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读书笔记蒋梦麟西潮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西潮_读书报告

西潮

蒋梦麟

1

目录

序言------------------------------------------------------------------------------ 3 作者简介------------------------------------------------------------------------ 4 内容梗概

第一部 满清末年 ---------------------------------------------------------- 5 第二部 留美时期 ---------------------------------------------------------- 6 第三部 民国初年 ---------------------------------------------------------- 7 第四部 国家统一 ---------------------------------------------------------- 8 第五部 中国生活面面观 ------------------------------------------------- 9 第六部 抗战时期 ---------------------------------------------------------- 10 第七部 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 11

读后感 --------------------------------------------------------------------------------- 12 专题探究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 13 选择此题目探究的原因 -------------------------------------------------------- 13 什麽是科举制度 ------------------------------------------------------------------ 13 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 14 科举制度的消极响 --------------------------------------------------------------- 14 科举制度的弊端 --------------------------------------------------------------- 15 参考资料 -------------------------------------------------------------------------------- 16

2

序 言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如滚滚不休的长江,记载着无数人类发展的历程与先贤创造的智慧文化,我怀着尚热的心跑到图书馆,想要探讨中国文化与历史,但却被沉闷的史书吓跑了。奈何,我必须如期完成《西潮》的阅读报告,惟有硬着头皮开始吧。

不知怎的,复读了两遍《西潮》以后,感觉慢慢由厌恶转变为喜爱,心情却由沉闷转变为沉重。思绪仿佛随着作者的步履回到百多年前的中国,我彷彿看到了一直被我忽略的历史在我眼前一幕幕闪过。我好像看到了默默耕耘的中国农民,听到了从私塾传来的朗朗读书声。辛亥革命以后,满以为可以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走出困境,国家可以图强,但袁世凯称帝,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内战与日本侵略……中华民族,为何总是多灾多难?前路茫茫,中国像大海中的孤船,何去何从?

《西潮》分七个部分,一是满清末年,叙述作者的家世及求学经过,兼叙清末中国社会的形态;二是留美时期,叙述作者的留学生涯;三是民国初年,叙述民政局及北京大学的情形;四是国家统一,叙述北伐成功及国民党的政绩;五是中国生活面面观,叙述中国当时几个大城市,如北京、杭州、南京、上海等地情形;六是抗战时期,叙述日本如何处心积虑侵略中国,及战时的大后方军民艰苦抗战情形;七是现代世界的中国,叙述中日文化及中西文化的问题,及作者自己的看法。

蒋梦麟先生的人生历程(童年私塾、新式教育、留学美国、报效祖国)与激荡的百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建立在作者深厚学养上的精辟反思熔于一炉,历历如在眼前。用作者的话说,这本书「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

这样的「近代史」比教科书上的近代史要丰富得多,有趣得多,深入人心得多。

3

作者简介

蒋梦麟(1886~1964)

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

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

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

年中秀才。 1909年2月,赴美进加州大学农学院

学习,后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1917年6月

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新教育》月刊。 1923

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1927年8月至1930年

7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

大学)校长。还先后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北京

大学校长、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蒋氏一生对国家贡献良多,尤是教育方面。20世纪中国一位勤于思考与探索的教育家。既主张向西方学习,又注意保存弘扬中华文化,是北大最著名的校长之一,也可说是中华民国史上仅次于蔡元培的的伟大教育家。--评价.蒋梦麟 梦麟先生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傅斯年 在历史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压抑了其他同样功不可没的校长。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蔡元培早年的学生蒋梦麟。--北大教授陈平原

4

第一部 满清末年

满清末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西方商人更把各种洋货流入中国,然而这只东亚睡狮仍然未有半点醒觉。半世纪后这条睡龙被日本出其不意地咬了一大口,她才揉着惺忪的睡眼醒来,但是此时中国已继香港之后又丢了台湾。

作者生长在一条小村庄,乡村的人与外界隔绝,生活仍十分保守、原始。作者是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环境渡过他的童年生活。虽然处于大动乱时代,但中国乡村里的道德,信仰和风俗习惯却始终不及。

作者在童年时代所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使他对中国文化颇有认识。然而,传统教育方式却打压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当时西化潮流的冲击下无法适应而落伍了。

家庭对作者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父亲。作者的父亲是位小地主,为人忠厚而慷慨,很受人敬重。他的道德人品影响著作者成为有涵养和气度的人。同时,作者的父亲思想比较开明,乐于接受西方文明,他的创意及勇于尝试也影响著作者对大自然的好奇和观察。

