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报名 > 正文

关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与实践思考:写作理论与实践思考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包容性增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保持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改善的平衡,从而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它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内涵;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79-2
  
  一、“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及内涵
  “包容性增长”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进入国人视野特别是被学术界广泛使用与胡锦涛主席的多次引用有关。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包容性增长”的最基本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用胡锦涛主席的话说,“实现包容性增长,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中不难看出,就国内而言,作为一种价值观,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性
  第一,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核心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是科学发展观的践行与体现。
  第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奉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倡导“包容性增长”,就是要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三,反映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原则。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让经济和社会发展惠及所有的地区和人群,如实地反映了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一贯的追求。
  第四,包含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从“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容看,“增长”即效率、“包容”即公平,“包容性增长”就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没有“增长”,“包容”就失去了物质前提。换句话说,“包容”的实现只有在“增长”即生产力发展、经济效率提高、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包容”,“增长”就丧失了实现的保证。也就是说,只有实现“包容”,让经济和社会发展惠及所有的地区和人群,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现高效发展。尤其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应处理好“包容”与“增长”的关系,既要加快“增长”,又要促进“包容”。只有这样才能催人奋进,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来看,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渐趋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现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消费结构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另一个事实同样不能否认,那就是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区域、城乡和行业差距渐趋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民群众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日趋加剧,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就是基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更好地达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三、“包容性增长”实现的途径或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地说,实现“包容性增长”就是要做到:
  第一,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实现“包容性增长”提供制度保障。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多层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从而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咬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统筹兼顾,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科学、有力的调控,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分配政策,强化国家财政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导航作用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保障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制度。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等手段,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人们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第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着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充分挖掘他们作为劳动者、创业者和消费者的潜力,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第七,加大对教育与培训的力度,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实现充分就业。加大财政在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根据地区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就业机会多、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努力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第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人们能得到最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福利。
  总之,“包容性增长”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其“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好愿景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的最高价值追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奉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只要我们的政府切实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科学合理地履行职能,实现“包容性增长”就是可期待的美好愿景。

标签:包容性 实践 思考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