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康熙大帝读书笔记

时间:2017-05-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康熙王朝读后感

《康熙王朝》读后感

二月河编著的康熙王朝已被拍摄为电视连续剧,电视剧很久以前就已看过。在部队,休息时为了打时间,偶然看了这部著作,但没看完。今年寒假,我终于有机会,准备一窥这本百万字的鸿篇巨著。说来惭愧,我没有去借书籍,也许是如今的互联网太过于方便,我索性利用家里的网络从网上下载了一本《康熙王朝(全四卷)》,最终,也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读完了前两卷,第三、四卷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虽如此,但意料之中的是,书籍和电视真的是大相径庭,看电视绝对没有读书那股沁人心脾和震撼人心的感觉。读罢,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超凡脱俗。

这本书共分为四卷:夺宫、惊风密雨、玉宇呈祥、乱起萧墙。

首卷“夺宫”主要讲述少年康熙玄烨八岁登基,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辅助下,通过制约、均衡四位辅助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孤立鳌拜势力,聘用良师伍次友,任用魏东亭、索额图、吴六一、苏麻喇姑等贤臣,最终铲除鳌拜、稳定朝纲、巩固皇权。内容很简单,但过程却一波三折。字里行间,我也读出了很多道理:

1、玄烨八岁登基,至十四岁方才铲除鳌拜,这六年里康熙厉兵秣马、积攒实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可见,预

则立不预则废,做大事前一定要做足准备。2、索尼死后,鳌拜便无所顾忌,足见,除强不一定安邦,均衡各种势力才是安定之本,隐约之间,我也明白了当年乾隆不杀和珅之理,实乃怕纪晓岚、刘墉的势力得不到制衡会引来朝局动荡。3、鳌拜,已经权倾朝野,但野心不改,最终伦为阶下囚,所谓人要知足常乐。4、伍次友,无心做官,甚得康熙宠爱,苏麻喇姑钟爱,原因无外乎他的博学多才与刚正不阿,由此可见一个鲜明的特点往往会是成功的开端。

第二卷“惊风密雨”。讲述的康熙八年,北有罗刹略地烧杀,西有葛尔丹擅自称王。南有三藩离心离德,东有台湾骚扰海疆。康熙沿着伍次友定的治国方略,先收东南,再平西北,任用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宝岛台湾。图海与周培公携八旗劲旅,扫平西北隐患,魏东亭和武丹抓获假朱三太子杨起隆,挥师西南,三藩势力终得解除。且看其中韵味:

1、盛世奖少罚多,乱世奖多罚少,打胜仗,不仅要攻克城池,还要攻克人心,把握人性的弱点,奖罚得当,没有成功不了的事。2、如果说康熙王朝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位贤臣出现的话,这儿就不能不提周培公。一番意外,他原本因避讳问题名落孙山,后因偶然得以赐进土出身,赏兵部主事衔。看来,成功不等于有能力没失误,机会还是很重要的。

第三、四卷分别是“玉宇呈祥”、“祸起萧墙”。主要讲述的是大清帝国一番血雨腥风之后,终于天下太平,如果说

前面讲述的是宫廷争斗、国家大事,那这儿讲的便是民间疾苦。康熙十六年,连年阴雨,黄河决口,百姓苦不堪言。康熙命治河总督靳辅治水,靳辅手下陈潢陈天一乃治水奇才,解决与于成龙一次次的矛盾纠纷,终得解决水患。如周培公一言:不能安民,不可言撤藩;不能聚财,不可言兵事。水患一(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康熙大帝读书笔记)解,连年丰收,国库充裕,扫平西北葛尔丹乃剑拔弩张。皇上御驾亲征,三平葛尔丹,最终迎来康熙盛世的局面。乾坤定,众皇子争夺皇位之事,这两卷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看了个大概,但是其中韵味还是能参略一二:

1、于成龙是个好官,但却成了勒辅治水的主要障碍,可见好与坏只是一念之间,关键是能不能用对地方,诚如陈潢临终所言,于成龙是个好官,但不会治河。2、高士奇,我网上查过,这人善始善终,死后,被封谥号文恪。好的结局是有原因的,就在于他的处事之道很有分寸,对人对事都能做到收放自如。3、康熙帝大兴文字狱,这是他过之始,人无完人,当人一旦安逸下来,就有可能正在走向衰败。

最后,我的感想是:趁年少,我们应多吃苦,敢闯敢拼,融入军大生活,以十足的精神迎接百般挑战,就犹如康熙帝这恢宏的一生,大事小事堆积如山,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

