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二周记 > 正文

湖南卷佳作选评(5篇):高中生精选佳作精评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谈意气
  
  “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一个义项: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
  这一义项曾被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用过,原句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正是这“书生意气”让他成就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他成为了永垂史册、青史留名的伟大领袖。这足见这“意气”二字如太极,生四象生万物。
  在棋盘拼杀,楚河汉界分明,我会一如既往想起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意气相承,在他后继的辉煌里,张骞扶着驼铃走向了大漠,卫青挥动旌旗舞向大漠的飞沙。
  他们都是英雄,皆有意气,只是意气二字的义项不同――楚王意气用事,汉王意气风发。
  在汉朝的庙堂之上,说过汉王刘邦,我们便不能不谈谈韩信与司马迁。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成语。沙场点兵何等的意气风发,可是我们依旧记着他当年所受的胯下之辱。是何等的意志和气概让他压下心中的愤怒,成就他日的辉煌。
  “大丈夫能屈能伸”是意气,是坚强的意志和气概。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如果当初司马迁没有坚强的意志,豁达的气概以受腐刑保存生命,我们就不可能到如今依旧长吟着这“无韵的离骚”了。
  这意气,我们真的不可以小瞧。
  作为女性,武则天绝对是我们的骄傲。作为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辉煌盛世,何等的意气风发。她的意气让人折服,历史上掌权的女性没有谁像她那般掀开那一道珠帘,穿上金灿灿的龙袍,君临天下。她的意气不止在此,更在于她留下的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述她的功过。这个女人,真可谓将意气二字发挥到了极至。
  古往今来,这意气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从2003年杨利伟实现中国的人飞天梦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二人驾驶“神六”升空,中国的意气让世界都为之折服。生命中,有太多人太多事的意气让我们感动。从生命的谷底登上艺术高峰的邰丽华,一个人、一匹马送信的邮递员王顺友,用瘦弱肩膀担起家庭,抚养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的洪战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处处都体现着伟大的意气。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一如意气,造就了这个世界上许多的美好事物。
  点评?押善用典故显示深厚的底蕴,不饰雕琢却浑然天然,是这篇满分作文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究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论证严谨而透彻,作者先从刘邦、虞姬、乌骓、张骞、卫青等历史人物入手,引出楚王、汉王两位英雄的差别,一为“意气用事”,一为“意气风发”;继而层层推进,用韩信、司马迁、武则天的故事放谈“意气”的力量;最后落笔于“感动中国”这一现代热点话题,让“意气”这一美丽的词语烙上了时代的印痕。丰富而经典的事例,由古及今的论证过程,让文章意气贯通,气势充沛。二是语言丰富而美丽,“大风起兮云飞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等语句,与内容紧密切合;“张骞扶着驼铃走向了大漠”、“卫青挥动旌旗舞向大漠的飞沙”等语句,则闪烁着历史文化的光芒。如果不熟读诗语,不关注社会,这些知识是无法运用自如的。
  (罗小军)
  
  谈意气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人顿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须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的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返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地窥探其中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徉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桨,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点评:一句“舍我其谁”,让文章下笔便拥有了一种历史的大气与勇者的豪情。文章之美,美在两方面。一是文章慎密严谨,开篇用一段排比句引出“舍我其谁”的观点,继而从“受尽磨砺”与“勇于探索”两个角度展开,对“意气”进行全面的论证,议论中蕴含情感,抒情中散发理性,读来催人奋进。二是语言精美有力,开篇几组排比句,在分析中透露出扎实的诗书底蕴,让文化的光彩在字里行间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又如“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的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一句话,引用了古今中外的三个事例;论证勇于探索的必要性时,则将事例再用排比的形式连缀,有一箭双雕之效果。
  (罗小军)
  
  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之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光,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节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了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点评:这篇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有两大与众不同的亮点:一是文体准确入格。文体要求看似平常,然而是否入格是今年湖南高考作文阅卷的一项重要标准,文章由伟人的诗词引出“意气”的美丽,接着从意气让人拥有“豁达的胸襟”、“挺身而出的壮举”、“坚韧不摧的意志”三个角度铺开,事例横贯古今,观点震人发聩;二是语言文采激扬,开篇由三位伟人的诗句导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等几句诗词,让文章顿时变得气势充沛,尤其是第三、四段将人物的命运与诗词巧妙相连,句句带典,字字含情,展示出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累与扎实的写作功底。
  (罗小军)
  
