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诗经氓的读书笔记2000字

时间:2017-05-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诗经》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记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诗经氓的读书笔记2000字)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篇二:《诗经》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记

每到夜阑人静的时候,凝眸窗外明亮的灯火,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在渐浓的夜意里归于放松。一本《诗经》,一杯清茶,这个夜,就这么地染上了淡淡的书卷气。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百年前那位伫立苦思,望穿秋水的男子的形象,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在河畔痛苦而又心醉地守望。“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她采摘荇菜时的倩影,伴着还未消散的雾气中一对对雎鸠快乐地啼叫,朦胧了男子乌黑的眼眸。

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被遗忘在了历史的拐角处,被掩埋在现代人追求浮华的灵魂深处的纯粹。当我读到这首小诗时,怦然心跳的感觉是那么地清晰,仿佛自己便是那位顾盼东西的守望者。我想,这应该就是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够如藤如蔓,萦绕在读者心中的美丽所在。一字一句,简短易懂且朗朗上口,即使是我这般年纪的也能诵读得抑扬顿挫。可是,这简单的字句之后,却隐伏着一种令我半懂不懂的绵长思绪,恍惚间由书页间逸散而出,潜入我的衣袖之间,再也排遣不开。

反观如今从荧幕到现实,层出不穷的“多边形恋情”,红男绿女开口闭口的“我爱你”,还有车载斗量的花言巧语,满山满谷的欺诈谎言,再到市面上“剧情不够,爱情来凑”的所谓“新潮”小说……我在这个“爱情自由”之声响彻天外的社会里,竭力想要紧握住那种纯粹的相思最后的幻影,可惜却之觉得满眼灯红酒绿,内心却茫然若失。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曾经修订过诗经的孔老夫子如是说。那是一种如玉一般的美,色若羊脂,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我想我已经找到梦境中声声鸠鸣的源头了。

生死契阔

西周后期,自王室东迁以来,周朝天子便失去了对诸侯的感召力与控制力。本来就不十分稳固的和平局面一下子便土崩瓦解。各地群雄逐鹿,争相割据称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存在的只是狼与狼之间的关系,各国之间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战争,使千千万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而那些幕后的操纵者们,则正用无数年轻战士们的鲜血作祭品,供奉着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击鼓》正是一位远征将士悲怆的天问。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仲。”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征战南北,一个鲜活的生命,成了统治者手中的一枚小小棋子。在这场无休无止的战争之中,战士凝望着天空向着他的故土飞去的一行大雁,瞪圆了怒目。

“爰居其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余林之下。”眼见得征战太久的将士们个个苦苦思归,军心涣散,一路上疲于奔命,连战马也丢了,军纪松散,直如逃命。但战火还在蔓延,军队还在征尘中前行,统治者丝毫就没有考虑过士兵们的心情——毕竟,棋子是不应该有太多情感的。

战士在漫漫征途上,无力地前行着,他的心却痛苦地皱成一团。还记得,在他出发之前,他的妻子为他送行的场景——故乡的土壤泛着一种芳香的青草味,于风中梳理着长发的杨柳还刚刚展开嫩绿的新叶。二人心知这次出征吉凶难卜,但他却以战事将会很快结束为由,故做轻松,宽慰已经心如乱麻的妻子。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远方,集合的号角似乎已经吹响。

他牵过妻子的手,一双还未起老茧的白皙的手,“与子成说”,郑重地立下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答应就这么牵着她的手,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

一阵风沙吹来,敲打着战士铮铮的铁甲。他骤然从回忆堕入现实,心中不由得无明火起:“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唉,那柳阴下的誓言里说的是自己很快就可以和心爱的人聚首。那知,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是不会让我活着回去的,统治者让我长期服役,一点信用也不讲!

——我们这些后人往往觉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句多么美好的誓言。可惜,不知又有几个人知晓这句浪漫的誓言之后,有着一颗怎样归思如焚,怎样悲怆苦痛的心。

见鸳鸯独活于世

当诸侯们为了权利而打得昏天黑地、尸横遍野的时候,神州大地却浸泡在了血与泪之中。《葛生》一诗就是描写的一位战死者的妻子凄婉地悲歌。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青青的葛藤啊!从这大地的怀抱之中生出,覆盖在荆条之上;蔓生的蔹啊!生长在这荒野上,覆盖在这一片空旷的土地上。他们互相缠绕,互相搀扶,多像夫妇之间的相依相伴。而现在,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人世。“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你在那个冰冷的坟墓之中孤单地躺着,难道不觉得孤单吗?语气柔软处,仿佛在深夜之中,于丈夫亡魂之侧耳语。这种口吻,若是对生人诉说,或许应该归为一种惦记;而在百年前那个凄迷的夜里回荡,却又是那样一份痴情,是那么的凄美,又是那么的悲凉。

“夏之日,东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既然人鬼殊途,鸳鸯独存,她也便不对生活抱有什么希望了。她活在这个世上唯一的希望,就是百年之后,能与自己的丈夫同居一穴,就这么终了一生。 可惜,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知道今后还要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呢。 忽然之间,一句苏轼悼亡妻的词涌上了我的心头:“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篇三:《诗经》读书笔记

自由的“风”

——读《诗经》有感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它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而我却独爱《风》。《风》即民风,记述的都是基层人民最真实的想法和朴实的追求,或是对爱情和生活的向往,或是对身边一件小事的记录,有祝贺新婚的,有庆祝生子的,叙说着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诗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所表达的思想也大胆直白。

