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报名 > 正文

【辛弃疾经济思想探究】杀气最重的诗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辛弃疾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屯田思想:重在安民,对归化军民的安抚,建立抗金根据地。二、富国思想:富国的方法,在节流、惜费;在宽民力,藏富于民。三、货币思想:重视会子,使钱会无别;同时扩大会子的使用范围。使会子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化解会子危机。辛弃疾的经济思想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辛弃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与政治上面,而对其经济思想的研究则往往被大家所忽视。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对其经济思想做一探究。
  关键词:辛弃疾;经济思想;屯田;货币思想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55-02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他是南宋伟大的词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先后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安抚使等官职。他非常关心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南宋政府面临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先后上书《美芹十论》、《九议》、《论行用会子疏》,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其经济思想也在这一时期,不断发展、趋于成熟。
  一、屯田思想
  辛弃疾的屯田思想主要见于《美芹十论》中的《屯田》篇。《美芹十论》写于乾道元年(1165)[1],其写作主旨,“《美芹十论》虽是分为十个篇目撰写的,实际上却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议题,即如何才能在战争中争取到主动地位,才能够战胜攻取,完成恢复失地的大业”。[2]在《美芹十论》中其中有一篇讲屯田,可见作者认为屯田是御敌的必备要略之一。中国的屯田之法,由来已久,其收效十分显著,作为一名政治家,辛弃疾当然也不会忽视屯田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他指出当时屯田的弊病“利未十百而害已千万矣,名曰屯田,其实重费以敛怨”[3](本章节引文没有特别指出,均来自《屯田》)。他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耕作者选用不当。这些人多为“市井无赖小人,惟其懒而不事事,而迫于饥寒,故其捐躯于军伍,以就衣食而苟闲纵”。 这些人,遇战事承担进攻和守备的任务,平日里参与耕作生产。常常抱怨“吾能耕以食,岂不能从富民租佃以为生,而轻失身于?戮?上能驱我于万死,岂不能捐谷帛以养我,而重役我以辛勤?”。耕作者带着这种不满情绪,其生产积极性一定是不高的,生产效率也就很低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卤莽灭裂,徒费粮种,只见有害,未闻获利”。另方面,管理者选用不当。管理之吏未尽其责,多“苟且而应故事”。
  其次,面对上述问题他给出自己的解决之道,“籍归正军民,厘为保伍,择归正不厘务官,擢为长贰,使之专董其事”。同时国家将自己掌握的闲田,给予归正之人。具体办法就是“归正之人,家给百亩,而分为二等;为之兵者,田之所收,尽以予之;为之民者,十分税一,则以为凶荒赈济之储”。其他的给予归正军民的房子、器具和粮种的办法,同以前屯田士兵一样。来自归正人中的长贰,平日里主要任务是劝农生产,战时则领兵出战。针对有人担心,“归正之人常怀异心,群而聚之,虑复生变”。辛弃疾认为这种担忧没有必要,因为归正之军民,“人有常产而上无重敛,彼何苦叛去以甘虏人横暴之诛求哉?”。同时调发江南诸州郡的士兵到两淮屯驻与归正军民共同耕种,以代替御前诸军实行屯田。通过以上的措施,最终实现,“内以节冗食之费,外以省转响之劳,以销桀骜之变”。同时,这种措施也解决了归正军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发展。
  最后,作者的“屯田”与古人的“屯田”不同之处。屯田的方法,由来已久。其历来受统治者青睐的主要原因是此法可以解决军粮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时不会给统治者带来额外的负担。辛弃疾的屯田,也有解决军粮供应的一面,但更重要的则在于对归正军民的安抚。将归正的军民转化为,有自己固定的土地资产(每家100亩),平日安心生产,战时为国御敌。在两淮地区建立坚固的抗金根据地,在这种条件下的归正军民,多少带有自耕农的性质。可见他眼中的屯田主要是为了安抚归正军民,建立巩固的抗金据点,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屯田,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军队军粮供应不足的问题。但辛弃疾的屯田方法,连同他的《美芹十论》进呈朝廷后,如石沉大海,并未得到朝廷的理睬。
  二、富国思想
  辛弃疾的富国思想主要见于《九议》其七。他认为“富国之术,民无余力,官无余利矣,国不得而富也”[4](本章节引文,如没有特别说明均来自《九议》)。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惜费,“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乎惜费”。但是朝廷却将大把大的钱浪费在一些以恢复为名义的一系列举措上,这些举措“于恢复之功非有万分一也,非有恢复之万一而费之,则费为可惜矣。”他认为如果把这些浪费的巨额资金集中起来,以三年为期,“当战之岁,岁币可绝也,郊祀可展也,如是而得三千万缗矣。今帑藏之储又仅二千万,合五千万缗而一战,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二:宽民力。具体办法,“可以息民者息之,可以予民者予之。”他认识到,恢复大业,绝不是一战就能完成的,这是一场持久战,然而“旷日持久之费,缓急必取之民。”这样,需要国家先施恩泽于百姓,平日里厚待百姓,使“民所以供吾缓急,财尽而不怨,怨甚而不变”。为恢复大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不这样,则“事方集而财已竭,财已竭而民不堪,虽有成功而不敢继也。”宽民力,其要点在于富民,藏富于民,作者看到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经济来支撑,这是十分难得的。
