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报名 > 正文

浅谈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包括哪四个方面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高职语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人文性特点,遵循人文性规律,建立人文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语文 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有智慧的人,有修养的人。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二、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懂技术、能操作和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淡化或取消高职语文课程是很普遍的现象。高职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使高职语文教学有过根本的改变,这固然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将语文学科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是对语文的多功能性认识不足。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和工具,在人的学习和工作乃至一生中,起着润物无声、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毕竟上过高中或中专,语文基础尚可,无须耽搁有限的时间挤压专业课学习,这种偏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职语文教育也因此产生了思维惯性和教学定势,逐渐走向边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职教育的技能化。职业教育常常被作为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一味强调技巧、技能和技艺,各类培训考证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中产生了功利思想,对人文教育毫无兴趣。语文教学和其他素质教育学科一样受到技能培训导向压力的困扰,教学课时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少,无法走进文化内核;学生学到的内容很少,浅尝辄止,无法接触到文化的精髓,致使原本精彩纷呈的高职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
  三、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倡导一种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高职语文由于自身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在培育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透过高职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接通古今,与古人对话;通过语言文字,人们可以放眼中外,传承文化,获得教养。这就是说,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而且能涵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灵魂,启迪人求真悟善。在进行人文教育时,高职语文如果仅仅将着眼点集中于字、词、句、篇,即只从语文角度进行探索,恐怕太狭隘,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有一个相对宏观又切合学科特点的把握。应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以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精神层面来考虑。人文教育不是技术性的、实用性的,它应该是精神性的,融合着学生的智慧与才能。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高职教育中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方面是指高职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要求在高职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倡导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中富含的大量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熏陶的文化价值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健康的发展,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熏陶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
  实现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的关键是加强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强调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高职语文从文学作品和文学史出发,涉及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涉及社会和人生,因此,我们要树立开放意识,将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现开放式教学,拓宽信息的来源渠道,给学生更大的飞翔空间。在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从这两个方面开展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建设:
  1.树立人文陶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课时分配、教法选择、教学方式等都依附于其主要能力培训课程的建设。人们对高职语文的认识只是从加强学生应用、实用等方面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要树立人文陶冶的高职语文教学观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高低,是由教学过程决定的,因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重视教学过程。要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不仅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也要转变观念。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从考虑如何教好,转变到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好。学生转变观念,就是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思考问题,要主动地学习,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给的结论。
  2.创新人文教学。
  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应重视启发诱导学生的自悟。这反映了创新性的人文教育方法观。高职语文课程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是其成为旨在陶冶课程的重要前提。语文课程学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旨在陶冶的课程,是因为其教学活动中的阅读教学,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觉悟。阅读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生活、学习必须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学生今后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重要手段。写作教学过程一方面通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活动,陶冶了性情,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写作活动是一种自觉自悟的过程。在阅读的同时,教师一要引导,二要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层,探得其中滋味;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锻炼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人文教育不仅要贯通在语文教学之中,更应该贯彻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可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阎立钦著:《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杨忠慧著:《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第1.
  3.覃艳艳:《浅谈高职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4.袁昌仁著:《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陕西教育,2002.8.
  (作者单位:810016西宁市城北区宁张路21号青海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标签:浅谈 高职 素质教育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