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孙中山传读书笔记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孙中山政治思想”专题读书笔记

“孙中山政治思想”专题读书笔记

严开强

孙中山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就其而言,可谓是博大精深。但其思想中主体地位的是政治思想。凭借“巨人”的研究,经分析,可将其政治思想从三民主义思想、“五权宪法”学说、宪政三阶段理论、政党政治思想等四个方面加以介绍和学习。

一、三民主义思想

1、旧三民主义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正式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作为同盟会的纲领。同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他第一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指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美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 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檀场时代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驰张也。”①

在他看来,唯有民族主义才能摆脱“异族残之,外邦逼之”的局面,才有国家的独立自主;唯有民权主义才能“解”“千年专制之毒”,才有社会“百年锐于千载”的迅猛发展;唯有民生主义“去”“欧美所虑积重难返”,才有国家民富的前途。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之后他在广州国立高师所作的题为《三民主义》 的连续讲演,对三民主义的内容作了更加详尽的申述。①民族主义,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在孙中山那里主要有①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75-76页。

两层涵义:一是民族自身的特性,即由民族之间的天然差别而产生出来的对异族的天然排斥性。二是排满,但并不针对整个满族而是针对那些满族当权者。并不是要灭尽整个满族,而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期,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 我们决无寻仇之理”①在这里,他已经宣明民族主义不是民族复仇主义,二者的区别是泾渭分明的。在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宣言,孙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张,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②。②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欲建立民国,必先推翻千年的专制主义政体。在专制政体之下,国民没有平等、没有自由,苦不堪言!推翻专制政体,并不是只推翻满族政府,他指出:“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③。必须彻底地、永远地推翻这种政体,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共和国,并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而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享。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④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主要部分。孙中山强调,“三民主义皆基于民”,目的在于“谋四万万人之福祉”。指出:“我们的革命目的,是为众人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善的国家。”⑤

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感受到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同时也能体会到三民主义政治思想是一种“至善之美”的政治理想。⑥虽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难免带有阶级色彩和时代局限,但仍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并借鉴其“精华”为我大中国政治发展“添砖加瓦”。

2、新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5页。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90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5页。

④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77-78页。

⑤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86页。

⑥ 参见虞崇胜:《孙中山的政治思想论略》,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第67-71页。 ②①

“三民主义”修正为新三民主义。关于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同时主张中华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关于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主张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有,明确反对资产阶级专有。关于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之上,新增了“节制资本”。旗帜鲜明地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主张把民生主义真正和农民土地问题联系起来。

新三民主义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以至于它成为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二、“五权宪法”学说

在西洋求学期间,孙中山就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有过认真研究,并悉心考察各国宪政。但是他认为西方各国的宪政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他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指出不能全部效仿西方政体,而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改进。他指出:“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英是不能学的,美是不必学的。英的宪法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裁判权各不相统,这是从六七百年由渐而生,成了习惯,但界限还没有清楚。后来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氏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在一百年前算是最完美的了。一百二十年以来,虽数次修改,那大体仍然是未变的。但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①

欧美国家主要实行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度。孙中山的创新在于在三权之外,新增了考试和监察二权,即“五权分立”。他认为,欧美国家的考试权由行政机关兼有,在选举和任免制度上容易产生流弊。“考试本来是中国始创的,可惜那制度不好,却被外国学去,改良之后成了美制。英国首先仿行考试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小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信任。自从行了此制,美国政治方有起色,但是他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然在行政部之下,虽少有补救,也是不完全的。所以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②另外,欧美国①

②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87页。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87-88页。

家的监督权隶属于立法权力,不能独立,亦易产生流弊。

孙中山设计“五权宪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民主而分权,为实现真正的民权而分权。”①由此可见,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不仅能“除去”欧美三权分立的“流弊”,而且是以实现“民权”为依归的。

三、宪政三阶段理论

孙中山认为中国实现宪政化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在1905年同盟会的《军政府宣言》中,规定了中国宪政实现的前后递进的三个时期,即“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后来,他又在《中华革命党总章》、《建国方略》、《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一再重申,宪政化建设,必须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依次进行。

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均置于军法制度之下,以武力扫除一切不利于中华民国建立的障碍。同时,应以宣传教育的方式使民心开化。在训政时期,以约法为依据,“授地方自治于人民”。在宪政时期,“国民选举代表,建立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至此,建国大业完成。

“因此,‘三序’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民主建政的大体进程有助于革命党人在民主革命的不同发展阶段中把握中心任务。”②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对于中国政治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四、政治政治思想

“孙中山的政党政治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阶段性特征。同盟会建立前后,孙中山更多的是把政党视为聚集人才的组织;民元时期,孙中山试图效仿欧美,在议会民主框架下推行两党竞争;中华革命党时期,孙中山强调党员必须绝对服从领袖,并提出以党治国理念;中国国民党时期,孙中山先是沿袭旧制,后以俄为师,改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政党政治思想的伟大转变。”③

