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美术史读后感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国美术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术史

美术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兴农中学 易华叶

利用课余时间又重新读了《中国美术史》,现将读书心得总结如下: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所以应把握美术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时代在变,同样美术史发展进程中审美观念也在变化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的发展源源流长。与欧洲总在变化的美术风格不同,中国美术几个世纪以来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延续性。明朝时的作品还可以看到唐朝时的影响。一幅清朝的画作与一幅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中国艺术强调对传统的尊崇,强调师法古人技法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师法自然的重要性,中国美术史就是对中国历朝历代美术作品流派,形成以及成果和代表画家的综合总结。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产生的是炙剩的生殖崇拜及生殖崇拜文化这一思想内涵。从遗留下的位于新疆呼图壁县城西南的天山山脉中的岩画可以看出:男像大多数清楚地显露出艺术夸张的生殖器,女像则刻画得宽胸、细腰、肥臀,有的亦显示出生殖器管,又有群列的小人,这些形象十分明白地表现出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这和当时的饿自然条件、天灾人祸是分不开的,是原始人类对审美观念的反映。

当历史跨过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的时代,就迎来了金属时代——青铜时代——奴隶制时代。青铜工艺美术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一大高潮。最能体现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是青铜礼器——狮身人像,把人鬼神化,把人置于鬼怪的威严之下,是在极端地贬抑人性的基础上高扬“神性”的,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反映。

进入了封建社会后,由《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可以看出我国时期人物肖像艺术成就的一斑,楚国贵族妇女的基本特征和“楚王爱细腰”的审美时风。也可见这时不仅追求外部形貌的肖似,而且通过外部形貌的描绘来揭示对象内在的东西,体现出了“形具而神生”的理论。

三国及西晋时期的壁画,宣扬儒家思想的三皇五帝、忠孝节义、祥瑞之类的题材仍占重要地位。以世俗生活为题材体现新思潮、反映老庄思想与清谈玄学和佛教思想的绘画也开始出现。曹不兴所画的佛像被称为“曹家样”,其风范被弟子卫协发扬光大,从审美观的角度

看,绘画从汉代古拙、雄壮、阳刚之美转化为巧密、婉约、阴柔之美。也正是时代精神、人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转化的外化形式。到了南朝,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的美术思想,把中国绘画推向新的里程碑。

到了唐代,佛教壁画在艺术上呈现焕然求各、光彩一新的景象。由欢乐明亮代替了阴森血腥,从中可以看出这时的社会现象、宗教思想与人们的愿望。如《净土变》、《药师净土变》等壁画。唐代已不把“清赢示病之容”作为审美理想,而在“示病之容”的反面找到了“丰腴华贵”,从张萱、周舫的倚罗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萱画的妇女形象丰腴硕体,服饰艳丽,描绘的是盛唐贵妇的欢乐情绪。如《武后从行图》周舫所画繁荣仕女具有“衣纹劲简、色彩柔丽”“以本为体”的特点。如《簪花仕女图》等。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到了宋代,文人画风出现,中国绘画从原始时代到汉是个质朴、后拙、粗略的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后,绘画向精密、精确、华丽、逼真方面发展,到了唐代达到一个高峰,宋代文人画家在适应这种形式的要求下,力求变革,强调主观感受在笔墨上的流露,都在“笔墨情趣”中披露自己的心境,在技法上注重“写意”,所苏轼认为绘画不是不要形似,而是认为形似并不是绘画的终极目的,“写物之功在于传神”,只有神似才是绘画品评的最高法则,苏轼非常重视构思,注重“意在笔先”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专门题材的绘画出现。 北宋的山水画以高山流水为主体,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院体山水画形成,所反映的是重视生活,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到了南宋。画家们弃北宋以来的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急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单化、单纯化的形式,创造出第二种艺术境界,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同时,对称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有意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白当黑、以一当十、以简化繁中国艺术的境界美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山水画也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着变化。

