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巧于藏悲抑苦的苏轼]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意思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写下这个题目,心里多少有些惭愧,本来苏轼的文章是没有被列入我这个假期读书计划的。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在《古文观止》上挑选一些文章来看了。选来选去,最后,眼睛定格在苏轼的几篇文章上。
  之所以惭愧,是因为这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我也没有完全弄通文意,更不消说背诵了。
  不过,既然读过了,心中自然模模糊糊有些影子。黄州赤壁的苍美与诗人随缘自娱的情怀,在我脑海里似乎已成为某种象征性的东西,冥冥之中在暗示着我,指引着我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带给我全新震撼的境界。就凭我对苏轼的这点“阅历”,要谈得上“了解”,一定不能使人信服。在别人的印象中东坡先生是大义凛然的,豪爽正气的,而我刚刚堂而皇之地抛出“随缘自娱”四个字,显得很是轻浮,或许有人认为轻蔑也不过之。但我必须承认自己的“浅薄”,我确实只认识到这一点。
  随缘自娱,我们自然想到李白。他诗酒为友,山水为家,活得坦然潇洒。然而,苏轼身上也具备这种特质。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对一般人而言,这等于说是人生重创,完全有理由在诗文中指桑骂槐一番。但东坡没有。他来到黄州,没有因黄州的萧条而徒生悲情,此时,他已把这片土地当作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注定要和黄州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正所谓“无官一身轻”,就算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艰苦地生活,也能泰然处之。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都是盼望天晴的,苏轼此时想得更多更深;没有风雨岂不更好。宦海沉浮,难免风雨袭来,若想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只能求得在大自然中得到“归去”了。很难想象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怀居然是在贬居中形成的。如果东坡本没有一颗“随缘”的心,又怎么会有如此胸襟呢?
  有人说苏轼的才情成就了黄州的名声,可我认为是无名的黄州成就了苏轼的才情。且看苏轼的这段独白“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之所共适。”
  此时东坡心中早已把朝廷抛在脑后,也没有什么政客诗友。有的只是心中对黄州山水的一种贪恋,似乎想要看够,听尽,玩遍,东坡潇洒得更为成熟。与客嬉笑,浅盏更酌,杯盘狼藉后,东方已露鱼肚白。一切都在这山水间,谈笑间,杯盘间,变得更加清晰开朗起来。如果说这时东坡心里还暗藏着一份苍凉和凄苦,实际并非文字来得洒脱的话,那么我们何不相信正是东坡生性恬淡自如的人生态度成为他要藏悲抑苦的一种潜在能量呢?
  其实东坡是想告诉我们,挫折随时都会袭来,挡也挡不住。既然来了,何不以一颗平和愉快的心情来接受下面的人生呢?说不定等待我们的将是另一份精彩。

标签:苏轼 藏悲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