(1)政党是聚集人才的组织,把政党看作是志同道合者谋求革命大业的手① 虞崇胜:《孙中山的政治思想论略》,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第67-71页。

张树强:《简评孙中山宪政三阶段理论》,载《学理论》2010年第10期,第140-142页。

林怀艺:《孙中山政党政治思想的嬗变论析》,载《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第121-127页。 ③②

段。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章程》指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①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在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认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②。由此可见,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成立,目的都是为了聚集人才以谋求革命大业。尤其是全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活动,更加体现了孙中山的这一政党政治思想。

(2)主张在议会民主下推行两党竞争性政治。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改组的原因就是希望走议会政党道路,组成政党内阁,实行内阁责任制,限制袁世凯独裁,最终实现民主政治。孙中山指出:“要知文明各国不能仅有一政党,若仅有一政党,仍是专制政体??政党之必有两党或数党互相监督,互相扶助,而后政治方有进步。”③其根本目的是想要实行像欧美国家一样的两党轮流执政。“一国政党之兴,只宜二大对峙,不宜小群分立”④,他还强调:“党之用意,彼此助政治之发达,两党互相进退。??凡一党秉政,不能事事皆臻完善,必有在野党从旁观察,以监督举动,可以随时指明。??盖一党之精神才力,必有缺乏之时,而世界状态,变迁无常,不能以一种政策永久不变,必须两党在位,在野互相替代,国家之政治方能日有进步。”⑤认为党争是天下绝好之事。但是,党争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①“宜以谋国家之公见为前提,不可一党之私见相争”⑥。②“党争必有正当之方法,尤必具高尚之理由”,“国家之进步与否,即系于党争之正当与否”⑦③“盖党争为文明之争,能代流血之争也”⑧

(3)强调领袖权威并提出“以党治国”理念。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发起成立中华革命党。在这一时期,他放弃议会政党的主张,政党政治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一是确立领袖的绝对权威。孙中山强调:“此次重组革命党,首以服从命令为惟一之要件。凡入党各员,必自问甘愿服从文一人,毫无疑虑而后可”。①

②⑨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页。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6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8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98页。

⑤ 《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5页。

⑥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85页。

⑦ 《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页。

⑧(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孙中山传读书笔记) 《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5页。

⑨ 《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2页。

篇二:《天下为公·孙中山传》读后感

天下为公

------读《孙中山传》有感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题记

千万年后,那个拄着手杖,在风雨中疾行的医生,该是怎样的形象?有些人看来,他遥远地背着一座山,茕茕而前行,虽不见前方的一点星光、一个人影;另一些人看来,他在众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滚打于乱石的河滩上,血、污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还有一些人看来,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昆仑之山,他右手举起的手杖分明挥向每一个灵魂中的每一根长辫,而他无声的叹息和沉默的热泪,分明在那黄河与怒海之间,惊涛拍岸;或有一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具医生的骸骨。走近一些吧,重新想起这渐行渐远的名字,便会看见那不仅仅是一具屹立的骸骨,更是一个透明的灵魂。即使在漫天的阴霾下,从这个灵魂的一隙之明中,也能看到一排排颠沛流离的妇孺、一列列疲惫孤寂的男子,从黄河两岸矢志不移地走向远方的足迹。在那足迹之上,布满了梧桐枝的灰烬,却从中袅袅升起了火的凤凰——如果说这具屹立的骸骨,承担的是每一个悲剧生命的总和,这具骸骨掩盖不住的明亮的灵魂,就是昆仑顶上留下的、在每一次黑夜之中轮回的初曙。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权民生之骨。这个清澈的灵魂:天下为公之魂。这是一个朴素的名字:孙文,他是一个医生。这具医生的骸骨,这个灵魂的名字,具体又是怎样的形象?

一百多年前,他是少数几个医学博士的一员,这些热门行业走出了一批批青云直上的幸运儿。他可以选择幸运,可他选择的是不幸。他的不幸,并非两袖清风白手起家之艰,亦非九死一生之险、十次惨败之难,而是明明可以用墨写的谎言一时掩盖血写的事实、求得一把手术刀带来的富贵与平安,他却偏偏要折断手术刀,从第一滴沸腾的血开始,抚慰这个民族的伤口,欲图让那些两百多年前已经亡国、两百多年后快要灭种的“国民”——他念念不忘的名字——起死回生,并重新站在昆仑之巅。按过去、现在、将来无论哪一个时代的眼光,这都是疯子般的念头。

