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一块砚台也不肯拿走的包拯】 被认识的人拿走手机不肯还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包拯曾在肇庆为官三年,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留下许多佳话。      肇庆以前叫端州,宋徽宗赵佶曾封为端王他登上皇帝位后,就把端州改名为肇庆。包拯(999―1062)在宋仁宗时期曾在肇庆为官三年,他于1040年从安徽天长县升调到端州任知事(相当于市长),这是他出任的第二个官职,也是他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1043年,包拯被调任殿中丞(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虽然在端州只呆了短短三年时间,但勤政爱民、清廉奉公的他,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留下许多佳话。
  为民谋利
  为了改善民生,包拯在端州打井、挖渠、筑池、建城、筑基。端州城常患瘟疫,主要因为饮用水源污秽。当时端州附近旱峡逐渐开垦了一些水田,但内沥水无法排出,新筑堤堰也不能挡住汛期汹涌混浊的西江洪水。包拯带领百姓在端州打了7口水井,城内5口、城外2口,其中以龙顶?井,清洌滑甘,为7井之最。包拯还把前人挖掘的前沥、后沥两条渠道挖深,排干积水。此举一举两得,既将污水排干净,还扩大了耕地面积。他还把有积水的低洼地筑成鱼塘,使之地尽其利,为百姓添财。前人在端州附城东边构筑了基围,他向西延续构建,打算和新城墙衔接起来,把西江水拦截于南边的河道,以防洪水再闯入北边古道。遗憾的是此项工程浩大,包拯任内未能完成――但也显示了他治山理水的才华。从此,端州人民吃上了干净的井水,瘟疫大大减少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此外,他还在端州办了其他一些好事。一、他在端州北城门左侧、水患不及之处,建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仓库――丰济仓,端州人把通往丰济仓的一条路称之为“米仓路”,肇庆市区现在还沿用这个名称;二、在端州城宝月台建造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堂――星岩书院;三、在石头?右侧兴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邮政总站――崧台驿。
  更难得的是,离任后的包公还为端州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1043年,包拯离开端州到京城后,特地为端州地方官的委任问题,上疏朝廷。大意是:朝廷以前对岭南端州这样偏远的州郡,不怎么重视。所委派的官吏多为刚通过科举考试的公子哥儿,他们或专横跋扈,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或庸懦无能,不能审理案件。民有疾苦,难得申诉。负责监督、检查其政绩和刑狱的官员们,又怕这里地处偏僻,难得来,希望以后采取措施,改变此情况。
  题诗明志
  在端州宋城府署内墙壁上,包拯题写了一首正气凛然的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为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抒发了他以清心寡欲、走正道来要求自己,替端州培养人才,储粮备荒,发展农业,为后世造福的伟大志向。据说这首诗是包拯唯一传世之作,它也是包拯一生的真实写照。
  包拯在端州时,曾到七星岩游玩。在石室岩入口右边的石壁上,有他题书的石刻。石刻云:“提点刑狱周湛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庆历二年三月初九日题。”石刻字体苍劲,只因为面积小,不易被人发觉。这也体现了包拯谦逊低调、简朴无华的美德。
  不拿一砚归
  肇庆储藏有丰富的端石(粘板岩),它是制作端砚的良好材质。端砚以后润如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的优点,唐朝以来,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为历代朝廷贡品,享有“国之瑰宝”的美誉。
  端砚来之不易,采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滨三四里处,逐渐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龙岩、蚌坑等采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终年浸水,而砚石贵润,所以下岩的质量最佳。但浸在水里的下岩想开采很难,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时才可进入。潭水无出口,须70个人排蹲,一个个将装水的瓮往上传至岩口,如此排水一个多月,潭水始得干涸,才能进入取石。翌年春天水涨,则又得重新排水了。若非如此,下岩之石所做的砚岂能如此发墨。
  因为端石储量有限,所以朝廷对端砚实行定额进贡制度。包拯以前的历任端州地方官,常与豪强勾结,不顾砚工死活,强迫他们多开采石材,甚至多征收限额的几十倍,或据为己有,或制成砚台上供巴结权贵。包拯不畏强暴,为民请命,清查端砚开采数目,公示贡额,严惩借采砚鱼肉百姓、中饱私囊的劣绅奸胥,并张贴告示,明令规定只能按朝廷定额开采进贡,不得违例多生产一方端砚。就这样,他通过打击既得利益者,大大减轻了砚工的负担。
  肇庆民间还流传着包拯在端州智断“丹凤朝阳”砚案的故事。一位姓钟的老砚工,精雕细琢了一方“丹凤朝阳”的端砚,被某个恶霸看中了,硬要低价索买,老砚工婉言拒绝了。那恶霸恶人先告状,诬告钟砚工偷了他的宝砚。老砚工被拘捕入狱,其老伴向包公递了伸冤状。公堂审理时,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决断。包公略作思索,突然问恶霸:“你家宝砚是何人所刻?”恶霸搪塞是家奴陈四所刻。包公立刻传陈四到公堂,令他和老砚公各雕刻一个凤砚。只见老砚工聚精会神,很快便刻出一方新的“丹凤朝阳”砚,陈四使劲浑身解数,却一无所获,案情大白。百姓交口称赞:“包大人善断冤狱,真是青天啊!”
  包拯在端州离任时,地方人民为了感谢包公,自发为他送行,并偷偷地把一方质量上乘的端砚用黄缎包裹塞入其行李之中。船已到了羚羊峡下,包拯始发觉,无法把砚退还,无奈之下,只好抛入江中。从此江中涨起一小岛,即今之砚洲。
  户诵人咏
  包拯治端三年,端州地方千里之内,盗贼绝迹,更无叫嚣亡命之徒。水上谋生的?民和山里的少数民族人民,奔走相告,接受汉化。包公恩威并用,让端州人民过上了太平日子。肇庆人民怀念他这样的清官,至今肇庆宋城城墙上还保留着一副赞扬包公的对联: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

标签:砚台 拿走 不肯 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