2014年2月11日

xxxxx

篇二:《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罗罗

1、天下人才济济,我等本就平庸,因此,做人做事应格外低调。

2、自古才子佳人多骚情,英雄多簿命,他们往往因太聪明看破尘事或英年早逝

3、任何朝体都存在党派之争,党派之争往往致多数人选边站,多少无辜的人因此命丧其中,多少事情因党派之争无疾而终,党派之争实为社会之不幸,国家之损失。

4、有些人初时诚惶诚恐、小心谨慎,得势后心态随之发生改变,以权谋私、拉班结派,因此看人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不能停留在过去式,这种人古今都有之。

5、忠臣谏臣遇良君利已利国,遇昏君自身难保。

6、古人云:顺民意者天下顺,得民心者得天下。做事顺应时代潮流,民心向背,不可逆势而行,背道而驰。

7、天下英才众多,像康熙这等圣人也不过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何况我等泛泛之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增强自身修养,多读书,放开胸怀。

8、个人认为,康熙让皇子自立门户、入旗籍、参与朝政,虽然一方面可以使皇子们得到锻炼,但另一方面使皇子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形成门派之争、利益集团,导致康熙后期皇子各自为阵,带头违法乱政,官员拜门认主,朝野混乱、吏治腐败、贪污严重、有令不止,实际上康熙这个举措是失败的。

9、康熙后期对继大统人员的考察和安排可谓用尽心事,用尽智慧,其实康熙心里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了人选,处心积虑为后继者安排好道路,察人、视人算一绝,至死也是心里明镜一样。

10、康熙缺点:?个人认为康熙为乱世皇帝,在乱世他敢于和反对势力作斗争,勇于改革创新。在盛世没有了乱世中的迫力,对于官吏的严重腐败、旗籍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等问题视而不改,缺乏改革的信心,怕影响朝纲稳定和破坏创立起来的盛世基业。所以我认为康熙仍乱世皇帝,不是盛世皇帝。?康熙识人只取一个忠字,忽略了廉、德、能的考察,致使很多他提拔的人虽然忠于康熙、忠于朝庭,但实现上很多人是大贪官、无德之人。

康熙识人:不拘一格选人才。,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

谋事:,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胆略:访鳌拜府、撤除三藩、稳西疆、收台湾。

帝王心术:不信任何人,只信自己。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视而不见,让大臣党羽之争,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在对待皇权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在对待诸皇子们,相对公平,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

别各人的能力。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恩威并施:古往今来统治者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巩固自己权利和威信。

忍耐:“忍”宰相肚里都能撑船,那么皇上的肚子里就能开航空母舰,对于葛尔丹的种种无理要求和傲慢,康熙是一忍再忍,把最心爱的女儿蓝齐儿格格也不得以许给了葛尔丹。如果没有一时的忍,哪能换来平息吴三桂的战机呢?又怎么会有康熙太平盛世?忍与耐,就是非常人之大度,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篇三:《康熙传》读后感

《康熙传》有感

康熙大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是历史山上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我认为在众多皇帝中最有风度的一位男皇帝,而当我读了《康熙传》这本史书后,对康熙的崇敬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首先他的风度表现在“孝”字上。玄烨8岁丧父,10岁丧母,是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带大的。祖母很是宠爱这个小孙儿,更是注重他的成长。玄烨还不到5岁,孝庄就派侍女苏麻喇姑专门教他满语。此外,玄烨的“饮食,动履,语言,”都以帝王的标准,皆有规矩。太皇太后呕心沥血地辅佐和培育他,提醒他行走坐卧应当如何有规矩;叮咛他何为人君,如何行政用人,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是玄烨最亲,最敬重的人,所以祖孙二人的感情特别深厚。在孝庄晚年,玄烨经常会陪她去汤泉修养。有一次,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小路泥泞,马车很不好走。为了皇阿奶的安全,玄烨跳下马车,亲自推车。他脚曼在泥土中,雨水打在脸上,一步一滑地吃力走着,孝庄看着很是心疼要他还是上来吧,但玄烨却已坚定了信念,就这样一直推到了汤泉地。这时,有人悄悄地告诉他,皇后和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唯一嫡子——年仅2岁的小阿哥承祜突然病亡。闻这一噩耗,玄烨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多日情绪低沉,郁闷难解。但为了让祖母安心疗养,他始终不敢告诉孝庄,脸上也没露出丝毫痛苦。玄烨对祖母的孝心与敬重十分深刻,体贴。在祖母面前,丝毫感觉不到他是一位皇帝,没有架势,没有尊贵,只有一片热枕的孝心,纯朴的情意。作为一个皇帝,这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康熙帝的风度便体现于他的“节俭”。他认为,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树立是保证民生安定的重要前提。所以,康熙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勤俭朴素的人。一个外国