可他开始了。“朴学”的故纸堆里追求“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红顶子们,亦不乏水滴石穿的勇气,但只有他拿出了最彻底也最不可思议的勇气——以卵击石的勇气。如果说滴石之水,终究会得到历史天平的容纳,那击石之卵,则可能一瞬间形神俱灭,只余下一捧逐渐风干的黄土,才能埋葬那些威名赫赫者的轻蔑。即便在那个过程中,他也有后悔的余地,尚能在异国他乡购置一片养牛场,或者再不济,好歹在那昏浊的尘世中,学那孤芳自赏的天涯客,归隐红尘,终老于东篱渔波。但是,就如同十个、一百个、一千个鸡蛋不停击向那块奴役的顽石,如同百片、千片、万片飘散风中的绿叶不断敲向那口自由的古钟,他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广州起义、惠州起义、潮州起义、钦州起义、南宁起义、河口起义……黄花岗起义,他也失去了:陆皓东烈士、邹容烈士、陈天华烈士、吴樾烈士、史坚

如烈士、秋瑾烈士、林觉民烈士、徐锡麟烈士……甚至宋教仁、黄兴在枪声和汽笛声中永远离他而去。

不知他的勇气从何而来,他的力量——灵魂的力量——又如何而来。他的陵墓上镌刻着“天下为公”,意味着他立志做黄帝魂的拯救者——这也许能解释:重扬黄帝旗的同盟会在武昌的一声枪响,十六年的鸡蛋终于一朝撞碎了石头,这个医生却没有摇身变作历史上成百上千画地为隅的枭雄,而是将自己作为最后一片蛋壳,向摇摇欲坠的巨石发出了最后一击——他竟以唾手可得的龙椅,换取鞑虏内部的最后一逼。那一刻,模糊不清的尧舜禅让,被永远定格的现实一刹,赋予了一个医生对一个民族毫无保留的付与。他又怎知,被后世戴上“国父”“革命先行者”两顶桂冠的自己,却面临着更多的暴风冷雨?他成了被袁氏清廷余孽四处驱赶的国父,成了被东西两洋栽赃构陷的国父,亦成了被后世肆意涂抹的先行者。而这,究竟是竟辛亥之功的挫折过程,还是用全部的挫折和无止境的奋起,写就的一个民族走向彻底胜利的开始?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来:恢复中华,他胜利了;创建共和,他胜利了;重焕黄帝文化,他胜利了;揭开现代建设,他胜利了;黄埔肇基两岸国防,他胜利了;他的继承者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赢来了港澳回归,他胜利了……这位医生在天上会怎样俯瞰着这个苦难的民族呢?是依旧忧郁地凝望着她的病痛?是仍然抚摸着被虚骄的讪笑所掩盖的病灶与伤痕?还是悲悯地注视着她膝盖之下被风化已久的盐碱地,恨不能再生人间、再尝一遍俗尘的辛酸,以将她脊梁里潜伏的“强掩弱、众暴寡”的辫子连根拔起,重生那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华夏原型,再现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华夏姣颜?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发出了召唤,泪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灵魂的信笺——我们的灵魂,就是黄帝的灵魂,就是中山的灵魂;我们每一个灵魂,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呐喊的、彷徨的、遥远的,都早已在黄帝和中山为我们注入的血脉里,回荡着黄河的号角。在这号角中,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再属于自己,同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从此属于我们自己。革命远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每一个炎黄子孙,正在那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医生的骸骨下瞻仰着凡十三亿、历八千年的灵光,他告诉我们:从这里开始吧,迈开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难与耻辱挺进,为了我们所爱的华夏。

篇三:孙中山选集读书笔记

孙中山选集读书笔记

2011年1月22日星期六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 今使人于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长,则虽智者无以称其职,而巧者易以饰其非。如此用人,必致野有遗贤,朝多倖进。

其用人也,务取所长而久其职。故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学院,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学堂,若其他,文学渊博者为士师,农学熟悉者为农长,工程达练者为监工,商情谙习者为商董,皆就少年所学而任其职。总之,凡学堂课此一业,则国家有此一官,幼而学者即壮之所行,其学而优者则能仕。且恒守一途,有升迁而无更调。夫久任则阅历深,习惯则智巧出,加之厚其养廉,永其俸禄,则无瞻顾之心,而能专一其志。此泰西之官无苟且,吏尽勤劳者,有此任使之法也。

故教养有道,则天无枉生之才;鼓励以方,则野无郁抑之士;任使得法,则朝无倖进之徒。斯三者不失其序,则人能尽其才矣;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秉国钧者,盍于此留意哉!

