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大学院校库 > 正文

好个以不死求公道的贯高 猫多高摔不死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好个以不死求公道的贯高      贯高,是刘邦称帝后分封的赵国相国,一把硬骨,义气千秋。   赵国的国王是张敖,张敖是张耳的儿子,刘邦的女婿,鲁元公主的丈夫。公元前二OO年,刘邦乘着大雾,摸到被匈奴军队围困的白登城的一角,从栾提冒顿放开的一个小口子溜出来,气喘吁吁地往长安赶,路过赵国时,被女婿张敖迎进了邯郸。知道岳父大人在白登被围了七天七夜,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吃尽了苦头,女婿张敖对他非常恭顺,生怕哪个方面安排不周而惹得他不高兴。可刘邦呢,白登被围的惊悸尚未抖落干净,便摆起了皇帝爷的架子,一进赵王府,便像只簸箕一样坐在那里,叉开双腿,微屈双膝,做出一种傲慢轻视的姿态,且常常不等张敖把话说完便破口大骂,骂得不堪入耳。
  赵国的相国贯高既看不惯刘邦那般羞辱自己的国王,又看不惯自己的国王在刘邦面前那般卑躬屈膝的样子,于是他与大臣赵午等人气愤地对赵王说,把刘邦干掉。赵王是刘邦的女婿,人非常忠厚,贯高等人这么一说,他赶忙制止,并咬破手指,指着鲜血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们千万别这么想,也万万不可这么做。看到赵王如此忠于刘邦,贯高等人商议,找机会把刘邦干掉,但这事不能让赵王知道。如果成功了福分由赵王享用,如果失败了,灾难自己承担,不把赵王牵连进去。一切商议好了以后,贯高等人开始寻找机会。
  公元前一九九年冬天,刘邦亲率大军在河北正定一带攻击叛军韩王信的残部,返回途中,在柏人住了一宿。贯高等人派刺客埋伏在刘邦下榻的洗手间的夹墙之中,打算在刘邦上洗手间时,突然袭击,把他干掉。刘邦也是吉人天相,住下来以后,忽然觉得不对劲,就问随从当地叫什么县,随从告诉他叫柏人县以后,刘邦嘴里念念有词:“柏人,柏人,迫人也!”念罢突然起身,不宿而去。
  一年后,贯高等人打算谋杀刘邦的事被人告发了。刘邦下令将赵王张敖连同贯高等一干人马全部逮捕。消息传到赵国后,参与谋杀刘邦的赵午等十余人惊恐万分,纷纷握剑在手,准备自杀。贯高一看,火了,骂他们说:“谁叫你们干这种事?赵王没有参与我们的阴谋,可他也要被逮捕,你们都死了,谁还能证明他的清白!”
  张敖、贯高等人被押解到长安以后,除张敖之外,无一例外受到了严刑拷打。因为主谋是贯高,其他人不知道事情的全过程,故而严刑拷打的重点是贯高。主审官为了叫贯高承认张敖是主谋,先是叫人用鞭子、木棍打,数千次地打过之后,贯高不招,改为铁锥乱刺,直刺得贯高全身稀烂,再也找不到一块完好的肌肤下锥子。贯高则任凭如何鞭打、锥刺,始终不改口:“这事是我们瞒着赵王干的,赵王确实不知道。”
  事实上,刘邦也在等着贯高承认是张敖主谋的口供,可三番五次奏报上去的,都是“赵王确实不知道”,不禁赞叹道:“好一条汉子,谁认识他,去拜访一下,动以私情,套出实话。”
  中大夫泄公是贯高的同乡,私交很深,刘邦就派他去找贯高动私情,套实话。泄公见到贯高后,似老朋友般地与贯高把臂言欢,话题扯得很远,且多是儿时顽皮、两家相好的友好回忆,是叫贯高尽忠君之道的动情劝说,是老朋友关切他性命之忧的深情流露。在作了这样一番好朋友式的交谈后,泄公打探贯高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即赵王张敖到底参与了没有。贯高在大牢之中受尽了严刑拷打,吃够了皮肉之苦,在浑身上下痛疼难忍之际,能与老朋友作这样一番友情交谈,很受感动。他对泄公说:“人之常情,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如今我的父族、母族、妻族三族人全部被处死,我即使再爱赵王,也超不过我的亲属吧!但是,谋反的事全是我们背地里干的,赵王确实没有参与。”
  泄公把与贯高交谈的情况报告刘邦后,刘邦信了,下令释放张敖,撤销王爵,贬为“宣平侯”,同时下令特赦贯高。