元代,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使他们的表现技法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浪漫精神,意境更为广阔、更加丰富,充实了中华民族的文艺园地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强调了绘画的文学化,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风,强调诗书画意,构成审美观笔墨跟随时代。代表人物为赵孟甫。

到了清末,海派绘画作品已具有商品的性质,卖画几乎成为画家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爱国主义思潮日益高涨的日子里,其作品透露着不安、苦闷、愤怒与反抗的时代精神。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既不失文人画的优雅、含蓄的底蕴,又考虑到市民阶层的欣赏水平,因而具有“特大写意”、“雅俗共赏”的时代特征。如任百伯年等。

重读《中国美术史》让我深刻体会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的好朋友”的涵义。让我们在书中感悟,在书中升华。

篇二:学习西方美术史有感

前不久去看了中国百年油画展,对中国油画有了一个panorama式的了解,从世纪初留法画家的风景小品到《开国大典》再到《父亲》。油画在中国毕竟只有百年历史,佳作名画家都还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不至于太埋没了某一颗“珍珠”。但是在西方世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名家便如南天群星,但是其中真正始终璀璨耀眼的,数来数去,竟然没有多少位,更多的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口味的变迁而明明暗暗。

1841年,当时法国最走红的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受巴黎美术学校之请创作壁画《半圆室》,为13世纪到17世纪的名画家“树碑立传”。在这幅壁画中,他以安格尔的画风,既写实又寓意,描绘了胜利女神跪倒在三位在神话中分别象征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天神的脚旁,而40位历代艺术家则围绕在他们身边,其中有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提香,普桑,洛林,韦罗内塞,凡艾克,乔托,丢勒

评价从来都在变动,西方的美术欣赏口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比如经济,美学,道德甚至政治方面的因素都起着很大的影响。正如我们今天重新评定周作人一样,任何一本法国文化史,现在都少不了华托的篇幅。这位在其有生之年就已经被大众所喜爱的画家,一直到了19世纪才被认为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著名画家。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100年中,他的画作同弗拉戈纳的一起,被当作旧政权的垃圾而打入冷宫。

有意思的是,某一时代对于当时的画法画风的接受程度也重新改变了对前人的评价。比如在1950年间,凡高受到时人的重视,间接着也让格雷科这位西班牙画家焕发新生。同样,1960年超现实主义成为时尚,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博施和格鲁内瓦尔德。此外,占统计地位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流派也影响了时人的欣赏习惯。浪漫主义的兴起,使得意大利和弗莱芒的“原始画派”画家们在19世纪初期重新得到赏识。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者们推崇简洁的线条,认为技法优先于材料。1830年以后则相反:人们重新发现了色彩的重要性,喜欢模糊和神秘,正象拉斐尔以前的画家所初步尝试的那些方式。

在重新解读甚至是重新“塑造”的过程中,美术评论家和作家起了相当的作用。18世纪末期,人们只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作品。这个“们”,其实也就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而瓦萨利对于14到16世纪时期的意大利画坛的评价,则让人们不能忽视如奇马布埃,乔托和安杰里科等人。虽然人们仍然不能认同他们的风格,认为不自然。1820年左右,第一批发现“原始画派”的美术批评家欣赏他们“神秘”的风格。而到了19世纪末,则是他们的“简洁”和他们的“纯粹”,或者说是他们的“前现代性”,吸引了批评家鲁斯金,而他又通过这些前拉斐尔画派的人物以及他的法文翻译普鲁斯特而影响那个时代的美术和文学。