所谓地能尽其利者,在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也。

农民只知恒守古法,不思变通,垦荒不力,水利不修,遂致劳多而获少,民食日艰。水道河渠,昔之所以利农田者,今转而为农田之害矣。

故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此三者,我国所当仿行以收其地利者也。

所谓物能尽其用者,在穷理日精,机器日巧,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也。

物理讲矣,机器精矣,若不节惜物力,亦无以固国本而裕民生也。 所谓货能畅其流者,在关卡之无阻难,保商之有善法,多轮船铁道之载运也。

故泰西各国体恤商情,只抽海口之税,只设入国之关,货之为民生日用所不急者重其税,货之为民生日用所必需者轻其敛。

中国则不然。过省有关,越境有卡,海口完纳,又有补抽,处处敛征,节节阻滞。是奚异遍地风波,满天荆棘。商贾为之裹足,负贩从而怨嗟。如此而欲百货畅流也,岂不难乎?夫贩运者亦百姓生财之一大道也,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以今日关卡之滥征,吏胥之多弊,商贾之怨毒,诚不能以此终古也。徒削平民之脂膏,于国计民生初无所裨。谋富强者,宜急为留意于斯,则天下幸甚!

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

欧洲其能匹哉!

夫天下之事,不患不能行,而患无行之之人。方今中国之不振,固患于能行之人少,而尤患于不知之人多。夫能行之人少,尚可借材异国以代为之行;不知之人多,则虽有人能代行,而不知之辈必竭力以阻挠。此昔日国家每举一事,非格于成例,辄阻于群议者。此中国之极大病源也。

何以欧洲人民听到自由便那样欢迎呢?现在中国人民何以听到自由便不理会,听到发财便很欢迎呢?其中有许多道理,要详细去研究才可以明白。中国人听到说发财就很欢迎的缘故,因为中国现在到了民穷财尽的时代,人民所受的痛苦是贫穷;因为发财是救穷独一无二的方法,所以大家听到了这个名词便很欢迎。发财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发财便可救穷,救了穷便不受苦,所谓救苦救难。人民正是受贫穷的痛苦时候,忽有人对他们说发财把他们的痛苦可以解除,他们自然要跟从,自然拼命去奋斗。欧洲一二百年前为自由战争,当时人民听到自由便象现在中国人听到发财一样。

最大的是思想不自由、言论不自由、行动不自由

因为提出一个目标,要大家去奋斗,一定要和人民有切肤之痛,人民才热心来附和。

中国人因为自由过于充分,便不去理会,好比房中的空气太多,我们便不觉得空气有什么重要;到了关闭门户,没有空气进来,我们才觉得空气是个很重要的。

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

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当学生的能够牺牲自由,就可以天天用功,在学问上做工夫,学问成了,知识发达,能力丰富,便可以替国家做事。当军人能够牺牲自由,就能够服从命令,忠心报国,使国家有自由。如果学生、军人要讲自由,便象中国自由的对待名词,成为放任、放荡,在学校内便没有校规,在军队内便没有军纪。在学校内不讲校规,在军队内不讲军纪,那还能够成为学校、号称军队吗?

说到社会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各人根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造就,因为各人的聪明才力有天赋的不同,所以造就的结果当然不同。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象这样讲来,才是真正平等的道理。如果不管各人天赋的聪明才力,就是以后有造就高的地位,也要把他们压下去。一律要平等,世界便没有进步,人类便要退化。所以我们讲民权平等,又要世界有进步,是要人民在政治上的地位平等。因为平等是人为的,不是天生的;人造的平等,只有做到政治上的地位平等。

欧美现在实行民权,人民所持的态度总是反抗政府,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权和能没有分开。中国要不蹈欧美的覆辙,便应该要照我所发明的学理,要把权和能划分清楚。人民分开了权与能,才不致反对政府,政府才可以望发展。中国要分开权与能是很容易的事,因为中国有阿斗和诸葛亮的先例可援。如果政府是好的,我们四万万人便把他当作诸葛亮,把国家的全权都交到他们;如果政府是不好的,我们四万万人可以实行皇帝的职权,罢免他们,收回国家的大权。

国民是主人,就是有权的人,政府是专门家,就是有能的人。由于这个理由,所以民国的政府官吏,不管他们是大总统是内阁总理、是各部总长,我们都可以把他们当作汽车夫。只要他们是有本领,忠心为国家做事,我们就应该把国家的大权付托于他们,不限制他们的行动,事事由他们自由去做,然后国家才可以进步,进步才是很快。如果不然,事事都是要自己去做,或者是请了专门家,一举一动都要牵制他们,不许他们自由行动,国家还是难望进步,进步还是很慢。

57页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

国民!国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

有难予者曰:“先生之志高矣、远矣,先生之策闳矣、深矣,其奈‘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何?” 知中国事向来之不振者,非坐于不能行也,实坐于不能知也;及其既知之而又不行者,则误于以知为易、以行为难也。倘能证明知非易而行非难也,使中国人无所畏而乐于行,则中国之事大有可为矣。

标签:读书笔记 孙中山 水浒传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