  当泄公再次跑进大宇,将张敖被放、同时特赦他的消息告诉贯高以后,贯高非常高兴,他对泄公说:“我全身脓血而不肯死,只是为了证明赵王无辜。如今赵王已经出狱,我已尽了责任,死而无憾了!”说罢用力后仰,颈骨折断而死。
  贯高在受尽严刑拷打,在活着比死去更难以忍受的情况下,以就是不死来证明张敖没有参与谋杀这个事实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贯高的这种精神,并非臣忠于君的愚忠,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公道的精神――这是人性之中最可宝贵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有头有脸的君子,为了升官发财,为了苟且偷生蜕变人性,甘愿当走狗、汉奸、叛徒;多少拔树举鼎的武士,为了一己之荣、蝇头小利而歪曲事实、诬陷他人。这种把实事求是当皮球踢,拿自己的良心去喂狗的卑劣行径,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以后,不由得我们不赞赏贯高。贯高有一句大实话:“我即使再爱赵王,也超不过我的亲属。”但在坚持实事求是亲属就要生灵涂炭,歪曲事实亲属也许能得以保全甚至享受荣华富贵的两难选择面前,贯高选择的是实事求是。
  我们赞赏那种不惜以死来维护真理的人格。
  我们更赞赏那种以不死来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格。
  
  死硬也是一种活法
  
  死硬,是一种活法,也是一种精神。
  在官场做官,死硬是一种忌讳。
  但是,官场的软骨头太多了,老百姓不喜欢,喜欢的倒是那些为数不多的硬骨头。死硬,在老百姓的嘴里也是有褒有贬的。褒者,通常是褒其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坚持正义,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贬者,通常是贬其不识时务,贬其不讲策略,缺乏灵活性,把事情办砸锅。
  汉朝的郅都,就是这样一个因死硬而集褒贬于一身的家伙。
  郅都在文帝刘恒的手下干过,在景帝刘启手下也干过,先为侍官,后至中尉。他的最大特点就是骨头死硬。周勃是刘邦的战将,因为剿灭诸吕拥立刘恒当皇帝立了大功,官至丞相。周勃没什么文化,还很讨厌儒生,常常背着身子听儒生说话,且每次都催他们赶快把话说完走人。这么一个从无数次征战中打出来的丞相,威严了得,架子自然端得很足。朝廷的文武百官见到周勃都下跪,以示敬畏和尊敬。郅都不,他见到周勃从不下跪,至多抱拳作个揖而己。郅都不惧周勃,自有他不惧的资本,他为官公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捐赠,不接受别人的请托去说情。他自己就说:“我背离双亲出来做官,本就该奉公守法,为国家效死节,忠于职守,不能看顾家小了。”为国家效死节而不看顾家小,就是郅都的人生誓言。
  文帝刘恒时期,民风淳朴,大家都奉公守法,曾创造过全国一年只发生四百起案子的记录。这种状况,主要是文帝刘恒推行休养生息、教化民众的结果。但极个别为害一方的恶势力,还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过记录。当时的济南国有一个?氏家族,全族三百余家,势力很大,经常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吓得当地食邑两千石的朝廷命官都把脖子缩回去不敢管。郅都不信这个邪,到任后大开杀戒,将为害一方的?氏家族的恶首连同其家人全部斩首,吓得其余那些平素跟着恶首狐假虎威的?氏族人恐惧颤抖,惶惶不可终日。这一杀,把邪气杀下去了,济南国的社会治安状况迅速好转,一年后,竟达到路不拾遗的程度。
  一年时间竟使一个社会治安混乱得连朝廷命官都不敢管的地方,变成路不拾遗的人间天堂,这之中时间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教化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主要起作用的是郅都这个人,是郅都那把死硬死硬的骨头,连同他使出的严刑酷法。由此可见,乱世重典是可取的!
