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幼稚病【散文的幼稚病】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国散文的历史从远处看,已经三千多年了;即使从现代白话散文开始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算起,也已经近百年了;但散文仍因患有先天的幼稚病而不能自立。作为文学家族中拥有较多作者和读者的一种书写体式,散文却不能像诗歌、小说、戏剧一样,拥有自己无庸置疑的独立身份。时至今日,从事散文写作和研究的人,仍在变换着不同的语气追问:“散文是什么?”“什么是散文?”就像小孩问父母自己的名字是什么意思。而一个成年人是不会再向父母提出同样问题的。我们也没有再见到,从事小说写作和研究的人还在为“什么是小说?”而费尽心思,也没见诗歌、戏剧写作者和研究者还在为“什么是诗歌?”“什么是戏剧”而浪费精力。这是因为这些文学门类已经完全成型、成熟,而确定无误的成树、成林了。散文却象一条前途不明朗的路,随时有被流沙和荒草掩埋的危险。如果还有人会问“诗歌是什么?”“小说是什么?”“戏剧是什么?”我们一定会理直气壮地回答:“诗歌――就是诗歌”;“小说――就是小说”;“戏剧――就是戏剧”。该轮到散文说话时,我们就不敢那么肯定了,因为散文同时可能是――杂文、小品文、报告文学、特写、随笔、书评、文论、时事评论、回忆录、演讲辞、日记、游记、随感式文学评论等(现代概念);在古代,还可能是――诸子、史传、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序、书牍、提跋、杂记、游记、碑铭、小品、笔记等等。只要散文还在为缺乏自己的本质特性而迷茫,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书写身份已经得到完全的确认。人们将散文视为“诗歌败笔的词语铺叙”或“小说剪裁剩余的边角料”,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许有人会说,你指的是“广义散文”,还有“狭义散文”呢?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狭义散文”指散文,“广义散文”指包括“狭义散文”在内的除诗歌以外的所有书写体式。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处。我们仍未摆脱定义的困绕。散文的身份更显得摇摆不定。散文的“广义”和“狭义”划分,是中国文人干出的最荒唐的一件事。如果按照这种“广义”和“狭义”的划分逻辑,是不是人也可以分为“广义的人”和“狭义的人”呢?照此类推,动物、植物也应该“广义”、“狭义”了! 这“狭义的人”当然指我们人类,那“广义的人”是否应该包括类人猿、黑猩猩、金丝猴、弥猴这些人类的近亲以及所有的动物呢?你觉得可笑吗?我这是比照“广义散文”的宽泛性提出的问题。正如“广义的人”模糊了人与动物的界限,“广义散文”同样模糊了散文与其他文学门类的界限,使散文的身份确认变得更加困难。这是散文幼稚病的又一种表征。接下来是身世的暖昧。散文是从哪里来的?它的源头在何处?周作人一开始把散文的根寻向外国,⑴后来又说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小品文)中国古已有之,“现代散文”的出现,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⑵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毫不犹豫地表示:散文从文体到概念都是从外国来的⑶。现在又有学者考证出散文从书写体式到名称都是中国本土的产物⑷。所有这些看法也都只是个人观点,至今尚未形成学术界一致认可的定论。既使是认同“散文出自本土”者,在确认中国散文的源头时,或六经,或诸子论说,或《史记》、《汉书》,或韩、柳、欧、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系的无依与悬荡,是妨碍中国散文这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又一种负面因素。由于前面几种负性力量作用的结果,使中国散文至今无法建立起自己谱系清淅、血统纯正的文脉系统――即散文文统。
  确认和建立自己的文统,是任何一个成熟、完备、独立自足的文学或艺术门类自身谱系建设的需要。如韩愈为自己的古文主张建立的自《尚书》、《周易》起,一直到司马相如、扬雄的古文文统;外国文学自卡夫卡起到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现代主义小说文统;自波特来尔《恶之花》起一直到艾略特《荒原》的现代主义诗歌文统。中国散文至今无法建立起自己的文统,是因为出身不明,源头混乱,再加之“广义散文”概念的无序扩版。人们钩沉散文历史,要么因要面对除诗歌之外的所有文体门类而束手无策;要么将韩愈、欧阳修、一直到方苞历代古文家所建立的古文文统当作散文文统。结果读到的只有儒家的道统史和思想史,而不是散文史。
  对散文的疑问越多,散文的困惑就越深。
  散文的先天不足还表现在文体的幼稚上。人们一谈起散文写作,首先会想到“记叙文”、“议论文”这些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事情也正是这样,时至今日,我们的散文仍在“记叙文”、“议论文”加一点“抒情”的慢三拍舞步中自我陶醉。现在写散文的人比较多,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散文的门坎比较低,中小学作文课及格不及格的人都可以写散文。也正因为如此,问“什么是散文”的人也就特别多。前几年,我曾读到我四弟的孩子超超写的一篇作文,标题叫《学炒鸡蛋饭》,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大概属“记叙文”吧。超超那年七岁,正上小学一年级。作文写他学炒鸡蛋饭的全过程,波澜起伏,绘声绘色。其叙事、状物的准确生动,远高于现在网络论坛上张贴的许多散文作品。写到这里,我不仅要问:白话散文自五?四新文学运动算起,到现在已经快一百年了,我们的散文在书写方式和文体建设上到底进步了多少?我们还能继续这样不知羞耻地“记叙文”、“议论文”加一点“抒情”地写多久?