清末外国商人为中国带来大量洋货,出现买办阶级,但有些没有发大财的人却因为旧行业在外国竞争下一落千丈而失去了糊口机会,于是铤而走险当上强盗,抢劫的风潮迅速蔓延到各村庄。由于乡村的安宁也和平不再,作者一家人搬到上海,同时作者也决定选择进入仕途而放弃从商,其中多少还是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心态所影响。

因为怕义和团之乱会蔓延到上海,作者在十五岁时随父亲回到故乡。一年之后他又回到杭州继续学业,当时年轻一代的思想正在转变,各地闹起了学潮,全国普遍显现扰攘不安,等待新的制度建立。在政治上,孙中山,梁启超等革命党人认为共和政体胜于君主政体,同时,千千万万中国学生从梁启超获得精神食粮,孙中山先生以及其他革命志士则使学生的革命情绪不断增涨。

作者从杭州动身往肇兴参加郡试,并且考取了秀才的功名。作者的亲戚朋友无不欣喜万分,希望作者将来做大官,光大门楣。但是作者心里面清楚知道,要救中国,就只有革命运动,支持孙中山先生的理念,西化潮流已?无法抗拒,惟有找寻新的制度去适应。

既然中国已踏上西化之路,向西方学习是必不可免的。然而当时很多人认为我们可以透过日本接受西洋文明,但是作者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主张直接向西方文明学习。后来作者进入了南洋公学并曾到日本一趟,他对日本的印像很好,城市整洁,人民的礼貌和教育水平也较中国为高。日本的成功使作者知道,中国除了改革,提升教育质素也同样重要。

5

篇二:蒋梦麟自传之《西潮与新潮》名言警句摘抄

蒋梦麟之《西潮与新潮》名言警句摘录

1.物价一日三跳,如脱缰的野马。

2.有人掌掴你的右颊时,你就把左颊也凑过来。

3.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保全性命毕竟比拯救灵魂来得重要。

4.西方列强的兵舰政策不但带来了货品和鸦片,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科学文化的种子。这在当时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后来这些种子终于发芽滋长,是中国厚蒙其利——这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讽刺。就像一个富翁强奸了民女,后来民女生了儿子,富翁把儿子养大,民女也得生活也为之改善。

5.在急遽递嬗得历史中,我自觉只是时代巨轮上一颗小齿轮而已。

6.我出在一个小村庄得小康之家。——很多农村出来的学者、大师都有这样的背景。试想,如果家境不是很好的话,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农家孩子能有钱读书呢。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可谓大矣。

7.这情形很想一只桔子,桔皮被剥去之后,微生物就开始往桔子内部侵蚀了。

8.几百年来,不论朝代如何更换,不论是太平盛世或战祸频仍,中国乡村里的道德、信仰和风俗习惯始终不变。

9.从童年时代起我就吃软不吃硬。好好劝我,要我干什么都行,高压手段可没有用。

10.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11.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12.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13.我怕许多有前途的孩子,在未发现学问的重要以前就给吓跑了。

14.英文是一位中国老师教的,他的英语发音错的一沓糊涂,后来我千辛万苦才算改正过来。

15.绍兴:这里有迂回曲折的小溪,桥梁密布的小河,奔腾湍急的大江,平滑如镜的湖泊,以及蜿蜒起伏的丘陵,上光水色使学人哲士流连忘返。

16.外国人是半神半鬼的怪物,很想三头六臂的千手观音,三只手分别拿着电灯、轮船、洋娃娃,另外三只手分别拿着巡棍、手枪、鸦片。从某一边看,他是天使;从另一边看,他却是魔鬼。

17.我认为这位伟大的学者,在介绍现代知识给青年一代的工作上,其贡献较同时代的任何人为大。他的“新民丛报”是当时每一位渴求新知识的青年的智慧源泉。

18.日本政府同情中国留学生的革命运动,因此这些被禁的杂志仍旧不断从日本流入上海租界。

19.我常常适可而止,为求万全,我仍旧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我一生中翻过许多错误,但没有犯不可挽回的错误。所以没有让时代潮流把我卷走。

20.我生来体弱,进了南洋公学以后,开始体会到要有高深的学问,必须先有强健的体魄。……继续不断的练了三年。此后身体一直很好,而且心情也总是很愉快。

21.儒家说,正心诚意是修身的出发点,修身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基。因此,我想,救国必先救己。于是决心努力读书、思考,努力锻炼身体,努力敦品厉行。

