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报名 > 正文

[以微博推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高校教材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微博作为新兴媒介,可以作为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微博不但拥有广大的用户群,其自身的媒介特性也符合并能激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运用微博来推进文化建设也能够体现高校文化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微博 高校 文化建设
  
  2011年,微博在中国呈现井喷式增长,作为一个传播平台,微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高校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尝试运用新媒体来创新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对高校运用微博来创新文化建设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期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做出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贡献。
  一、微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微博最早发源于美国,世界上最早的微博是2006年3月由blogg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推出的Twitter。2009年8月新浪微博内?版正式开通,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新浪微博短时间内迅速掀起国内微博狂潮,之后腾讯、天涯、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微博。据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年末的15.5%上升至34%。另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2012年底、2013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将分别有望突破2.8亿、4.6亿。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开启了“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悄然渗透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以微博为载体推进高校精神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鉴于微博的发展现状及与日俱增的影响力,高校可以以微博为载体,创新性地推进文化建设。
  (一)庞大的用户群提供了群众基础和必要条件
  2011年,微博出现井喷式增长,微博用户数量达1.95亿。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门户网站上开设了官方微博,以北京为例,截至2012年1月,在新浪微博上通过新浪认证的高校、高校院系及部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多达320所。经过认证的高校官方微博一般都会引起粉丝的关注,尤其是知名院校,粉丝数量都在万人以上,如复旦大学在新浪微博拥有粉丝20万,武汉大学拥有粉丝11万。规模日益庞大的微博应用群体为高校利用微博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群众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微博能够满足和刺激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
  微博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一方面现在高校校园内以90后大学生为主,这个群体将很多时间和激情都专注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长此以往,使得这个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存在感,很难感受到关注和重视,微博恰好为这个已经习惯“宅”的群体提供了一个寻找存在感的平台。“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让个体置身于某个传播同心圆的中心,满足了个体希望得到关注和重视的心理。“如果你有10个粉丝,你就是一本内刊;如果你有10万粉丝,你就是一份都市报;如果你的粉丝有1个亿,那你就是CCTV”,这句网络语言形象地表明在微博世界中,一个人的粉丝越多,这个人的影响力就越大,只要拥有足够的关注者并且言论符合潮流,“草根”也可以体验当明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这个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另一方面微博可以满足并刺激大学生的交往需求。微博使得微博主和粉丝之间能够建立起相对松散的交往圈,通过follow的关系,用户可以主动选择关注某人,也会被别人关注,在关注与被关注的过程中,加速了信息的流动和观念的传播,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内容。微博属于背对脸的交流,发微博就好比一个人面对墙壁书写,其他用户只是在“背后”看,这个人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这种创新的交互方式使得信息发送者可以更轻松更随意地表达和释放,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交往意愿。此外,大学生可以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对等地发起关于某一特定问题的讨论,学生的想法和观念有机会得到倾听、关注和重视。微博的平等性能够弥补学生在成人世界话语中的缺失状态,使得长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生更愿意倾听也更愿意表达。除此之外,微博还能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微博的原创性、现实性和即时性的特点从技术层面满足了大学生对新信息和新知识的渴求。
  (三)体现高校文化的与时俱进
  高校文化属于精英文化,精英文化不但以学术性、专业性和教育性见长,还应体现文化的包容性和前瞻性。高校以微博为载体推进文化建设,首先可以塑造高校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自信开放的形象,展现大学的精神魅力,其次可以拉近高校与公众的距离,扩大高校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最后,微博这个低成本、高效益、大范围的新兴传播平台还能够一定程度减少文化建设的成本。
  三、结语
  上海交大发布的《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对2012年微博发展趋势作出预?,《报告》预?2012年或成为“微博应用深化年”。随着微信、米聊、飞聊、街旁网等新媒介形式的出现,如何开掘和利用这些新媒介来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方宏建、杜亮.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2]张苑琛.微博对网络新生代的影响及反思[J].新媒体前沿,2011(6).

标签:文化建设 可行性分析 推进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