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感言感想 > 正文

[名校的呼唤] 中国十大名校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大学,作为一片自由读书、思考的天地,诱惑着无数睡眠不足、压力巨大、没空看小说、被考试折磨得焦头烂额的中学生们。那么,那些名校中文系主任们对眼下的中学语文教育有什么看法?希望什么样的学生来到自己的麾下?中文系又将怎样改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呢?且看下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温儒敏
   “中学语文终究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无论喜欢与否,学生都必须学习语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就在纠正现有语文教材的偏颇之处,……应该可以增加中学生的阅读量。”
  问:您觉得现在考入大学的学生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吗?
  准确地说他们更多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突出表现是课外书读得少,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读,许多大一新生连一些很基本的篇目都没有读过。就是有些状元也是如此,有些人只是比较擅长考试。
  其次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他们已经习惯了用应试教育那一套来思考,习惯考虑怎样回答问题,而不是去发现问题,思维不够活跃,还不太会读书。
  所以我们会要求大一的新生读一定量的“原典”,并且为他们开一些讨论课,听听不同的老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让同学参与到这种思想的冲撞中去。
  问: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方面可以做一些改进吗?
  整个教育界一直在努力,新语文课程标准就在纠正现有语文教材的偏颇之处,而且这个纠正的力度比较大,走得也比较远,应该可以增加中学生的阅读量。但中学语文终究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无论喜欢与否,学生都必须学习语文。
  问: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中学语文应该有哪些特点呢?
  主要是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让学生能用、会说,掌握一些基本表达方式。比如语法,不用教太难,能让学生辨别什么是病句,怎样改就可以了。作文,主要掌握基本文体,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人沟通就可以,不必强求学生写小论文什么的,因为中学教育毕竟不是研究性的。基本的语文知识是一定要教给学生的,有人认为让学生慢慢积淀,文学素养提高了,语文能力也会增强,但事实上这个积淀的过程是漫长的,大道理好讲,非常难落实。
  问:您觉得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古诗文呢?
  中学生一定要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现在有人提出在中学教材里取消古诗文,这是不行的。汉语是古今相连的,学古文可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加深对汉语的认识,而且古文是很美的,有音乐性,韵律美,意境美,让学生学古文,就是把握几千年来留下的文学灵性,掌握中文之美。
  问:可以给那些希望进入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说点什么吗?
  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吧,人生是很漫长的,不要因为处在功利的时代而丧失自己的理想,年轻时都没有为理想付出的狂劲,漫长的人生将怎样度过呢?
  (采访并整理:张鲲 张泉)
  
