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读后感季羡林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读季羡林《八十述怀有感》

读季羡林《八十述怀》有感

寒假闲来无事找了几本书来打发时光,偶然间读到了季羡林老先生的这篇《八十述怀》,只读了短短的两行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让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一口气读到了最后,如同饮了一杯清香的茶般过瘾;沐浴了一次温泉般舒畅,让我的神经彻彻底底地解了解乏。

细细品读完这篇写于1991年1月1日的“八十述怀”全文,一个慈祥、乐观豁达而又坚强的学者,一个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师者,一个有些衰老还很健康的老者,已经跃然纸上了。季老用有形的文字传递着无形的魅力,尤其是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宠辱不惊的沉着泠静让年轻的自己颇为向往。和大师的文字对话,不仅能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像是在促膝而谈,共话巴山夜雨;而且能让人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洗礼,如沐春风,满心飘着墨的幽香和书卷的沉香,这等大家风范着实让我倾心不已。

“我从而顺利地渡过了那一场灾害,而且我当时的精神面貌是我一生最好的时期,一点苦也没有感觉到”;“其间跨越了一个十年浩劫。我当然是在劫难逃,被送进牛棚??活下来了,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和时间。”不管是面对三年困难时期还是十年浩劫,季老表达的都是一种充满自信和勇敢的精神状态。还顽皮地把“噩梦”看成“春梦”,季老用困苦和磨难成就了平静如水的内心和淡泊致远的境界。再想想自己现在经受的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这让困惑中的我顿悟到了自己现在真正应该做的是静下心来反思自省而不是一味

地推卸和逃避。没准目前面对的小曲折就会历练和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惊喜。我的思想也还在,我的感情也还在,我也必须去干一点事情,让现在的自己找到适合的位置和任务,当我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季老对人生道路有这样一层感悟:“回头看既然这样沉重,能不能向前看呢?我上面已经说到,向前看,路不是很长,没有什么好看的地方。”回忆过去,道路是漫长曲折的,经历是坎坷的。即使是数十载戎马磨砺,名就功成,桂冠无数,也要卸下光环,轻装上阵,前途依然是光明的。一个困扰已久的难题:回忆和憧憬哪个更好一些呢?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段文字我彻底明白了其实哪个都好,又哪个都不好。回忆太重,但会越变越美;憧憬太耀眼,但会越变越暗淡,唯有珍惜现在,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尽全力做自己该做的,才是必要的。

“我理解这个过客的心情,我自己也是一个过客,但是却从来没有什么声音催着我走,而是同世界上任何人一样,我是非走不行的,不用催促,也是非走不行的??聊以自慰的是,我同那个老翁还不一样,有的地方颇像那个小女孩,我既看到了坟,也看到野百合和野蔷薇。”鲁迅的这篇《过客》是我前些年读的,当时的感悟没有这么深刻,品完季老的这段文字才觉得自己的理解是多么得蹩脚和浅薄。既然知道前方是坟墓,既然知道灾难和死亡不可避免,不如在走向终结的路上尽情发现美好,闻一闻野百合的香味,看一看野蔷薇的清秀,在满眼笑意中张开怀抱奔向前方。

“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所谓的大家,他们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甚至是可以隔空对话的。文字不仅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共觅知音,更可以历久弥新,芳香四溢。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这样说到:“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色;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这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短短几行文字囊括了季先生八十岁之前的人生道路,将自己的大起大落,坎坷风霜用平实质朴的文字缓缓道来,就像诉说别人的故事一样轻松,这种宠辱不惊的胸襟气度定是用无比丰富的阅历修炼而成。我羡慕这种胸襟,羡慕这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坦荡。说到王维的这两句诗包含了深深的佛理禅性,王维又被称为“诗佛”,季先生的人生观和王维的参禅悟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颁奖辞这样说到: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

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老期望的将来在坟茔的那边,会永远有野百合、野蔷薇的摇曳飘香,自然流芳,风光无限。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历久弥新,重读一遍甚至几遍,每次的感悟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我们的人生阅历和境遇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经典的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气息和自己的影子。我可能在走着年长人曾经走过的路,比我年少的人也可能在走着我曾经走过的路,如此循环往复,从过客到归人再到过客,短的是生命,长的是苦难,面对生活百态只需求得顺其自然,宠辱不惊。

篇二:《季羡林的一生》读后感

《季羡林的一生》读后感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社会科学界泰斗,其品德文章,学品人品是国内外学人所称道的。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范文澜先生誉为〝国宝〞,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季羡林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席郝斌教授又誉他为北京大学的〝镇校之宝〞。他学富五车,涉及的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翻译学、哲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所通语言近十种,其文学著作在文化交流、佛教、语言学、糖史等方面均成一家之言,有传世之作。多年来季羡林先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人物,也成为年轻学人热爱的老一辈学者,他从一(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读后感季羡林)位农民之子成长为学术泰斗的经历,给无数学子以鼓励。