西班牙绘画直到19世纪初一直藉藉无名,直到拿破仑运动之后才开始被时人所认知。事实上,从苏尔瓦朗到戈雅和格雷科,西班牙在绘画方面的创造和贡献不下于比利牛斯山那边的法国。格雷科画作所展现的强烈的失真,无视透视原则,尖酸刻薄的风格以及精神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人们认为他怪诞的风格是因为他的疯狂,甚至是因为视觉错乱。直到19世纪的后半期,通过德拉克洛瓦,戈提耶和波德莱尔的大力推荐,人们才认同了他的想象力,将其列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1842年,法国左派活动家和美术批评家泰奥菲勒·拖雷在荷兰皇家美术馆发现了弗美尔,但是他找遍有关艺术的书籍,除了法国画家勒布朗在18世纪末期发表的几句赞美之辞外,再也找不着关于这位画家的只言片语。正因为拖雷在其1866年发表的著作中,将其塑造成为代表“人类命运的画家”,这位画家才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又过了半个多世纪,1921年,通过普鲁斯特的《女囚》,人们才认为他是一位艺术巨匠。

20世纪的人们崇尚“现代派”,用所谓的“发展”或者说“进步”的观点来解读艺术。

篇三:《中国美术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术史》读书笔记

很幸运这个学期选修了美术欣赏这门课程,通过学习使我加深了对美术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了解美术,我阅读了《中国美术史》这本书,通过学习与阅读,使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与心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从远古到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远古美术的产生是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的结合,当时人们劳动的工具、生活的工具都是劳动的产物,可以说是来源于劳动的。

殷商时期由于青铜器的产生便进入了奴隶社会,青铜器在商代最为鼎盛,青铜器的用途大致是:乐器、武器、煮饮工具还有是礼器。礼器是青铜器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它象征着皇权,所以当时有成语“一言九鼎”等。最著名的有《司母戊大方鼎》其重875公斤,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重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属帛画最为著名,当时的绘画主要是引魂升天,作品有《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秦朝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有步兵,指挥部,浩洗荡荡的显示了秦皇朝的军事力量,其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魏晋南北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人们的思想没有寄托时刻,印度的佛教从西部进入了中国,于是在后续的文明历史就出现了有关佛教文化的艺术作品: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焞煌莫高窟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画家有书书法家,分别是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王羲之,在绘画方面内容由于玄学的出现有描绘自然风景的,有描绘时空的,有描绘神仙故事的等。在技法上其三杰都做出不同的贡献,尤其是顾恺之首先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克服了前代的说教内容的缺点,扩大了题材的多样性。在平列式构图中对人物关系的处理体现了人的情思及精神状态,其画法与画理均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其代表作品有《洛神赋》《烈女传》《史女箴图》。

隋唐朝时期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的山水画展子虞的《游春图》,也出现了吴道子、曹不兴、西域的慰迟已僧等画家。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风

格的出现。在仕女画的画家有张萱周肪,其历史画家有阎立本。

五代十国周文矩,顾宏中等。

宋代时文人画的苗头开始探出苗头,其最著名的有风俗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时期是文人画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形式是诗书画印,诗情并茂。 中国美术史发展中,国画对于山和水的描绘并不是基于客观真实的。首先它没有光影效果,实际上就提出了画面的客观立体感。其次,没有焦点透视,空间表现依靠主观的散点透视和纯艺术的形式把握。在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传统中,临摹是主要手段。《芥子园画谱》便是把各种物体做了最为主观最为抽象的概括,使之程式化和符号化。

关于色,中国画没有应用科学的色彩分析法,讲究主观壅塞,大多数就是单色黑白关系。但是这种黑白关系有着很强的新联诗, “运墨而五色具 ”、“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关于标准中国画强调纯艺术的、合乎法则的、生机勃勃的美,而不是所谓逼真的美。“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原是魏、晋词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 ”,“气关笔力,韵关墨彩 ”。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我们常常为中国悠久的文明、精湛的艺术感到骄傲。诚然,祖先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不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禁锢。宋人为躲开唐诗这座高峰的阴影,独辟蹊径——作词;元代文人更抛开诗律与词牌——制曲。循规蹈矩或许不功不过,但久而久之,便会使原本鲜活的艺术僵化。“创”,是艺术领域里永恒的话题。

标签:读后感 美术 中国美术史读后感 西方美术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