22.(当年修苏杭甬铁路,)以上海代替苏州的理由很奇怪,说苏州是个内陆城市,铁路不经过苏州,可以使苏州免受外国的影响。

23.强迫教育使国民的一般水准远教中国为高,这或许就是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秘密所在

24.(英语口语)我在中国时一开始就走错了路。错误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必须花很长时间才能矫正过来。

25.健全的心寓于健全的身。

26.让女学生们多看些男人的裸体像,可以纠正她们忸怩作态的习惯。在希腊人看来,美丽、健康和智慧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27.这些来自“天朝”的子孙,节衣缩食省下有限的一点钱,把省下的钱装在袋里藏在床下。但是他们却慷慨地捐钱给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运动,或者钱寄回广东,抚养他们的家人或亲戚,同时使他们的故乡富足。

28.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为不切实用。

29.外国人到中国,常常迷恋于悠闲的中国生活和它的湖光山色;而中国人到了异国时却又常常留恋外国的都市生活。因此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欧美人士对中国的东西比中国人自己更喜爱。在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中国人对欧美的东西比西洋人自己更喜爱。这就是环境改换和先后对照的关系,改换和对照可以破除单调而使心神清新。

30.如果日本具有远大的眼光,能在中国的苦难时期协助中国,那末中日两国也许一直和睦相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形也就完全不同了。

31.我们的东邻质问我们:“你们为什么不像我们爱你们一样地爱我们?”我们回答说:“你们正在用刺刀谈恋爱,我们又怎么能爱你们。”

32.在美国时,我喜欢用中国的尺度来衡量美国的东西。现在回国以后,我把办法刚刚颠倒过来,喜欢用美国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的东西。

33.我站在窗前眺望五年来朝夕相伴的景物,不禁热泪盈眶。难道我就这样丢下我的朋友,永远离开这智慧的源泉吗?

34.有时我碰到一些野兽似的外国人简直拿黄包车夫当狗一样踢骂——其实我说“当狗一样踢骂”使不对的,我在美国就从来没有看见一个人踢过狗。

35.任何改革正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之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

36.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

37.母亲去世时我才七岁,因此我对母爱的经验并不多,也许想想中的母亲比真实的母亲更温柔、更亲密。——我的父亲子我四岁时就外出打工,因此我对父爱的经验并不多,也许想象中的父亲比真实的父亲要温柔、亲密.

38.时代虽然进步了,西湖却妩媚依旧。——社会虽然进步了,可是老家变得衰败起来,人丁显得萧条。

39.在现代教育的影响下,虽然生活方式未曾改变,新生一代的心理却正在转变。播在年轻人心中的新思想的种籽,迟早是会发芽茁长的。

40.武官擅权跋扈,所以特意让文官控制武官。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一旦受军阀控制,必定要形成割据的局面。

41.唐代,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大家是瞧不起军人的。

42.新军将领对满清反目无情,对革命更无所爱。他们已经尝到权势的滋味,绝不肯轻易放弃;而且食髓知味,渴望攫取更大更高的权势,结果你抢我夺,自相残杀起来。

43.北大学潮时期,教育如果考试严格或者赞成严格一点的纪律,学生就会马上罢课反对他们。

44.有人说,新的精神已经诞生,但是我说,旧日安宁的精神倒真是死了。

45.享誉国际愤世嫉俗的学者辜鸿铭告诉我,有一次选举时,曾有一位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陈博士,出八百大洋收买他的选票,他把钱收下了,跑到天津逛了一趟胡同,根本没有去投票。后来在北京饭店的一次国际性聚会上,辜鸿铭碰到这位贿选的人,他指着人堆大家操英语说:“这家伙要拿八百块钱买我,各位先生,你们看我辜鸿铭真的这么贱吗?”