  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陈思和
  “语文教育应该跟人格教育结合在一起。”
  “把学生的心灵搞得不自由,语文教学就是失败了。”
  问:想听听您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看法。
  语文不是功能性的学科,语文应该跟人格教育结合在一起。语言本身就是帮助你思考,帮助你交流、表达的。人之所以为人,如果缺少了交流、表达、思考,那就没有人的特征了。
  文学是跟感情联系的。对美的感觉,对美的训练,文学是第一步,以后还有哲学。不过因为科学技术的模式在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侵犯到语言,结果就是把语言当成一种工具。但实际上人格教育是没有办法通过知识点的传授来实现的。从来就没有脱离思想教育的语文,小学开始就教“我爱北京天安门”、教“锄禾日当午”。我们为什么不教更美的诗呢?问题就是怎么在一个更宽的范围里去培养孩子的人格,更注重对人格、信念的美好教育。
  无奈的是我们暂时无法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全国那么多学生想考大学,只能用硬指标来衡量,统一高考制度不改,语文教育的改革就很难。如果各个大学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设计考试选择学生就好了。
  问:您个人更希望看到怎样的中学生进大学学习?
  从我个人来说,我希望,第一,学生心里束缚越少越好。因为人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首先要百无禁忌,要有非常丰富的想像力。第二,要敢于表达。现在很多学生,心里想的和嘴里讲的都不一样。一定要让孩子说真话。至于阅读,我觉得出版社有责任提供优良读物,但是不应该把这种读物变成必读书。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是是在语文教育的范围内,课外的就不应该去束缚。
  问:中学语文教育和大学语文有怎样的差别?如何衔接?
  中学教育要适应大学教育,反过来大学教育也要衔接中学教育。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由心灵。我见过这样几条关于学生作文的广告语,觉得很有概括力:小学是写“童年童趣”;中学是写“我的世界”;高中是“自由状态的写作”。我觉得这个思路还是很正确的,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发扬童心,因为童心是小孩子的天性。但是我们现在是不断地通过规范教育、纪律教育、知识教育,把小孩童心的东西消灭掉。真正的人文教育就是让童心发扬,让童心成为一个根,这是人文教育的第一步。
  中学应该进入到一个心灵自由自在的状态,现在哪里有自由的状态?今年我们基地班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我们所缺少的”,学生写的都是“我们物质文明上去了,缺少的是精神文明,缺少的是道德教育,缺少的是爱”,全是这种话,用老师教好的一个模式套上去,其实这些跟小孩子的生活离得很远。只有一个同学说:“我缺睡觉,从中学开始就没有好好睡过一个觉。”这个才是他内心想说的。其他同学你也不能说他错,他们的思维方法已经被异化了,所说的都不是从自由的内心出来的。像缺钱这种话小孩就不敢说,一定是缺少文明缺少精神,都是老师给他规范好的。把学生的心灵搞得不自由,语文教学就是失败了。大学跟中学相反,进行的是精英教育,所以在中学中被遮蔽掉的人文教育到了大学就需要发扬。
  问:中学生需要背诵大量的古文吗?
  我是希望他们背诵得多一点,小孩子理解能力不好但记性好,这样最适合背诵。中国古代流传到现在的东西都是很美的,很多东西需要反复体会,所以学生背时不需要完全理解,对美的,对语言的理解是潜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体会到其中的味道。
  (采访并整理:章晓俊 张鲲)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陈大康
  “中学生通常掌握的也就是考试需要考的知识,但是光凭这些知识来学习文学,学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
  “不是许多老师帮着一个学生创造发明就是创新,而是要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问:你觉得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呢?
  我觉得很难说孰优孰劣。以前的学生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但是也不能说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比如现在的学生就懂电脑,还会外语,思想的束缚也比较少,非常解放,也就容易出创造性的东西。当然,他们和我们比起来,在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在对生活的理解、人生观的理解上比较的功利,但是这又是和整个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的大背景有关。总之,不同的时代会出现和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学生。
  问:面对不同的中学生,中文系的课程和以前相比有哪些调整呢?
  主要是注重读原典,因为现在孩子没有时间读书了。同时学生也不要被这些课程设置所束缚,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突破这个模式,获得更多的知识,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体会、掌握、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甚至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问:您觉得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 要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环境,要将它与自己融为一体。因为学生毕竟都是从应试教育的阶段过来的,应试教育再改革,实际上最后还是存在着应试的成分。中学生进入大学,考试压力轻了许多,学校更注重的是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再生能力,到了工作岗位上,在大学里掌握的学习再生能力也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要进行改变。中学生通常掌握的是考试需要考的知识,但是光凭这些知识来学习文学、学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全面掌握人类知识的大背景下进行某一个学科的研究!我举例,美国有个学者,硕士生阶段读的是文学,博士生阶段读的是医学,1989年又获得了诺贝尔奖。中国国内像这样从文科转到理科的例子几乎不可能。
  问:您觉得古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分量如何?
  我觉得分量太轻了,还应该加大。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厚今薄古,结果造成整整一代人在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方面相对薄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古文在台湾的语文教育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而这种教育的效果会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小的方面比如说大陆的校园歌曲在意境和韵味上就不如台湾校园歌曲,再广而言之,在通俗歌曲创作和作家写作方面两地的风格也大有不同,同时,在整个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学方面等也时时体现出这种差异,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多读点古文还是大有益处的!
  (采访并整理:李天珏)
  (感谢《中文自修》提供资料稿件)

标签:名校 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