小学时,学校举办过“经典诵读活动”,从此我便与《诗经》结下不解之缘。那个时候的我对《诗经》并不了解,只是觉得它读起来很通俗,不饶口。有时寥寥数字,却又是那么地读不胜读,美不胜收!依稀记得当时背诵的第一首是《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是说出嫁的女子样貌很好看,就像盛开的桃花一样,很开心嫁做人妇,其后也会像桃花一样为夫家开枝散叶。读着诗句就仿佛看见那位明眸皓齿的姑娘,披着嫁衣,含羞带笑的等着出嫁,并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

仔细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美好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这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这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并且诗的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又以花、果、叶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爱情和婚姻作为人类文学的永恒主题和内容,《诗经》中表现这类主题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谓无人不知,我个人也是非常喜欢这首诗。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在我看来,《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诗中娓娓细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他的倾慕、爱恋与渴望,而这正是亘古以来每一个人心中对爱情最深的企盼。

全诗分三节,首章四句统领全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兴,诗人看见成双成对的雎鸠(水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听着它们悦耳的欢叫声,不禁引发了他的联想,拨动了心中那根敏感的爱情之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确,在人世间要找到一个美丽而又贤淑的女子,是多么的难啊!诗人情不自禁地道出自己的切身感受。

第二节,诗人细腻而深人地抒写了自己追求和思念“淑女”的情状。“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人巧妙地用在水中摇摆不定的“荇菜”,来暗喻“淑女”那颗捉摸不透的心。接着,作者又倾诉了自己为了捕捉这颗心,是醒时在追,梦中也在求,只追得“辗转反侧”睡不宁,只求得“悠哉悠哉”叹夜长。

最后一节,表现了作者思念之切,仿佛自己正弹起琴瑟,敲钟打鼓,欢天喜地把姑娘娶回家中??全诗就在这欢乐幸福的幻境中结束了。

这首诗写得十分巧妙动人,它成功地运用了兴、比的表现手法,以成双成对的水鸟自由自在的幸福,与诗人求爱的艰难形成反差,使人触景生情。接着以“荇菜”的“左右”漂流和难于“采”、“芼”来象征姑娘难子捉摸的心,更是维妙维肖。最后又通过幻境的描写将青年人纯朴的爱情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孔子在《论语·八佾》有过中肯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综观全诗充满着男子的浪漫情怀,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深刻细微而不失理性平和,感情热烈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痛苦呻吟。

《诗经》不仅歌颂爱情,而且《诗经》也属于社会下层人民的,它不会像有些诗句那样 1

一味的为当朝执政者歌功颂德,而是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呐喊,对于真正贤明的君主同样不吝于称赞,对于奢侈浪费的贵族勇于批判。例如《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是一首农民反抗统治者残酷剥削的诗。农民负担重,无法忍受,因而发出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愤怒和控拆,并以人人所憎恶的“大老鼠”比喻他们,十分形象而贴切地揭露了他们贪得无厌的丑恶本质。其中重章叠句式的表达,正是一主题的反复申诉,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末尾一句“谁之永号”的反问,更是把农民想脱离剥削者的向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发誓要离开这些剥削成性的寄生虫,去寻找没有剥削的理想“乐土”。

读过《诗经》的《风》,《雅》和《颂》当然也不可错过。小雅中的《采薇》虽初中时有学习过,但我还是想再读一遍,感悟其中的深意。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读后不难发现,此诗是写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全诗共六章,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并且前三章都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事物,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四、五两章笔锋陡转,描写边防将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先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流露出出征将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自豪感。接下来对战车以及弓箭的描写,显示出将士们装备的精良和高度警惕的精神状态,使主人公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忆昔伤今。“昔我”两句以乐景写哀,“今我”两句以哀景写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

这位戍边战士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军旅生活是那么艰苦,驻守地转移不定,王室公事无休无止,战士们无暇休息,有时还得采薇充饥。对此难免怨嗟,产生渴望返回故乡之情,但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为了实现边境早日安定,战士们坚持下来,恰当地处理了个人忧伤痛苦与保卫疆土的矛盾。

2

其实《诗经》中《颂》的名篇并不多,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诗句。我选读了《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看出此诗写的是遇上好年成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诗的开头很有特色。它描写丰收,纯以静态:许许多多的粮食谷物(黍、稌),贮藏粮食的高大仓廪,再加上抽象的难以计算的数字(万、亿、秭)。这些静态汇成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自然是为显示西周王朝国势的强盛。而透过静态,不难想像静观后面亿万农夫长年辛劳的动态。不过,在周王室看来,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事,更是天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丰收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所以诗的后半部分就是感谢上天。

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故所以诗中写道:“为酒为醴(用丰收的粮食制成),烝畀祖妣。”祭享“祖妣”,是通过先祖之灵实现天人的沟通。也由于丰收,祭品丰盛,能够“以洽百礼”,面面俱到。“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身处难以驾驭大自然、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尤其强烈,《丰年》既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与其说是周人善于深谋远虑,不如说是他们深感缺乏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无奈。

《诗经》,她是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良书,这本书里记录着许多寂寞和不舍之情,人世间的背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们懂得了真谛,学会了怎样去面对。《诗经》像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当你彷徨的时候,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助的时候,也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法找到自己人生坐标的时候,《诗经》可以让你安静下来,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围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诗经》她能让人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读诗经、传颂诗经,学习诗经这本代表了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充实我们的内心。

3

标签:诗经 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记3000字 诗经氓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