46.愤世嫉俗的辜鸿铭既不起学生,也看不起议员,他有一天对我说“你相信民主,这实在是民狂。”

47.一位是励精图治,在人则等于一意孤行。

48.在我武力革命难,政治革命更难,思想革命尤难,这是我所受的教训。

49.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全国各方纷电西安,劝谏张学良三思而行。

50.军阀蹂躏国家达二十五年之久,人民一直渴望能产生一位全国领袖来扫除这些统一的障碍。 他们发现蒋介石正是这样的一位领袖。他遭遇到双重的困难,他一方面要把那些作势噬人的“虎狼”从各省的巢穴中驱逐出去,一方面必须建立足够的实力抵抗日本的侵略。

51.英国人为中国建立的关税制度,一开始就摆脱了陋规的恶劣影响。海关雇员都经过良好的

训练,薪俸也相当优厚,退休之后还有充裕的养老金。殉情偏私的情形很少发生。中国为了保证偿付外债而把国家重要收入 的控制权交付给外国政府,这原是国家的奇耻大辱,而且严重威胁到主权的完整,但是因此而建立的健全关税制度却是中国的意外收获。——就通租借地一样,这里孕育了新思想,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根据地。

52.孟子: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53.一般人都说中国的四万万人想 像一盘散沙,如果说中国的人口是由许多自治的小单位构成的,倒更是切近事实。

54.好处在于使中国生活民主,虽经百年之战乱以及异族之人入侵而仍能屹立无恙,坏处在于中央政权软弱无能,因而易遭异族侵凌。

55.上海是金融的海洋,但是在知识上却是一片沙漠。

56.实际的情形并不至于如此之糟,但是有一件事情是 无可置疑的:大家都觉得他们的工作成绩不如理想。其实,这就是进步的精神。

57.杭州最大的资产是西湖。西湖不但饶山水之胜,而且使人联想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但是杭州的缺点也就在此。因为杭州把西湖视如拱璧,眼光也就局限于此;他们甚至自欺欺人地以为西湖比太平洋还伟大,并且足以与天堂媲美。他们已经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俗谚所催眠而信以为真。

58.天空万里无云,树影疏疏落落地点缀着绿油油的草地。

59.无湘不成军,湖南是中国的斯巴达。

60.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

61.我国人民知道“不念旧恶”为维持和平的要道。对日合约,我国主张维持日本皇室,放弃赔款要求。停战以后,我视察了好多日本俘虏营;我未曾看见当地民众对日俘有嘲笑或侮辱的举动,是我感觉中国人民度量的宽宏。

62.我们中国人最感兴趣的是使用东西。我在美国时常常发现,如果有人拿东西给美国人看,他们多半会说:“这很有趣啊!” 碰到同样情形时,中国人的反应却多半是:“这有什么用处?”

篇三:《蒋梦麟在北大》阅读附答案

蒋梦麟在北大

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的历任校长中,蔡元培奠基,蒋梦麟造房,胡适封顶,北大的传统绵延不断。蒋梦麟承上启下,掌校时间最长,自然功不可没。他为什么会成为北大功臣呢?这与其在北大的所作所为有关。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悄然离开北大,委托蒋梦麟主持北大校务。蒋梦麟临危受命, “半年的欠款,六百饥饿教职员,三千惹祸的学生,交到我手里,叫我怎么办?”他出言谨慎,亮出低姿态,安戢人心,继续提倡民主和科学,使北大重回宁谧的书香氛围中。他认为“建设新国家于学校之中”,学生自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让学生自治而不是“治自”,学校要依靠感情化导而不是严格的法纪,这就是蒋梦麟的办学理念。

1920年10月,蔡元培出国考察,蒋梦麟再次代理北大校务。1923年,蔡元培因事愤然辞职,蒋梦麟第三次担任代理校长职务,直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蒋梦麟被北洋军阀列入黑名单,他只好离开北大逃到上海,结束了将近七年的北大生涯。

作为蔡元培的继承人,蒋梦麟认为北大精神既是一种公共意志,又是一种学风。他认为:“社会能影响到政治,政治也能影响到社会;社会能影响到学术,学术也能影响到社会。无论哪一方面做起,都是有效的。”

他还指出: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看见实际问题解决的困难,知道唱几句社会和学术的高调,最容易缴卷,就把学术和社会的研究,作为避世的桃源。或者钻进学术和社会的研究里面,忘了应世的目的”。结果,不是“养成万恶的政治”,就是产生“一班不切世务的迂儒”。这对学术和社会,都有害无益。

此外,蒋梦麟提出知识界参与政治不可忘记本职工作,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也不可能改良政治;也不应参与维持现状的政治,不能因为参与政治而妨害学术研究。

