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读后感和观后感

时间:2017-04-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读后感、观后感格式例文

读后感与观后感

一、读后感的格式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读后感的基本要求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要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要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

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要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读后感的写法

1、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2、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3、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4、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四、读后感例文

读《师道实话》有感

点军区土城小学教师 陈发喜

七月十五日,我们终于放假了。忙碌了一个学期,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也确实不少。可整天忙于教学,忙于其他日杂事务,耽误了自己的不少读书时间。现在好了,放假了,我也可以静下心来,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来读点书,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增长点见识,开阔点视野,提升一下自己的业务素质。

我这次读的书,是全国著名教授陈桂生的《师道实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书的内容和小崔的“实话实说”有点类似。书中,教授是有什么说什么,结合实际说,结合实例说,毫无矫揉造作之气。

《师道实话》一书给人最大的感触是远离“坐而论道”的学究气,没有高深理论的说教,对一线教师的工作更多了些切合实际的方法,多了些实质性的帮助。

陈教授在这本书中,处处一语中的,看似语不惊人,其实正合事实,“实言师道”的风格处处彰显。《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

一辑中。以漫话的形式着重谈了《漫话教师的“个性”与“团队精神”》、《漫话教师“自我反省”》、《漫话“教育经验总结”》、《漫话“教师读教育名著”》等文章,没有高深难解的理论,却有亲切可受的指导,读这些实话,让人受益匪浅,更让人信服。

书中就教师职业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教师”本身就是尊称,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而新出现的一些提法,其目的是以打造骨干教师“明师”意向。这种新的变化与以前隐喻“学者”“专家”倒也不同,如今的隐喻,“名”与“利”的关系过于密切,它实际上是慕虚荣、重名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余波。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现实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等学历的群体相比,或许偏低,但又低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由于教师群体多达千万之众,普遍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谈何容易?问题是教师工作如此繁难,如此艰辛,其地位、待遇又不尽如人意,这就存在对教师寄予“厚望”与是不是“厚待”的困惑。如果把教师的工作比做咖啡,味觉感受,咖啡是苦的。加糖固然固然重要,但咖啡的本质没有变甜。在中国做教师,的确要有孺子牛的精神。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谈到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读后感和观后感)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并使其无法逃避责任,这就是责任意识的表现。作为教师,要培植健康的舆论,树立良

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总之,把学生置于纪律环境与道德环境中,使他们在履行义务与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义务感与责任感,首先要教师做好表率作用。

作者在《师道实说》中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混囫囵吞枣,必深究到底。比如在<漫话善待学生>一文中,认为“宽严结合”、“严字当头”、“审时度势”等只是一些口诀而已,但如今在当量教育著作、文章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的口头中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类口诀,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对“口诀”的迷恋和“口诀”与“规律”的混淆,是我国教育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重要方面。并通过研究对学生“宽”还是“严”的问题,剖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大致思路,作者认为“宽”还是“严”事实上到底有多少种宽法,多少种严法,应该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分类,继而研究每类宽法或严法各导致什么结果,再进一步寻求宽与严的界限,分辨“宽严结合”的不同类型,在作者看来,这样,虽未必发现什么规律,但至少可使实践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类型。作者更是指出“一个判断,必须具备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及可能性、可行性的严密的逻辑论证”,这种严谨的做学问的态度,始终贯穿全书,令人肃然起敬。

但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却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但作者在似不经意的言谈当中,从最平常的话题中,给人以最切实的实践指导,这些“实话”,乃是通读教育、千锤百炼之后的思考,其中所蕴涵的内容之丰

篇二:读后感、观后感(二)

读后感、观后感(二)

第三四课时

一、掌握观后感写作特点、形式。

二、学会写观后感。

重点:掌握观后感写作特点、形式。

难点:学会写观后感。

讲解分析、练习

崇高的人格美

理清思路

第一段:指出艺术作品成功的前提,并推及影片《焦裕禄》成功的原因。 第二段:指出影片《焦裕禄》引起的审美感受。 第三段:具体剖析主人公形象,揭示主人公性格特征。 第四段:指出主人公形象的民族特色。 第五段:谈主人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六段:指出影片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的不足。

练习四

第三课时

一、题解

这是一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阐释影片思想意义的观后感。对一部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就会有不同的发现。通常选择的角度有人物、情节、环境,还可以是主题、构思,甚至是一个镜头、一个道具等。本文就是从人物形象这一视角入手,对焦裕禄这个艺术形象独特的性格特征作出分析,探讨了他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并昭示了这个艺术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学生通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

(一) 要求学生概括各段大意,理清作者抒发感情的思路。 学生思考后明确:

第一段:指出艺术作品成功的前提,并推及影片《焦裕禄》成功的原因。

作者首先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出发,指出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影片《焦裕禄》的成功,就在于塑造了焦裕禄这个人民之子的艺术形象。这一段全文的总纲,它

揭示了焦裕禄形象的本质——人民之子,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第二段:指出影片《焦裕禄》引起的审美感受。

这一段开头把别的影片与《焦裕禄》作比较。突出了《焦裕禄》中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真实的人的崇高的人格、伟大的献身精神和对人民的真诚的热爱”。作者指出,欣赏这样的作品,让我们在审美的感受中经历自我教育,精神境界得到提高。

第三段:具体剖析主人公形象,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本段有述有评(可让学生找出叙和议的部分)。所举事例有焦裕禄的访贫问苦:分馒头给饥饿的孩子;看望逃荒的农民;被诬告时党和群众给予他的信任和理解。对此,作者认为,焦裕禄“把自己的整个生命融合到人民群众中去,为人民的幸福奋斗不止而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一段的具体述评是紧紧围绕第一段“人民之子”这一核心展开的。

