (2)把3/1=6/2=9/3的分子、分母换个身,看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怎样?
  板书:1/3=2/6=3/9为什么会相等呢?你能证明吗?
  方案二
  1.引入猜想
  前面我们比较过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如1/4和2/4的大小,今天我们来观察1/2,2/4,4/8之间的大小,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一下这三个分数之间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
  2.大胆猜测
  板书:1/2=2/4=4/8,他们之间是否相等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吗?
  方案三
  1.找准基点:考考你的眼力(图略:既可以表示1/3,也可以表示3/9)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什么?(1/3=3/9)可他们分子分母都不同,为什么会相等呢?
  2.提供例证
  (1)取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折出1/2,并涂上阴影。
  (2)小组实践操作。学生折纸找与1/2相等的分数,相互交流,看看折成的分数相同吗?把这些数据写下来。
  (3)这些不同的分数为什么会相等,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观察比较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这几个方案都为学生提供了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例证,引导学生去观察、证明、思考、发现,但学生的参与度不同,主动性的发挥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就不同。
  1.运用已有经验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激情
  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知识。方案一抓住“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实质相同这一本质展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方向,减少盲目性,及时扫除新知识学习的障碍,表面看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从新的数学教育理念看,它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小了探索的空间。课堂氛围在教师的主导牵引下难以活跃。这种形式的铺垫使得学生的探索缺少了活力,学习的效率也就有了折扣。
  方案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猜测问题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这样,在学习活动之前就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创造的机会,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联想,大胆猜测,无拘无束,众说纷纭,即使是错误的猜测也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创造、犯错误、发现错误、抛弃错误、接受新知的过程,在宽松、平等、自觉的情绪状态下迁移到新知识,为真正理解新知识埋下伏笔。
  方案三创设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考眼力”,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在好奇中产生了问题,接着通过折纸打开学生思路,不同的折纸方法都得到与1/2相等的分数,为探索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了感性材料。问题在学生的活动中产生,相关的分数在学生的手中一个个出现,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去仔细观察、思考、讨论、发现。这样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非常的主动、积极。
  2.科学合理地发挥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是盲目的,“主导、主体”作用需协同进行。主导体现在引导、组织上,科学合理地选择时机至关重要。方案一指向是单一的,压抑了思维的打开。方案二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大,但学生的感性认识还不够充分,这时的研究验证学生还不足以信服。方案三,学生在观察、动手中不知不觉通过不断的感性积累,发现、产生了新的数学问题:“这些不同的分数为什么会相等,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教师的适时引导把发散出去的思维集中了起来,上升为理性思维,“是呀,它们的分子分母里藏着什么秘密呢?”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拉了回来,指向于“分子分母的变化特点”这一新知识的核心问题。突破这一问题,学生就在自己的探索中又构建了新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生尝试探索、交往的同时,教师恰到好处地“点一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就可以把课堂上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3、用分歧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学生折纸的结果各不相同,从而也就引发了争议,有了争议才能辩出本质。定论不能由教师给出,而应交由学生为自己的发现寻找证据,这样就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研究、自己探索的学习本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空间。在方案三中的折纸活动中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小组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发现答案写不完,但在众多的答案中,感受到同一点: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不是教师强行灌输的,而是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搜索”出来的,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比较,发现: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从而感悟出了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本质。自主的探索,激发出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学生在自主的思维空间中,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学习的效率大为提高。
  教师要善于挖掘,善于唤醒,善于诱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才能协调好“主导、主体”作用的有效进行。只有给足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实践、观察、发现、思考、验证、讨论,深入理解才能成为可能。教师不仅要找准认知的起点,更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含量,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使课堂真正走向轻负高效。
  (苗庆,镇江市红旗小学,212001)

标签:协同 主导 主体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