  三、货币思想
  辛弃疾的货币思想主要见于《论行用会子疏》。淳熙元年(1173)、淳熙二年(1175),南宋在内政方面出现的最大问题是行用会子的弊端。宋孝宗(1127-1194)后来增说,他为会子问题十年睡不着觉。[5]宋孝宗诏令有关臣僚讨论应对“会子危机”的问题,任职于仓部的辛弃疾乘时奏进了一篇《论行用会子疏》,提出应对“会子危机”的策略。
  首先,他指出朝廷行用会子的目的“本以便民”[6](本章节引文,如没有特别指出,均来自于《论行用会子疏》。)“世俗之徒见铜可贵而楮可贱,不知其寒不可衣,饥不可食,铜楮其实一也”。铜钱和楮(会子)在执行货币的流通职能时,二者无本质的区别。同时货物的价格有高有低,用铜钱去市场上交易,有般载的麻烦,而会子有便于携带又无折损,会子的这些优越性更适宜当通货,朝廷发行会子,实则为了方便百姓。
  其次,在他看来“会子危机”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朝廷用之自轻故耳”。接着他指出,“往时应民间输纳,则令见钱多而会子少;官司支散,见钱少而会子多。故民间会子一贯,换六百一二十足。军民嗷嗷,道路嗟怨。”这是朝廷重钱轻会,造成会子贬值带来的恶果。二:“夫会子之所以轻者,良以造之数多,而使之地不广。”在一个既定的区域,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其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固定的,这是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一味的大量印造会子,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加之会子的流通区域有限,那么这必将导致物价持续的上涨,形成通货膨胀,会子贬值,形成钱重会轻的局面。
  最后,在分析导致“会子危机”出现的两方面的原因后,他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一:重会子。坚持“钱回中半”,同时,“民间上三等户租赋,并用七分会子,三分见钱输纳”。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会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从法律上提高了会子的地位,钱会无别。二:增加会子的有效需求。当即,“姑住印造”,停止滥印会子。扩大会子的使用范围,增加对会子的需求。这样,国家对会子的投放额是固定的(“姑住印造”,以前的数额),而市场对会子的需求却是不断增加的。以前发生会子贬值的地区,也因会子的流出,而价格上升,解除通货膨胀的压力。当然,我们应当看到,这一连锁反应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的,市场并没有发挥自己的相应作用。但是,一旦出现这种行政政策,市场就会马上做出反应―增加会子的需求,会子的价格上升,“会子危机”得到解决。
  综观辛弃疾解决“会子危机”的思路是相当清晰的。通过行政手段推行重会子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通过这些政策法规刺激市场,使市场做出反应―增加会子的需求,会子的价格上升,“会子危机”解除。这种解决方法,在经济较不发达,没有市场经济机制的宋代,是十分高明的。最终,由于在中枢机构中有宰相叶衡的支持,所以辛弃疾的对策被朝廷采纳,收到很好的效果。[7]
  四、小结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终其一生都在为抗金、恢复失地而努力,结果却毫无所获。世人永远记得辛弃疾的豪迈奔放的词作和爱国情怀。但辛弃疾的经济思想也不应当为我们所忽视。他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屯田思想。他的“屯田”思想与传统的“屯田”思想略有相识之处。但侧重却各不相同,他的“屯田”重在对归正军民的安抚;重在安民,建立坚固的抗金根据地,而不是自力更生解决军粮供应不足。其国防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二、富国思想。富国方法,无非就是处理好开源和节流的关系。辛弃疾的富国方法,重在节流,做到惜费;重在富民,藏富于民。不可否认,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抗金大业服务的。但是,能意识到藏富于民,却是十分难得的、可贵的。三、货币思想。货币思想也是辛弃疾经济思想中最闪光的一点,也是最为世人称道的。面对“会子危机”,作为爱国人士,应时代要求,写就《论行用会子疏》。从会子危机的现象到本质;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策略,无处不体现着辛弃疾眼光的独特、精准。时至今日,依然有其借鉴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广铭.辛稼轩年谱[M].北京.三联书店,2007.
  [2]邓广铭.辛弃疾归附南宋的初衷和奏进《美芹十论》的主旨[J].杭州大学学报,1991,(2).
  [3]辛弃疾.徐汉明编著.辛弃疾全集•美芹十论•屯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4]辛弃疾.徐汉明编著.辛弃疾全集•九议•其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5][7]辛庚儒.辛弃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辛弃疾.徐汉明编著.辛弃疾全集•论行用会子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标签:探究 辛弃疾 思想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