  但是,郅都的死硬并没有完全被历史认可,现代人也不完全认可。
  公元前一四八年,临江王刘荣在扩建宫殿时,侵占了汉文帝刘恒祭庙墙外的空地护墙。这在今天说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在当时可就是大罪了。加之刘荣本是太子,因后宫之争被罢黜,贬为临江王。景帝刘启因后宫嫔妃弄得乱乎乎那口气还没出完,见刘荣又在太岁头上动土,不是火上浇油吗?于是下诏,令刘荣到长安中尉府接受审讯。刘荣一到,就被囚禁起来。眼看后果难以预测,刘荣求狱吏借一副刀笔,给父亲刘启写封信,陈述原委,检讨错误,以求宽恕。可是,已经当上中尉的郅都,下令狱吏不准借刀笔给刘荣。窦婴听说后,派人把刀笔送进囚牢。刘荣一看这来势,自度前途渺茫,写完信后便自杀在狱中。窦太后听说孙子死于囚牢,还得知孙儿要给他父亲写封信都被郅都制止,非常愤怒,寻机给郅都编造罪名,把他革职回家。郅都革职回家后,景帝刘启派人持符节封他为雁门关太守,同时令他即刻到任,不必到京师谢恩。
  郅都的死硬不仅在汉朝上下名气很大,而且传到了匈奴汗国。郅都一到雁门关就任,匈奴立马率军撤走。匈奴为了给将土壮胆,他们也想了一招,照着郅都的形体相貌,用木头做了个郅都,令匈奴将士用箭射他。可骠悍的匈奴将士,一个个在木头郅都面前全都手软,竟没有一个人能射中他。
  匈奴怕郅都,皇太后可不怕他,还是找个茬把他杀了。
  泱泱汉朝,饱受匈奴侵扰之苦,似郅都那般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人没有几个,把郅都杀掉,实在可惜。
  现代人读史,读到郅都时,也都褒贬参半,贬他,主要是认为他太残酷。一次,景帝刘启带宫女玩游,跟随的宠妃贾姬上厕所,跟着冲进去一头凶猛的野猪,郅都看到了不去救,景帝操起家伙要去救,郅都还不让。贾姬虽然是皇帝的一个玩物,但她毕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见危不救。见死不救,非大丈夫所为!郅都在这件事上没有显示出大丈夫的本色,与他那用严刑酷法惩治?氏恶首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落差。从人性上讲,也不是连贯的。因而现代人有理由对他进行挑剔。
  
   心平气和地面对门庭
  
  门庭冷落是一种专利,属于官吏,而不属于寻常百姓。
  官吏人家,门坎高,高就高在权势上。甭说小小百姓,就是官宦人家,真有事了,不去求人家,还真不成。当然,因为你是官吏,人家敬重你,常来你家走走,问个安,有什么小事跑跑腿,包括同僚之间相互往来,谈天说地,加深友谊,等等,即便不带什么礼物,也属人之常情。
  如此这般,官吏人家的门庭岂能不热闹?
  但一旦你这个官被免了,或被朝廷治了,首先解除的是你手中的权力,是你利用权力帮人家办事的资格,是你利用权力去与人家的礼物作等价交换的价值。如此,人家还来找你干什么!
  这样一来,官吏人家的门庭岂能不冷落?