  比这更严重的是散文理论的缺失以及批评的失范。由此造成的认知混乱,影响了散文的身份确认和学科水平的提升。
  这是中国学人缺乏思想,缺乏学术建构力的又一明证。
  说起散文理论,我们除了“真情实感”和“形散神不散”,实在拿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也还可以举出五四新文学经典作家涉及散文的片断言论,如:“美文”(周作人),“文学的散文”(刘半农),“文调的美”(梁实秋),“散文的心”(郁达夫),“幽默”、“闲适”(林语堂)等等;也还可以从中国古代诗论中借来“神韵”、“情致”、“格调”、“性灵”、“趣味”、“境界”、“冲淡”这些名词装点门面。但这一切都不是从散文本体中来的、对散文本质所做的系统描述。虽然从创作论的角度看,“真情实感”和“形散神不散”对散文写作有一定意义,但这只是一种提法,或对散文写作的一种要求,还没有上升为理论。一种理论需要有本体论、方法论及其自成一体的话语表述系统。而我们现在所谓的“散文理论”,大多只是只言片语,或一句口号,或一点零星的写作感想,有的甚至是和散文的创作及散文的本质特征毫不相干的,更遑论含有本体论、方法论及其话语表述系统的理论建构了。由于散文的定义混乱,散文所指的宽泛无序,特别是散文理论的根本缺失,致使客观、公正、权威的散文批评尺度无法建立。我们不能正确回答“什么是散文”,什么是“好的散文”和“比较差的散文”。缺乏价值尺度的结果,必然是:赝品泛滥,杰作隐匿。我们只要翻一翻那些大面积占领着各种报刊版面的散文作品,便会相信我对当下散文批评的观感决非杞人忧天。
  我对散文幼稚病的诊断已说到最后一个症状了,这便是“命名的焦虑”导致的命名混乱。这是当前中国散文躁动不安的重要表征之一。文学命名是一群写作者美学主张的接近、集聚与呈现。命名既可以是开端,也可以是总结。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非非主义和第三代诗歌运动,其命名显示的主要是开端的意义;而同时期的“先锋小说”命名则更多的含有总结的意味。那么,当前中国散文的命名焦虑,表现出哪些特征呢?是一个新的开端的启动?还是在要求某种总结?我暂时还不能对此作出判断。但就当代散文已有的形形色色的命名来看,其命名的水准远远低于先锋诗歌和先锋小说。散文的命名,缺乏先锋诗歌命名的那种超迈的想象力和新异感,大多词汇陈旧,想象力低下,有的甚至不知所云。从目前见诸报章的散文命名来看,有按题材划分命名的(如“乡土散文”、“文化散文”),有按作者性别划分命名的(如“女性散文”),有按作者社会身份划分命名的(如“学者散文”、“军旅散文”),有模仿国外加“新”字的(如“新散文”)等等。这些命名,不管是按所写的题材,或写作者的性别,或写作者的社会身份,都与“某种美学主张的接近、集聚与呈现”无关,因而是缺乏学理支持的。
  ――如果按所写题材划分和命名散文可以成立,那写城市的叫城市散文,写农村的叫农村散文,写草原的叫草原散文,写森林的叫森林散文,写旅游的叫旅游散文,写考古的叫考古散文,写下岗工人的叫下岗散文,写上网的叫上网散文,写求职的叫求职散文,写厕所的叫厕所散文……这不成了笑话吗?如果按作者性别划分和命名散文可以成立(如所谓的“女性散文”),那男性写的叫“男性散文”,女性写的叫“女性散文”,双性特征的人写的是不是就该叫“双性散文”呢! 如果按社会身份划分和命名散文可以成立(如所谓的“学者散文”),那领导干部写的就叫“领导散文”,农民工写的就叫“农民工散文”,个体户写的就叫“个体户散文”,地产商写的就叫“地产商散文”,而如果凑巧某篇散文的作者是一位三陪小姐,是不是就应该称其为“三陪散文”呢?
  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妨碍了散文的学科建设和学科水平的提升。白话散文所取得的成就,虽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聊备一格,但在国际学术的眼光里,却无白话散文的位置。椐笔者了解,外国汉学家中,有翻译、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有翻译、研究中国现代诗的,却没有人翻译、研究中国白话散文。我们当然不必把外国汉学家的关注看得太重,但它至少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中国白话散文要提升自己的学科品质,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按照人格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幼稚有两种:一种是人没有长大,还是孩子,这时候的心理幼稚是正常的;还有一种是人已成年了,但人格的成长没有完成,还处于孩童阶段,这种幼稚就是一种人格上的欠缺。当代散文的幼稚病,我看属于第二种情况。汉语白话散文的发展,虽然已经近百年了(可以说成年了),但白话散文的“文格”还没有发育建全,还处于孩童阶段,所以时常有幼稚病的症状表现。只有明确散文的身份,廓清散文的历史,找到并揭示散文的惟一性(散文区别于其它文学门类的本质特性),建构起散文的本体理论,散文的“文格”才能建全发育为成年人;散文这一优美的文体,才能真正独立地面向世界――言说。
  
  
  注释:
  ⑴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见《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第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6月影印本。
  ⑵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见《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第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6月影印本。
  ⑶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见《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第1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5年8月30日初版。
  ⑷ 参见马茂军:《中国古代“散文”概念发生研究》,《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标签:幼稚病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