  谈意气
  
  意气是什么?
  ――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
  ――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
  ――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既然意气有这么多义项,我且不妨择一而说说意气,大多人想到一个成语,对,就是意气用事。追根溯源,意气用事正是由于主观和偏激产生的情绪,仔细分析之,这种情绪,恰如某种基因,似乎每个人都会携带。但这种基因,也会发生突变,当你言行举止透露出成熟,当你的思想变得深刻时,这种基因便开始突变了,它朝着优良性状变化,使你心态渐趋平和,不再意气用事。
  古之意气用事者,不胜枚举,如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称的项羽,乃意气用事之典型,正是他主观地对刘邦不屑一顾,自己乃天下枭雄,才有鸿门宴上痛失良机放走刘邦,导致自己最终无颜见江东父老,只得自刎乌江。
  “马谡遭斩”也不失为一个警示我们勿要意气用事的教训。马谡自恃知兵善战,但因一时意气用事而痛失街亭,最终,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因意气用事而导致的悲剧已幕幕上演,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不要意气用事。怎样才能做到不意气用事呢?
  记得美国前总统杰斐逊曾说:“当你想发泄你的不良情绪时,请从一数到十,如果不行,请继续数下去,直到将心头的愤怒或不满压下去”。是的,防止意气用事的好办法不乏一种,但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请记住,下次当你情绪偏激时,不妨试试这种方法,冲突尚可避免。
  意气用事者,往往是心理不成熟,他们的共性是缺乏深思熟虑,思想不深刻。先哲说:“意气用事是自找麻烦,自断后路”。急躁是意气用事者的表现,所以对于意气用事者良方之二是沉住气,忍住,忍住,请再忍住;思考,思考,请再思考。在动手之前,一定要仔细想想,这样做对吗?这样做,后果会怎样?这样做是不是万不得已,是不是惟一的选择?……这样深思熟虑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急躁,不满或愤怒的情绪,全被你挤下去,于是,你战胜了自己。
  作为个人,在有生之年,应不停地奋斗,高燃理想的赤子之心,来印证我们生命真正的存在。然而,沉思吧,让沉思丰盈你的生命,也丰盈更新你的疲惫或已充满创伤的心灵,这样,你就能扬起你生命的风帆,不再意气用事。
  点评:纵观湖南考卷,真正站在“意气用事”的角度论述的文章并不多见。文章先从“基因”及“基因的转变”的角度来引出观点,很有趣。接着从“自刎乌江”、“痛失街亭”的故事,深入剖析“意气用事”的危害。于是,怎样才能做到不意气用事的论述便水到渠成。虽然没有太多的刻意雕琢,但这段文字却全面、实在、深刻。引用名言、诗词成为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不过,开篇一段稍嫌罗嗦,收尾一段也嫌平淡。
  (罗小军)
  
  谈意气
  
  看到意气这词,就不免想到书生,想起毛泽东的词中那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这当然要赞;倘若仅凭一腔热情,意气用事,意气这东西可就不是值得褒奖的了。正所谓凡事皆有两面性,意气也不例外。
  读书人是要有点书生意气。或者说,书生意气本来就是指读书人身上透露出来的那种气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读书人追求知识以致完全摒弃一切杂念的意气;“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读书人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读书人高洁孤愤、藐视权贵的意气。
  这些意气,是读书人的真性情,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备的品质。试想,谁曾“头悬梁,锥刺股”?谁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们也许做过政客,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经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读书人,都是有一点书生意气的。在残酷的现实中,只要那一点书生意气尚未泯灭,他们依然履行着读书人的原则。或许贫困潦倒,或许失意落魄,或许忍辱负重,可意气已足以让他们敢想,敢做,敢怒,敢言,在纷乱的世事中保持读书人的信仰和尊严。
  然而,真正有书生意气的读书人也不多。因为在多少人看来,趋炎附势,趋利避害,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才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惟一准则,而书生意气与现实是那么地格格不入。很多读书人在步入社会后,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自觉不自觉地丢掉了这种真性情。历史上这种例子不计其数。书生意气是读书赋予人的独特品性,失去它也就失去了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否定对理想的追求,无异于否定自身存在的价值。
  但读书人多少是有点意气用事的。一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道出了读书人内心意气之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屈权贵、坚持信仰固然可贵,但意气之下,能保持克制和豁达似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成也意气,败也意气,似乎是所有读书人都逃不开的劫数。
  有时候这种意气甚至会给国家社稷带来危害。明代士大夫重意气轻是非之风盛行,君臣之间一再意气相争。万历皇帝因为立储一事与大臣反复较量,最终不得不屈服于众意,但失意后的皇帝竟然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深居后宫不问国事,创下皇帝不上朝时间最久的纪录。自此国事荒废,国力衰败,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
  读书人不能动不动就意气用事,但绝对不能没有书生意气。读书人有读书人的使命和追求,没有书生意气,就不能超越现实和世俗去追寻自己的理想,而社会将因此丧失进步的原动力。易中天在《书生意气》中说:“对那些不为利害所动,不为世故所淫,也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书生意气的人,我们还应该发自内心地敬重,哪怕他学问并不多,说得并不对”。窃以为这是很中肯的话。
  点评:当不少考生将眼光放在对比鲜明的两个义项上的时候,作者着眼于“志趣与性格”,落笔于“正义与气概”,从读书人的角度对“意气”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解读。文章句式丰富多彩,或长句议论,或短句抒情,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用丰富事例证明“书生意气”可贵的同时,也中肯地提出了不必“动不动就意气用事”的看法。用“思接千载”与“妙手天成”来形容这篇佳作,恰如其分。
  (罗小军)

标签:湖南 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