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马克吐温读后感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读后感

马克·吐温,这个我们从小就有些耳闻的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伟大作家的笔名,却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位美国作家,用他的笔,讽刺、揭穿了某些“虚伪”,作为一个讽刺小说作家,他可谓是“大师”。特别是《百万英镑》一书中的《百万英镑》一文,对“金钱就是一切”“金钱是万能的”的想法进行了一定的讽刺。文中,主人公亨利?亚当斯在被确定是一个诚实但贫穷的人后,受到一对奇怪的兄弟为了打赌而“借”给他的一百万英镑。他的遭遇也十分有趣,人们先是从穿着上看不起他,当他拿出一百万英镑希望别人找钱时,人们不但对他点头哈腰,卑躬屈膝,而且就连对亨利来说比较昂贵的一些费用也不需要他马上支付,甚至有些人都愿意直接不要钱,因为他们不但找不开钱,而且坚信这位百万富翁,一定不会在意这点“小”钱的。最后亨利不但如获至宝地得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还获得了三万英镑的利息。我不禁想感叹这位主人公的“幸福”遭遇,其实世界上又怎会有如此“美事”?!但书中那些餐馆的老板和服务员,礼服店的老板、诸多伙计,甚至一些在场的人对亨利?亚当斯的前后反应,都十分耐人寻味。那些老板、伙计先前是都不用正眼看亨利,给他提供的更是一些残羹剩菜、别人不要的礼服,后来看到了那张百万英镑的支票后,表情夸张到无法想象,从本质上和态度上就对亨利发生了改变,不仅时刻保持微笑,还改了说词。作者想要讽刺的其实就是当时的社会状态,根本就是一模一样。对有钱人奉承巴结都来不及,却看不起那些穷苦的人。文章语言十分诙谐,作者在叙述时,也不忘幽默一下,让读者在笑过之后,仔细品读,慢慢体味。特别是在描写那些奉承有钱人的人看到百万英镑的支票的表情时,可谓是“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其实生活中这种事也有发生,或许没那么严重,但总有一些征兆。例如对大老板的前呼后拥、巴结奉承;对一些乞丐、衣着不太亮丽的人的看不起,在我们身边的社会中也有发生。这是《百万英镑》这篇文章的另一种折射,也许有一些夸大,但足够证明其内涵。其实《百万英镑》只是一片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说,在与其同名的书中,也有不少诸如(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马克吐温读后感)此类的小说,让人惊叹。马克?吐温的小说、文章都是有幽默、却不失本质,都经得起思考的,它有着对社会的剖析能力及洞察能力,能够把许多问题放在一起编写来发人生省,实在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上帝给你一颗颗酸柠檬,你必须把它们榨成汁,然后卖给别人去解渴,当你把生命中的每一颗酸柠檬榨成汁去卖时,你遭遇的便是“无人喝彩”,只有别人去解渴,才会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

篇二:马克 吐温的短篇说《败坏哈德瓦堡的人》读后感

刚刚读完马克 吐温的短篇小说,《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这是马克 吐温后期的一部作品。小说讲述了哈德莱堡以其诚实正直闻名于世,城内居民从小就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任何诱惑。然而这一传统却因为一个陌生人的闯入二被打破。一天这个陌生人来到小城,扔下一袋假黄金,城内居民为将这袋黄金据为己有,不惜采取一切卑劣手段,揭露了全城人虚伪、贪婪的本性。被全城称为头号公民的最受尊敬的十九家人,一个个全都露出了丑恶的真面目,最终遭受报应,连人们心目中最诚实的一对老夫妻也不例外,最终也为此付出血的代价,精神错乱而死。相反,为全城最看不起的、最卑鄙的小人物却显得正直坦荡、直言不讳、乐于助人,两者之间,形成极大的反差和讽刺。金钱仿佛是万能的,它能买到一切,也能摧毁一切,几乎所有人都拜倒在金钱的脚下。金钱本身并无能量,它的魔力来自人的贪婪本性。同时,从马克 吐温这部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在晚年对待的悲观态度,对人类丧失信心,指责人性是邪恶的、堕落的。虽然小说中极具幽默的笔调、滑稽的情节、夸张的描述,使人忍俊不禁,然而与他早期的作品相比,不在只是玩世不恭的调侃,而是充满失望的辛辣的讽刺,批判了资本主义黑暗与虚荣的本质。