《季羡林的一生》作者蔡德贵,是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曾任季羡林助手,因此对季羡林大师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该书即是详尽叙述了季羡林先生从幼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是如何从一个淘气孩子成长为学界泰斗。而先生的博学睿智,谦恭有礼,真诚朴实,在书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禁折服于季羡林老先生的学识和气节。

正如蔡德贵先生所说,季羡林先生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是一位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学术的象征,是知识分子的象征,更是气节的象征,那么,我们不禁要猜测,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呢?而这正是该书回答的问题。

该书以平实的语言,论述了季羡林先生的成长历程,并且在对季

老求学生涯的描述中,着重对季老的亲朋,恩师,如胡也频、董秋芳、朱光潜、瓦尔德施米特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正是这些人引导季羡林先生走上了文学之路。而齐鲁文化的深刻影响,清华大学的学术熏陶,在德国受到的严谨的学术彻底性的训练,最终铸就了季羡林先生这样一位笃实敦厚的博大长者,文通中外的硕彦鸿儒。

季羡林先生作为名冠遐迩的东方宏儒,吸引众多学者去探讨研究的,除了渊博的学识外,还有他所具备的知识分子的品格。在该书中,季羡林先生对于学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对他人的谦恭有礼,宽厚挚诚,以及对祖国的关注和热爱,处处可见。

季羡林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文化大革命其间,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那时,他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这不仅是个人毅力决定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的信心。而在该书中提到的先生的散文作品《二月兰》《幽径悲剧》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先生的赤子童真。

通过该书的介绍,我们从中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学识和人格的吸引力,亦让人不禁发出大师已逝,继者难寻的慨叹。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钦佩季老的学识和人品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季老的治学态度和道德精神,那么,即使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公共管理学院3班

学号:20111300111

姓名:周舒玲

篇三:季羡林美文60篇读后感

季羡林美文60篇读后感

季羡林美文60篇>读后感

暑假闲来无事,和儿子到建邺区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第一次借书就借到了一本季老的书——《季羡林美文60篇》。季老,季羡林也,字希逋,又字齐奘,当代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被称为'学界泰斗'.2009年去世,享年98岁。在苏教版小学教材中选用了一篇季老的散文《夹竹桃》,而此文也收录在了《季羡林美文60篇》中。

有人说,读一本书,就仿佛和作者在进行对话。读这本书,我觉得,我在静静地听季老讲>故事,各种各样的故事,形形色色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回忆陈寅恪先生》等,就描述了他与这些文化人之间发生的点滴小事,而这些小事往往是动人心魄,让我们能感受到文人为人的。有一次在发廊季老与老舍先生遇见,寒暄之后就开始理发。当季老准备结账的时候,店员告诉季老,老舍先生已经帮他付过钱了。而陈寅恪先生更是季老的引路人,一路将他引向文化的殿堂。这也让我想到了我身边的引路人,我的恩师。

此书共分六辑,人物篇、记事篇、景物篇、游记篇、抒怀篇、论说篇。《夹竹桃》一文就收录在景物篇里。这是一篇展现中缅人民友情的文章,借家乡的夹竹桃说事。苏教版教材的编委们煞费苦心地让大家看到了一篇写景写物抒情抒怀的好文章。'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哦,我爱上了夹竹桃。'刚刚教完六年级,这个精彩的片段信口拈来。就连我正在上二年级的儿子,也因为我常常在家里和车上背书而受到熏陶,也能背诵出一段来。对比了原文,我们或许能知道为什么季老要写夹竹桃,以及怎样写夹竹桃的了。

借这样的一本书,我还有一个私心,那就是窥探一代文学大家是如何写文章的。反复阅读了六辑的文章,发现自己才疏学浅,无章可循。季老笔法随性,但总是妙笔生花,经常运用到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大名垂宇宙'这是在数篇写景文章中都出现的词语。而对于黄昏的描述和对'代沟'的独特认识,也或者是对于朱自清先生《背影》的理解,他认为应该上升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次去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含的真精神,认为仅仅拘泥于欣赏父子情,则显得眼光过于短浅了……这种见解让我们感受到虽然是个耄耋老者,但是他的思维一点都不受年龄和活动范围的限制,依然是'奔腾垂宇宙'的。

读这本书我还有很多收获,感受旅行的快乐,寻找生活的幸福,追踪活着的真谛……在《新年抒怀》中,我还看到了仿佛是写自己的文字:'我过去曾多次说到,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自己绝非什么天才,我自己评估是一个中人之才。如果自己身上还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自己是勤奋的。'当然,我绝对没有季老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才华,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和小小的勤奋,却是自己对自己的慰藉。

我还喜欢大声诵读黄昏里这样一个片段:'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吗?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

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季老在1986年写到:'青年是未来的希望,除了要爱国,提高觉悟外,还要努力学习业务,要读一些中外文学作品,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光靠政治觉悟还不够,必须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

标签:读后感 季羡林 成功读后感季羡林 童年读后感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