蒋梦麟在北大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初期)和抗日战争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恰好七年左右。1930年底,国民政府为了振兴北大,任命蒋梦麟为北京大学校长,他明确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方针,将教政分开。实行教授专任制度,提高专任教授的薪酬待遇。蒋梦麟用人不拘一格。钱穆没有学历,他聘其为北大教授。他有魄力,有担当,勇于承担辞退旧人这一得罪人的事情。这除了职责之外,还与他的人格追求有关。因为他“以儒立身,以道处世,以墨治学,以西办事”。他尊重个人自由:凡个人行为之不涉及公众权益者,他绝不过问或批评;凡他的

同事在分层负责的范围内所决定的事项,他从不挑剔或干预。他信服老庄的道理,对于屑细的是非之争与成亏之辨看得很淡。因此他能够超脱于复杂的人事纠纷之上。

不幸的是,就在蒋梦麟组建的“新北大”刚刚开学之际,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1935年11月,蒋梦麟与北平各大学校长教授联名发表宣言,斥责冀东伪政府,反对华北“自治运动”。为此日本宪兵找上门来,“请”蒋梦麟去位于东交民巷的日本兵营进行解释。蒋梦麟毫无畏惧地深入虎穴之后,一个日军大佐居然想把他挟持到大连。面对危险,蒋梦麟冷静地说:“如果你们要强迫我去,那就请便吧——我已经在你们掌握之中了。不过我劝你们不要强迫我。如果全世界人士,包括东京在内,知道日本军队绑架了北京大学的校长,那你们可就要成为笑柄了。”

在这位大义凛然的北大校长面前,无计可施的敌人只好把他放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与南开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争期间,三所大学合作,为中华民族保存了文化学术的火种,谱写了弦歌不绝的佳话。这一切,如果没有蒋梦麟的努力和坚持,是不可能的。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出任行政院秘书长,从此离开了他服务多年的北大。

(节选自智效民《蒋梦麟对北京大学的贡献》,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北洋政府时期,经常拖欠教育经费。虽然政治上狂风暴雨迭起,北大却引满帆篷,安稳前进。图书馆的藏书大量增加,实验设备也大见改善。国际知名学者如杜威和罗素,相继应邀担任客座教授。(蒋梦麟《西潮?新潮》中对自己服务北大时期的回忆)

②现北大教授陈平原感叹:“偶然得到若干三十年代(蒋梦麟任北大校长期间)老北大的课程表及教学规划,比照一番,令我辈后学汗颜不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蔡元培奠基,蒋梦麟造房,胡适封顶,北大的传统绵延不断”一句中可以知道,蒋梦麟尽管有功于北大,但作用比不上蔡元培和胡适。

B.五四运动之后,蒋梦麟临危受命,临时代理北大校长,让北大走上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发展之路。

C.1930年底,国民政府任命蒋梦麟为北大校长,他的办学理念使北大得以生存和壮大,一些办学规划和制度几十年之后还让后人自叹不如。

D.蒋梦麟在北大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初期)和抗日战争三个时期,共二十一年左右,为北大的发展呕心沥

血,抗战时期尤其居功至伟。

E.蒋梦麟运用儒道思想立身处世,运用墨家思想及西方科学理论治学办事,这是他的人格追求,也是他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一个条件。

(2)蒋梦麟为什么能够从日军的魔掌中脱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6分)

(3)为什么说蒋梦麟先生是“北大的功臣”?请简要回答。(6分)

(4)蒋梦麟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研究学问”与“参与实际事物”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与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8分)

12、(1)C项3分,E项2分,D项1分,A、B不给分。

(2)①蒋梦麟大义凛然,

读书笔记蒋梦麟西潮

毫无畏惧,让日军无计可施;②日军在华北提倡“自治运动”,绑架北大校长担心国际国内影响不好。(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3)①在五四运动之后,他安定人心,继续提倡民主与科学,使北大重回宁谧的书香氛围;②他的“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等办学理念对北大影响深远;③在社会动荡时代,他突出的办事能力,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可行的制度建设,使北大能够生存并发展;④抗日战争时期,参与西南联合大学建设,谱写弦歌不绝的佳话。(每点2分,答够6分为止。)

(4)①社会、政治、学术是相互影响的,无论从哪方面做起都是有效的;(2分)②只钻进研究学术和社会的研究中而不关心实际问题的解决,对学术和社会都有害无益;(1分)知识分子参与现实社会政治不可忘记本职工作。(1分)③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实例,如分析将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有意义和价值等。(4分

标签:读书笔记 蒋梦麟西潮 西潮 蒋梦麟 读书笔记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