篇三:《马克·吐温传》观后感

《马克·吐温传》

最近,我读完了《马克·吐温自传》,参考了一些其他的资料,心中有感,于是乎,有了这篇《马克·吐温传》。

马克·吐温( Mark Twain),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最具美国本土特色的作家”。

童年生活

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生于密苏里州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家中7

个小孩中的

第6个。马克·吐温幼时家境贫困,小马克·吐温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

1839年秋,马克·吐温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里风景优美,充满了浓郁的美国乡村气息,在这里,他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就成为了他后来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后续本《哈克贝利历险记记》中的灵感。

少年时代

1847年3月24日马

克·吐温的父亲死于肺炎。

辍学后,开始到印刷所当学

徒,稍大一点便外出找活干。

21岁时,对轮船上的领港员

生活发生极大兴趣,决定当一个领航员。密西西比河上4年领港生活使他熟悉各式各样的人。这一段经历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 他的笔名马克 ? 吐温就取自船工生活。

1851年,马克·吐温成为一名排字工人,并开始给他大哥奥利安创办的民间小报《汉尼拔杂志》写草稿 。1852年5月1日在波

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 青年时光

1861年朋友欧莱思被

林肯总统派去西部内华达

领地政府任秘书,他随同

前往,试图在经营木材业

与矿业中发财致富,均未成功,便转而以写文章为生,之后在内华达弗吉尼亚城一家报馆工作,开始使用“马克·吐温”的笔名。

1865年马克吐温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使他全国闻名。这也是马克吐温正式进入文学界的标志。

1870年马克·吐温与纽约州一个资本家的女儿欧莉维亚·兰登结婚。婚后居住在布法罗,自己编辑发行《快报》,一年后因赔钱过多而出让。

中年时期

19世纪60~70

年代,马

克?吐温发表幽默短篇共70篇,其中多数为小品类。它们的主要特色是极度夸张、幽默、滑稽。主人公往往天真老实,思想单纯,有一套先入为主的想法,结果处处碰壁。《汤姆?索亚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上》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这段稳定的生活期间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少年儿童追求新奇、冒险的生活。小汤姆厌恶呆板乏味的小镇生活,包括主日学校的虚伪刻板、守旧的小市民习气、老一套的布道演说……他同小伙伴去岛上“探险”,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少年儿童的活泼的稚气。《在密西西比河上》回忆了作者当年的水上生涯。大河景色、航运经历、弟弟遇难等真实故事,富有诗意,抒情气氛很浓。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

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

的一部名著。小说续《汤姆?

索亚

历险记》的内容,主人公换成汤姆的朋友哈克——一个穷苦白人的儿子。于1884年出版的这部小说得到批评家的高度评价,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同时也不断遭到查禁。

80年代后期开始,马克?吐温的作品有:用荒诞情节批判英国封建体制的 《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用巧妙错位的故事讽刺美国种族歧视的《傻瓜威尔逊》,歌颂法国民族女英雄的《冉?达克》,以及深刻剖析金钱腐蚀作用、暴露上等人伪善面貌的《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1894年前后,他的家庭遭到不幸:两个女儿一病一死,妻子的健康也恶化;他投资制造自动排字机失败而破产。为了偿还债务,他作环球巡回演讲,访问了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南美等地。1900年回国。这个时期,他发表的长篇作品有《赤道环游记》。

晚年

1904年,妻子在意大利逝世。马克·吐温进入了事业的最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