人看到了康熙个人日常生活曾写下这样的感受。他说:“中国皇帝或者因为他拥有无穷的财富,或者因为他疆土的广阔富饶,说他是一位最有势力的君主也许是没有人反对的。尽管是这样,他真正用于自己身上的一切远远谈不上奢侈。就其个人有关的方面看,那种恬淡素朴简直是没有先例的。除了循例供奉的东西外,他毫无奢求,他满足于最普通的菜肴,从未有过丝毫的过度,他的淡薄超过了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他的衣着除了几件宫廷常见的过冬黑豹皮袄,雨天毡制外套(在中国视为最粗制的服装),夏天的麻布短褂外,就剩几件最平常,最普通的丝绸衣服……总之,在它周围的一切,人们丝毫感觉不到那种其他亚洲君主处处都要摆出来的穷奢极侈的排场。”这就是那个外国人对中国皇帝康熙的评价。是的,康熙不为个人妄费分文,完全是处于贤明地节约,以便把金钱用于的国真正的需要。他深信君主的威信和真正伟大应当较少的借助于外在的豪华,而更多的是在与他道德的光辉。我想这样的伟大是很多皇帝做不到的!

而最让我钦佩的还是康熙的才智。在先帝病逝前曾委托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大臣一同辅佐还未亲政的小皇帝玄烨。一开始,四个元老有事共同商议,齐心协力辅佐小皇帝。可当资望最高,位列班首的索尼一病逝后,鳌拜便开始滥用康熙皇帝的权威,胡作非为,愈益嚣张,专横跋扈,甚至就连比他行位高的遏必隆都要让他三分。眼看鳌拜的爵位一加再加,害死苏克萨哈,私自划分土地,欺君专权,威慑群臣,堵塞言路,根本不把孝庄太后和玄烨放在眼里。但朝廷的文武百官大都出于鳌拜门下。鳌拜“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康熙几乎成了傀儡。这一切,却是年轻有为的康熙化的无法忍受的,康熙清楚如若不除掉鳌拜,他就不能整肃朝纲,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旨意推行政务。于是,在康熙八年,也就是在玄烨16岁那年,经过他的反复思虑,他感到要想从鳌拜手中夺

回权力绝非易事。毕竟鳌拜是三朝元老,功赫显著,所有兵力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又是先帝精心挑选的辅佐大臣,经过多年的培植,私党盘根错节,他们已严密地控制着中央各个要害部门,针插不入,水泼不进。既然硬拼拼不赢,就只能智取了。于是聪明的玄烨用了古人的韬晦之计。他竭力装作酷爱戏耍,无意于正式的样子,精心选出一批年轻力壮的侍卫,天天和他们一起耍弄练习摔跤的一种布库戏。即使鳌拜上奏朝事,玄烨也从不回避。鳌拜屡见这种情景,真以为康熙年少幼稚,好耍武艺,还没有把心思用在政务上。从此,鳌拜“心意坦然”,他经常在宫中出出进进,从不戒备。一天,康熙觉得时机成熟了,遍布好阵,一切准备就绪,只见鳌拜旁若无人,大摇大摆地独个儿入朝上奏,康熙来了个冷不防,急用眼神暗示,蓦地小侍卫们一拥而上,擒住鳌拜。一时鳌拜被弄得晕头转向,当他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小侍卫们早已七手八脚迅速地把他捆绑起来了。之后康熙立即命议政王大臣等勘审鳌拜罪行。最终,经议政王大臣康亲王杰书等勘问议定鳌拜罪行三十款,应判死刑。但康熙对鳌拜结党专权一案的处理是十分通情达理,有策略的。当他看到鳌拜为救自己的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累累伤痕,油然萌生了怜悯之情,于是宽恕了鳌拜的罪行,改为终身监禁。在智斗和处理鳌拜专权案中,年轻的康熙皇帝已开始显示出机智,沉着,勇敢与正直的本色,更是让大臣们刮目相看。在他缔造为来的伟业中,终于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康熙即位的六十一年里,雄心勃勃的他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果断与胆略在平定三藩,劲旅拒沙俄,御驾征漠西,驱逐准葛尔等事件中,依依得到了历练并且取得了胜利。真正实现了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社会局面。也开创了自封建社会以来的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在小康熙8岁时的一次临朝,当这种官员的面,太皇太后问他有什么愿望,他的回答是:“惟愿天下定安,生

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赢得全体官员的一致颂扬。果然,还不到二十年,一幅盛世便展现在眼前。康熙帝统一了汉,满,蒙为一家;又广泛恩拢重视汉族有才的文人,几次举办科举考试;他还图强学习西术,使得中国的物理,数学等科技文化均得到了提提高和发展;和西方人进行文化友好往来……

康熙大帝一生勤俭朴素,爱抚人民。为国家的繁荣,百姓生活的安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风度,他的胆略,他的才智和他的学识以及他对帝国作出的一切将永远的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标签:大帝 康熙 读书笔记 康熙大帝读书心得 康熙大帝 二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