第四课时

第四段:指出主人公形象的民族特色。

作者把主人公焦裕禄的性格特征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品

质”联系起来,指出“只有中国这块土地才能培养出焦裕禄这样杰出的人物”。这里追溯了人物性格的成因:焦裕禄种种美德根植于人民、中国这块土地。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第五段:谈主人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这一段谈了两层意思:其一,肯定焦裕禄形象所体现的历史内容的历史特点;其二,强调这一形象所具有的深刻的现实性,时代正强烈地呼唤着这种精神。

第六段:指出影片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的不足。

作者认为,影片对焦裕禄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不够。

(二) 学生齐读课文

(三) 写作特点分析

1、 揭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2、 追溯人物性格的成因。

3、 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引导学生以此为例,尝试写作有关人物形象方面观后感。

四、布置作业

篇三:读后感与影评分析的不同

读后感与影评分析的不同

>读后感与影评分析的不同

影评分析首先要知道与>观后感的不同。

观后感要写到的是个人产生感动或共鸣的地方、个人对某个角色或情节的喜爱、个人对整个电影的赞扬、推荐或贬低等。影评则要写到对导演、摄影、剪辑等一系列的评价、与其他电影的比较和对电影内涵的分析等。

观后感是主观的个人感想,影评是较客观的电影评价,广义的讲,影评是包含观后感的电影分析。

例:《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生活在浅海的鱼》

荣获第61界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影片《十七的岁单》是由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所拍摄的一部代表作,他通过客户啊小贵小坚还有小保姆等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了小人物在大城市里的坚信不疑。虽然他们分为'乡下人'和'城里人',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下层人。

小贵,一个从乡下来到北京,怀着希望的大男孩儿,当他得到了快递公司的工作时,骑着单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时,导演通过一个个长镜头表现了小贵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积极状态,轻快欢乐的音乐也从侧面刻画了他乐观朴实的性格。当车子在洗浴中心门口被偷时,欢快的背景音乐与小贵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导演运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强化突出了小贵的悲惨处境。他一次次的徘徊在丢车子的地方,被揍时也紧紧的抱住车子,这些情节都表现出了他执拗偏执的性格,当小贵喊出绝望的嘶吼时,导演想要表达的是被压抑的人在面临压力时的无助和无奈。影片的最后,小贵扛起破烂不堪的自行车,走进人群发出绝望的叫声,显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小保姆,整个影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单调却生动的把小人物对大城市的渴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小保姆去买酱油穿时穿的红裙子红高跟鞋和口红,让人把她误解为了'城里人',一开始或许会想不明白她那个笑,可当最后,一切谜底都揭开时,才能想明白,她的那个笑意味着她成功的做了一名'城里人'.或许她不说话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一口流利的方言,但这些也已经不重要了,她的未来也不重要了。

小坚,一个家庭并不富裕的花季男孩儿,每个男生都曾有一个梦,他的梦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然后在朋友面前出尽风头,听尽赞美。当小坚第一天得到那辆单车,晚上兴奋的睡不着觉,一个人在与单车相处,这个段落从侧面突出了小坚性格单纯,当小坚把女孩送回家,一个人骑车回家时,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微风吹在脸上,全部体现出他身上那种轻松的舒爽。当偷钱买车子的事情暴露后,他嘶吼的愤怒,显示了他将全部的不满发泄在了现实之中。

首先这位同学写得还是挺不错的,有意识到影评和观后感不同,客观的写了些影片的内容,没有'看了这个让我更加认识到生活的艰辛'这样空洞无内涵的话语。但是以上所写都是对影片的描述:这段戏演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并没有笔者自己对影片的分析分析,更像是介乎观后感与影评之间的'影片介绍'.

在影评写作中,我们应该假定影评读者都是观看过这部电影,除非是有牵扯到镜头语言和>故事层面的分析,否则不用复述过多的影片剧情,影评的重点要在鉴赏影片的意识形态、镜头语言、社会影响等方面。

上文分析流于'导演用什么镜头想表达什么'的层面,而好的影评应该是'这段故事要变现什么,导演用了这样一个手法,这个手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比如说他提到的用蒙太奇手法对比了两个人的生活,这个点找的非常好,但这个手法在影片中是否显得突兀呢?对比的效果如何呢?

又或者影片结尾处的呐喊与其它有何不同?如此结尾好不好?罗列了大段文字关于人物和故事的叙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分析点,却戛然而止了,没有进行自己的论述,文章勾起读者的兴趣反而就此打住,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描述人物和故事应该是为了评论和分析服务的,文章本末倒置问题较为严重:好的影评并不担心说的少,最应该担心的其实是说的浅。

在影评中,我们无需过度在乎导演是怎想、怎么表达的,影片应该是一个'俯视'的态度,把作品横向的分析比较。例文中逻辑方式反而是'仰视'的,把影片放在一个'非常好'的高度,努力去替导演解释为什么要如此处理。

影评之中完全可以跟导演的意见相左,优缺点都可以加以评述,关键是说出自己的理由。

比如本片和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比较,从而引申到中国当代(尤其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创作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关系。

又或者本片的被禁和王小帅其他作品的关系。在一个横向的大环境中,去分析本片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影片中丢了车的主角在胡同,与活动的老头老太太们相遇。怎么分析其实没有正确答案,既可以说对比了农民工和社会主流的格格不入,也可以说用热闹、喧嚣来反衬丢车后的悲伤、彷徨,甚至可以说是在讽刺我国现在的政治状况,一群无所事事的老人抢占了年轻人的进取的资源,祥和的气氛下是让人绝望的未来,等等。

影评一定要给出自己的观点,我为什么要评它,它的价值在哪等等。

例文在'影片'部分写得挺好,但是没有'分析'.

标签:观后感 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观后感 观后感和读后感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