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报名 > 正文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

时间:2019-02-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聚力前行、协同共治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做法 ****社会服务事业发展中心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区人来源复杂,需求不一,要打造社区共同体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社区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坚持三个理念;
第一、参与路径重在“群众路线”。第二、政社互动重在“相互借力”。第三、三社联动重在“优势主导”。

搞清楚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为社会组织必须具备的三大理念之后,就是要灵活运用,利用专业性,开展项目化服务,只有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基本做法:
第一、夯实服务基础。

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采取“幼儿园”式的服务模式,从早上8:30到下午16:00;
不仅仅是助餐;
形成了乐活学堂、待用午餐、乐龄照顾日、爱老接力银行四大平台。乐龄照顾日就是社区便民服务的 雏形;
由日间照料中心扩展到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化服务为抓手,实实在在的让居民感受到了服务带来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奠定了我们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第二、善用民主协商。善用民主协商、议事规则是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能力。我们在运营某社区社会组织培育项目的时候,社区最大的诉求就是要求把文体团队管好,因为抢地盘把社区领导的衬衫撕破了。进驻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座谈会,组建文体团队联合会;
大家共同协商场地问题、节目更新问题,选出理事会,不仅问题解决了,全年的纳凉晚会、节日演出全部有理事会负责安排,统筹协调的非常好。

在开展社区自治倡导项目中开展了“共治惠民”项目——微自治项目的支持活动。共治惠民项目的目的在于解决政府管不了、个体难开展、涉及群众公共利益的“小问题”、“小需求”,形成若干自治小项目,并发挥弄、楼、群团、志愿者等群众自治的力量,共同解决、落实。以真正把“实事”做成居民的“贴心事”。在项目申报、实施、验收过程中完全发挥民主协商作用,结果是居民的参与度、满意度大大提高;
不再对项目活动挑三拣四;
居民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大大增强。

第三、激发社会活力。基层社会治理更是一个社会动员的过程,靠一个社会组织去解决治理和服务问题那是天方夜谭。但社会活力的激发必须有方法、有平台、有机制。社区 综合服务项目化绝对不是一个社会组织在社区唱独角戏的项目,应该是利用两年时间,由社会组织主导在社区找到喜欢听戏的观众,提升票友唱戏的水平,搭建好一个固定的戏台,联合政府、社区策划好几个剧本,整合资源拉动几个票房。

第四、倡导规则引领。在残障人士服务中,发起自强健身工程项目,就是将体育的规则融入到为残障人士服务的项目中,在强身健体、减少因残致病的几率的同时,逐步引导残障人士增强规则意识,由此,延伸到生活中对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政策的理解;
减少物欲膨胀引发的抱怨、上访事件;
目前还成立了残障人士议事会。

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化解矛盾、培育自治、民主协商等领域重要的参与主体作用。

第一、转变了理念。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和社区工作者更全面的认同公益价值,了解公益组织,在社区治理的观念上有所转变,更注重群众路线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第二、搭建了平台。发挥倡导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党建工作站、社区文体中心、社创空间、慈善超市等物理空间运营方面链接了资源、形成了模式。促进各种专业服务、便民服务和志愿服务在基层落地。

第三、形成了机制。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社区服务机制;
形成了以公益项目为平台的社区动员机制;
形成了主办方、承办方、项目方、落地方多方协作的社区服务机制;
培育了一批备案组织、草根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

第四、提升了获得感。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特别是服务型治理方式的参与,让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幼有所教、难有所帮;
通过搭建各类议事平台、活动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公益氛围;
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

本文来自https://www.zaidian.com/

标签:社会 基层 治理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