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表达了什么 如歌的行板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于成长      人生的渺小与浅薄永远抵不过时光的深刻和永恒。无论童年的记忆如何挽留一天天长大的我,内心的真纯还是一点点沉淀,沉淀在时光的河流中,幻化成不起眼的暗流。蓦然回首,年轻的我已向着可望而不可及的远方,梦想着浪遏飞舟。
  一年前的我似乎还是小孩子。牵着朝阳的手怯怯地向前走,前途,在不太远的地方向我招着手,却又无法一下子靠近。我在心板上涂鸦,绘制着心目中的天堂。是啊,从前的我就喜欢涂鸦,随心所欲地勾勒出自己的所思和所感,洋溢着真纯和质朴的所思和所感。那时候,每每听到感人的故事就哭得稀里哗啦,每每读到杜甫就忧国忧民,每每为灾区捐款都把兜翻得空空如也,每每懈怠失意时就会记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那时的笑,总是那样毫无保留,不是乐观,而是一种生发于心的对生活的欢欣,那时的泪,总是那样的晶莹自然,不是多情,而是一种对生命彻彻底底的敬畏与感动。那时的我,活得简单,活得快乐。
  现在的我,似乎与从前判若两人。大了,就有了些大的样子,既坦诚以待,也学习忍,学习让,学习尊重别人,学习倾听,学习不立即表达自己的看法,当然还幻想着对每个人都好,也期许着每个人都对我披肝沥胆。于是,朋友多了,谈笑风生多了,心心相通的多了,渐渐长大的我,也时时想起年少时小伙伴们的心心相印,两小无猜,但那时的心有多大呢?无猜又能猜出多少世间的奥秘和艰难呢。非洲一些地方的人是以部落方式生存着,一个部落与另一个部落老死不相往来,彼此是封闭的,因而他们才落后。我们中国人是顺水而居的,是沿长江和黄河两个流域繁衍壮大起来的民族,隋炀帝修大运河,打通了五大水系,才有了自唐朝以后多元的融合和发展,使汉语中“交流”和“沟通”这两个词更具有了深层的含意。
  长大,就是变化。是因为变了所以长大了,还是因为长大了才变了?我一直在心底问自己这个问题。
  时光匆匆,似水东流。我只是希望一天天的成长都有新的进步,我只是盼望在成熟中不失去儿时的那一份本真与纯洁,我只是祈祷成长带给我的是更多的高尚而不是内心的污染。
  时光之水携着一天天长大的我越走越远,成长的得失在心岸上击起朵朵浪花。我希望再次回眸时,心中升腾起的更多的是自豪而不是羞耻,我也希望小小的我看见越走越远的成长会露出欣慰的笑。那时小小的我便不会迷惘而不知归路,他会指着现在的我说:“看!那就是我的归宿,一个懂事了而且不失真纯的我。”
  
  名师点评:
  成长是什么?仅仅是身体的长高?抑或仅仅是脱离幼稚?而实际上,成长是在时间的路上,我们丢下一些东西,又捡起一些东西。如果成长意味着必然有所丧失,那么我们会丧失什么?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或许有些人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成长,我们丢下的或许是我们不能丢的,我们捡起来的或许也是我们不该捡的,这样的话,该多么遗憾呀!
  作者在思考成长,其实就是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有了这份思考,我们就大概不会把宝贵的东西,诸如“快乐”“本真”和“纯洁”遗失掉了。
  李 克
  