  对于这种官吏人家门前的热与冷,很多官吏想不通。
  汉朝有个翟公,对此有过深切的体会。他做司法部长时,家里宾客盈门。后来被免了,赋闲家中,门庭顿时冷清了,一个人也不来,院于里竟然可以架网捕鸟。没过多久,他官复原职,重当司法部长。这以后家里又开始热闹了,那些曾经因他革职而不再踏进他家门坎的人,又都想到他家里去拜见。翟公于是在大门上写了一首诗,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诗是这样写的:
  一生一死,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翻译成白话文,大体是这样的意思:生前的交情,死后才能分辨真假;富裕时的交情,穷了才能知道是否改变;显贵时的交情,低贱时才能看清。
  由于自己的古文功底浅薄,难以完全译好翟公这首诗的含义。但有一点看清了,那就是翟公对自己显贵时的门庭若市,和革职后门庭冷落之间的反差,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为此特做诗一首,贴在自家的大门上,以发泄自己对这种反差的愤怒,也警告那些趋炎附势之徒不要再登他翟公家的门。
  翟公的这种情绪,是有嚼头的。
  由此我想起了另一位有同样感受的孟尝君。
  孟尝君叫田文,是齐威王的小儿子,喜好招揽四方贤士,并以礼相待。一次孟尝君陪宾客吃饭,有一位客人的座位被人遮挡了灯光,昏暗中这位客人以为是孟尝君有意叫人遮挡灯光,把差的食品给他吃,因而非常生气,扔下筷子要走。孟尝君赶忙端着自己吃的食品让这位客人看。客人一看,吃的一模一样,感到很羞愧,便自杀了。因为这样一些小事,使得孟尝君名声大噪,天下闲士都归附于他,连鸡鸣、狗盗这两个被人瞧不起的下等人,也在孟尝君的门下做食客,并在秦昭王追杀孟尝君时,他俩人学鸡叫、狗吠,骗得守将提前打开关卡的大门,救了孟尝君的命。
  因为孟尝君名气很大,又为齐国屡建功勋,官至宰相。后齐王受人挑唆,解除了孟尝君的相位。这以后,孟尝君门下的三千多食客纷纷离去,有的连声招呼都不打就溜了。
  但是,一位受过孟尝君礼遇的食客叫冯?,此人没走,并为孟尝君贡献一计,使孟尝君重当宰相。这之后。在孟尝君解职时纷纷逃离的食客,又都纷纷打算投奔益尝君的门下。对此,孟尝君感慨万千,并就此事与冯?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孟尝君:我一向高待宾客,不敢有半点差错,所以招致食客三千多人。可他们看我免职了,一个个远走高飞,离我而去。现在我官复原职,他们又都来归附我。你说,那些宾客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要是他们再来,我一定往他们的脸上吐唾沫,狠狠地羞辱他们。
  冯?:你这话说得不对。事物发展有其规律,人情世态有其本来面貌,这个道理你可晓得?
  孟尝君:我不懂你说的什么意思。
  冯?:在世界上,事物的发展和人情世态都有其自然规律。有钱有地位的人,一定会有很多人来跟他交往;而贫贱的人,他的朋友就少。难道你没见过赶集吗?天一亮,大伙儿你挤我我挤你都赶去了,天黑了,大家又都离开集市回去了。这并不是说人们喜欢早晨而不喜欢黄昏,而是他们心中所想要的东西在黄昏以后没有了。你失去相位,宾客都走了,你恢复相位,宾客又来了。你不能怪他们,而要好好地待他们。
  孟尝君听从冯?的劝导,从此还是一如既往地善待食客。
  翟公与孟尝君,在官职上有过同样的起落经历,在门庭的冷热上有过同样的感悟,但二人对友情的认识却是截然不同的。翟公看破人情世故,用生死、贫富、贵贱的绝对反差,来衡量他人对自己的友情,对自己一贯好,即是真友情,在自己发迹、显贵时才好,而在自己倒霉时不来往了,就并非真友情。因而他心理不平衡,用作诗来发泄这种不平衡。孟尝君则不同,他听从冯?的劝导,打消了曾与翟公一样的不平衡心态,客观地面对因自己官职起落而带来的友情变化,因而心情比较平静。
  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友情是对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友情与品德密切相关,但友情不能完全反映品德。友情是一种定势,这种定势并非不变的,而是可变的。世交也好,神交也好,忘年交也好,都是以自我心理需要为圆心。大官与小官之间,官吏与庶民之间的交情也是如此。官吏需要他人用求见、用求助、用送礼来满足其对自己手中权力的敬重,而并非一味看中人家提来的那点礼品。官吏一旦革职在家,权力丧失了,人家不来了,首先感到难过的是失去权力之后的不被人敬重,而并非人家不再送来礼品。到于神交、忘年交,则更是一种心理需要了!
  因为心理需要是变化的,所以友情也是变化的。
  门庭冷暖属自然法则,理当心平气和地面对!

标签:不死 公道 好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