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报名 > 正文

品德能力名词解释 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能力训练和品德教育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要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德能兼备、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观念的传统、陈旧。这种观念的落后之处就在于把通过考试当做教育目的,而教学过程就仅仅是传授知识一项。这种观念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满足于孜孜不倦地讲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语音语法,却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训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字、词、篇、语法、修饰、写作、逻辑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这决定了教学过程是教学指导下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并使之得以运用获得综合技能的过程。学习知识皆在运用、创新,而运用和创新都需有能力。教学中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综合技能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教师应该本着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培训,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以使他们成为有较高文学素养,上台能说、下笔能写、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本人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1.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单元和文体技能培训法
  所谓单元式技能培训法即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把能力训练分为六个单元,按“朗读和听音”“讲述与听述”“解说与听力”“ 评改与听辨”“讲演”“辩论”的顺序。以课文做范文,每一单元着重一种能力的训练,利用有限的课时,扎实地训练这种能力,以求短期内见效。如训练“解说与听记”的能力,共安排了八个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解说与听记的有关知识。第二、第三课时以课文《幽深秀丽的巫峡》《我的读书生活》为范文进行分析,以图让学生透彻理解这些知识。后面五个课时安排训练学生听记与解说的能力。先放一段录音给同学听,让他们迅速听记。然后请同学就某个场面、某场比赛或某部影片进行解说。先让学生在座位上两两对练,然后在课堂上当众表演。这样反复训练,形式可多种多样,程度逐步加深,事实证明,这种训练效果较好。文体式技能培训法就是摒弃原有的只讲不练的方法,按照课文的文体安排,着重训练文体写作能力,并将其作为文体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几种重点文体的写作水平。如学习《说明书一组》时,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篇一篇地分析文章,而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比较两篇说明书的异同,总结出条款式说明书。有的学生写了《××产品介绍书》,有的写了《××的制作》。如此训练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条款式说明书的写作方法。
  2. 积极开发第二课堂
  有效利用第一课堂,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并不意味着就能全面实现教学目的。要使能力训练扎实、有效,还要求教师在更好地利用有限课时的同时,积极帮助学生开发第二课堂。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层次已较初中、高中有一定的提高,他们的听、读能力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急需提高说、写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训练的基础上,根据训练内容适时进行第二课堂的能力训练。如训练朗读与听音能力时,可举办诗歌朗诵会;训练讲演能力时,可召开演讲会;训练辩论能力时,可举行辩论赛。另外,还可进行课前板书练习、5分钟练讲、课堂学生讲课等。教师在每次训练后应组织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明确优点,指出不足,使训练成为一种积极的自觉行为,为培养能力服务。
  3. 把握教育评价标准,尝试新的考核方法
  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过程中一种反馈、调节系统,在教育的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旧的教学观把教育活动某一方面的结果当做评价标准,即把掌握书本知识的数量、质量作为评价标准。而这种评价往往通过几次考试体现出来,致使学生为求高分在考试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而平时训练却不以为然。所以说,考核方法的变革也势在必行。要想公正评价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重视平时的听、说、读、写的每一项训练成绩。考试时可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方法,其成绩以平时为主,可占65%~70%。教师对学生每项训练时的能力都要进行计分,然后算出一个总分,再把各项能力的评分按一定的百分比注入总分。如具体操作“读”一项时,可对学生读的时间、声音高低、速度快慢、语音是否准确等逐项打分,然后综合评分,再按“读”在整个训练中的比例记入总分。这种评定方法,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但能较公正、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因此,教师应知难而上,积极尝试。
  教师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实用能力的训练外,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十五六岁的中专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教师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才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踏踏实实学地学好知识、掌握技能。
  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
  1. 发挥教材中的文学成分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课本中深邃的思想内容具备了丰富的德育材料,使学生不仅能受到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还能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这往往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语文课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一门课程。中专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多是名家名篇,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革命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极好题材。文学是人学,是情学,文学中的人物典型是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升华。正面的文学典型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反面的人物典型则给学生以教训与警惕。比如在《汉堡港的变奏》中,作者怀着满腔热情,成功地刻画了贝汉廷这个既有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外交才干的优秀船长的形象,使读者深受感染。还有《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都讲述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感人至深的、催人泪下的篇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帮助,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典型教材。而在《项链》中,女主人公马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的悲惨遭遇让每一个同学都引以为戒,她只是为了一个晚上的虚荣却付出了10年的艰辛岁月,这个人物对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是个很好的警告。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努力挖掘这些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运用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在理解、鉴别、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2. 激发学生兴趣,因势利导
  实施德育,主要途径是正面的理论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的。因此,调动学生兴趣是实施德育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生兴趣浓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一些直观性和感染力较强的内容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课本中周恩来同志1943年写的《致柯棣华大夫家属的慰问信》,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很吸引学生。柯棣华大夫是一位印度医生,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前线,救死扶伤,辛勤工作,直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感人至深的事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中,在语文课上实施德育,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 在言语训练中加强针对性教育
  德育是言语教育的天然伴生物,语文课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就是教育学生通过言语形式来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理解言语的能力,就是教会学生准确地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中教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展示言语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任何言语形式都是为了表情达意,语感中包含了语义感、情味感,文言语言更是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当我们应用文质兼美的范文进行言语技能训练时,当我们引导学生朗读、吟咏、体味时,都可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从中受到教育。我们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诗中诗人通过眺望沦陷后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情。诵读时,要求读得低沉、缓慢,让学生与诗人忧国、念家、伤己的感情产生共鸣,心中不由得激荡出一份爱国之情。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面向未来,解放思想,勇于革新,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南昌市卫校)

标签:品德 中专 语文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