  在长城
  
   长城在险峻峭拔的山岭上。我看到长城的这一天,夕阳像血染了似的,红的惊心动魄。天地似乎都被染红了,连云朵,连山峦。这更给已巍然盘曲在这山岭上两千多年的古城墙添了几丝悲壮,几丝苍凉。
  历史是曲折的,一如这长城的蜿蜒,历史是沉重的,一如这城砖的厚重,历史是辉煌而悲凉的,一如这夕阳残照下红色的画面。长城像一根红色的血脉绵延着,一直伸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紧贴大地的肌肤,随着它的绵延起伏,那么,这满天满地的血是从这儿流出来的么?从中华这条流淌了几十个世纪的命脉里流出来的么?
  历史总是被血沾染着的。它前行,它曲折,总少不了再添几片鲜血迸溅而形成的血花――悲壮而又美丽的让人无法承受之重的血花。历史的进程就是洒着已成为历史的人物们鲜血的路。我们站在路的这一端向后眺望,拨开满眼的红色,拂拭尘封的记忆,我们看到――
  还是这山岭,绵延起伏,满目苍翠。秦皇横扫天下之后的一项重大决策正在执行――数万征夫向险峻的山岭上吃力地搬运着沉重的砖石。不时有人跌倒,再也挣扎不起来。人的尸骨就被筑进了城墙里。长城,是用人的汗水和血肉筑成的呢。
  而这项宏大的工程阻挡不了秦朝的灭亡,或者说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暴戾的两代君主统治后的秦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终于,陈胜大泽乡揭竿而起,一发而不可收拾……大伙焚毁了阿房宫,秦朝垮了,不是毁在胡人马下,而是葬送在统治者手里。
  群雄逐鹿,楚汉相争。世无英雄,成竖子英名。刘邦顺势做了皇帝,中华大地从此刘家天下。长城,作为已逝王朝留下的遗迹,仍凝重的伫立在北方峰峦之上。静静地守侯着北部的荒原,任风烟燃起,刀光剑影,鼓角争鸣。
  岁月长河不断地流淌,淌去了汉朝繁盛一时的局面,淌来了三足鼎立的乱世风云……金戈铁马,风刀霜剑,一页又一页的风云变迁,长城见证了隋唐的繁华鼎盛,也见证了宋朝的屈辱偏安,契丹强大了,女真崛起了,一个个磨叨霍霍,窥视长城内富饶的中原……蒙古人来了,来得惊天动地,仅几十年,又仓皇北去……明朝建立了,又重修了长城,遮挡北方贪婪的眼睛,接下来然而再坚固的城墙也无法抵御外族的铁骑。
  满清入关了,开始了两百多年清王朝的历史……
  一八四零年,洋鬼子进京了,狼真的来了,圆明园烧了,数天数夜……军阀混战……日寇野蛮的屠戮……中国的近代史是这般屈辱,长城,见证了太多繁华,太多战乱甚至屈辱的长城,是否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悲哀?
  今日,又面对着这夕阳下壮美的长城,繁华旧事,屈辱历史都已风流云散,只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索。历史必将前行,民族的血液会延续地流淌。长城又将见证什么?这段历史需要我们去书写了。面对此情此景,不由想起了毛泽东的一段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长城随想。面对空间上“一直伸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的雄伟长城,作者思接千载,眼前既有“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也有“繁华鼎盛”,让长城真正成为了一个舞台,一幕幕大戏在这里上演。
  这也是一篇长城怀古。从秦王扫六合开始一直写到“日寇野蛮的屠戮”,期间兴亡盛衰尽到笔底。笔意纵横,显示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熟稔。怀古之意在于鉴今,见证了历史的长城“又将见证什么?”“这段历史需要我们去书写了”。以毛泽东的诗句结束文章既点明了主旨,又有情景交融之妙,耐人寻味。
  李 克
  靠在心里的拐杖
  
  
   再普通不过的一根拐杖,没有龙头样式的把手,也没有雕花的杖身,就是这样一根全身很光滑很平常的木杖,在我的心里却一放就是十年。
  那是外公的拐杖,那是一根陪我度过了六年童年时光的拐杖。
  由于父母的工作都很忙,上小学之前我一直都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个星期五被父母接走,星期日再被送回来。每次我被接走的时候,那根拐杖总是很舍不得地伫立在大院门口,望着我渐渐远去,每次我被送回来,也总会看到它在大门口迎接我。于是在每个星期五和星期日的夕阳里,在外婆家的大院门口,便总会有一对细细长长的影子,一个属于拐杖,另一个属于外公。
  我是很喜欢那根拐杖的,因为总是那根拐杖,陪我去公园,陪我在院子里玩,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普通的或阳光明媚的下午。也是那根拐杖,一次次叫我回家吃饭,一次次帮我吓退邻家的狗,当我生病时,那根拐杖也总会寸步不离的守着我……虽然那根拐杖也曾因不同的原因敲打过我,但我从来没有恨过它,因为它总是被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所以我从来没有真实的感受到被拐仗打的疼痛。
  记得有一次,我出于好玩的心理将外公的拐杖藏起来,害得外公到处找拐杖还重重地摔了一跤,妈妈举起拐杖要打我,外公伸出手臂替我挨了那一下,我扑在外公的怀里哭了好久。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拿拐杖跟外公开玩笑了,每次外公要外出,我都会把拐杖拿到外公面前。外公就会用他温暖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会对外公说:“等我有了钱一定给您买根最好最漂亮的拐杖。”外公笑了,笑容里溶着整个夏天的阳光,“好,外公等你啊。”
  但是外公最终还是没能等到那一天,他第一次没有遵守诺言――在我就要上小学那一年,外公走了,永远离开了我。
  在外公被送去火化的那一天,我看到那根陪伴了外公四十多年的拐杖那么孤单的被人遗忘在房间的角落里,我突然想起妈妈的话,“外公要去另一个世界了……”我拿起拐杖,冲出了家,追上了还没来得及上车的送葬队伍,把拐杖递给爸爸:“没有拐杖,外公会摔跤的。”妈妈一下子瘫在爸爸怀里,肩膀剧烈地颤抖,于是那根拐杖便跟外公一起火化了。有了这个老伙伴的陪伴,在没有亲人的那个世界里,外公也许不会那么孤独吧。
  那时我对死亡还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我知道,我再也见不到那根拐杖了,还有拄着它的那个笑容里融着阳光的老人……
  十年了。那根拐杖在十年前就化为灰烬了,但在我的记忆里,它却始终是完整的,安静而孤单地靠在房间的那个角落里,也这样靠在我的心里。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式来表达对外公的怀念。开头写拐杖实实在在的样子,再围绕拐杖写自己与外公相处的点点滴滴。随着小作者的娓娓叙说,拐杖从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器具,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变成了饱含深挚情怀的感情载体。这个从实物到象征的过程也是化物象为意象的过程。
  真实的事才会有真实的情。我们读到“我拿起拐杖,冲出了家,追上了还没来得及上车的送葬队伍”时,感情怎么能依然平静?在这看似突兀实则顺理成章,看似幼稚实则满含感情的举动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颗善良质朴的纯真心灵!
  李 克

标签:行板 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