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我们仰望天空 今夜,我们一起仰望天空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06年7月,我正在读研究生二年级,即将开始写作毕业论文。那是心情最为放松的一段时期。暑假到了,我和学友们邀约前往甘南的桑科草原旅行。出发前,我和朋友们分头准备,你拿药品,我背干粮,她买车票。匆匆忙忙之中,谁也没有仔细查阅一番关于甘南和拉卜楞寺的资料,只有一位朋友将来去的行进路线打印了出来,以备不时之需。我在出发的前一天,囫囵吞枣般地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相关介绍,看了看,就背着行囊上车了。现在想来,也许并不是每次旅行前,都要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敢迈开大步去体验当地的特色风俗和名胜风景。甘南之行给我心灵带来的感动和转变远比想象的更为剧烈,而这一切都是在不曾对这个地方有理性理解的基础上感悟到的内心深处的震撼。
  有关桑科草原和甘南美不胜收的风景似乎怎么赞美都是徒劳无功的。两年来,每念及这次冲刷心灵的旅行,脑海中总会浮现太多绚烂的色彩,红的、黄的、绿的、蓝的,如此耀眼,如此艳丽。而最后,俗艳的色彩都会淡淡褪去,逐渐消融在一片无边无际的寂静深邃的夜里。闭上眼,仿佛又回到那个夜晚,我们在桑科草原上抬起头看到满天的繁星,周围弥漫着混有青草味道的宁静和深远寂寥的夜空。那一刻,我、我们、牧民、草原、繁星、牲畜、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最真实的存在。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勒克莱齐奥,法国作家。中国读者向来很买法国作家的账,比如巴尔扎克,比如福楼拜,比如雨果。十九世纪过去了,二十世纪也早已翻过日历,萨特、杜拉斯、加缪……这些法国作家在中国读者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但勒克莱齐奥是个例外。不仅在中国,在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他的名字可能也很少被普通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听说过。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后,我打电话给我的导师,询问她是否知道关于这位作家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八卦新闻也好。电话那头,导师告诉我,她之前对勒克莱齐奥也不甚了解,不仅如此,就连研究法国文学的很多“圈内人”也对此人知之甚少。看来,这回大家有点不买勒克莱齐奥的帐了。
  勒克莱齐奥自称是“世界主义者”,他的作品始终关注生活在边缘的人,充满异域风情。不知怎地,这位作家让我想起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V?S?奈保尔和2003年的获奖者J?M?库切。于是,我跑到书店,准备在无人问津的那一摞书里翻找勒克莱齐奥的作品。
  出乎我的意料,这位昨天还是无人搭理的法国作家,一夜之间成了畅销书作者,他的作品《乌拉尼亚》摆在了收银处最显眼的位置,享受了难得的贵宾级礼遇。当然,也只有这一部作品而已。
  《乌拉尼亚》是一部温和平淡的作品。尽管书评里到处在写勒克莱齐奥通过文学“不断地述说着反抗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追求自然原始生活状态的话题。”勒克莱齐奥是在诉说着、反抗着很多作家都不断书写的主题,可他是温和含蓄的,波澜不惊的,至少在《乌拉尼亚》这部作品中是如此。朗波里奥研究中心虚伪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是“我”所厌恶的,“我”批评他们的观点,批判他们伪善的研究课题。但在作品中,勒克莱齐奥用一种很温和的文风来描写这场对峙。批判的力度不减,但总有一种内敛在其中。看完整部《乌拉尼亚》,这种感觉越发强烈。不知为何,勒克莱齐奥总让我觉得他跟中国有千丝万缕的某种联系。他自己也曾说过非常喜爱中国文化,特别喜欢老舍的作品。也许正是这样的缘故,让我在看他的作品时,感觉很亲切。我在想,或许是《乌拉尼亚》的主题赋予作者的这种文风,亦或许是因为勒克莱齐奥本身就是一位性格含蓄温雅的作家?
  不得不承认,《乌拉尼亚》是一部很吸引人的作品,让我在一天之内一口气读完了它。故事其实再简单不过。一位法国地理学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坎波斯”――也就是“乌拉尼亚”。这里的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在“坎波斯”人人平等,没有贫富阶级,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孩子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不用上学,需要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这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那篇著名的《桃花源记》。不过,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最后没有人再去打扰,且终于人们也没有找到过“桃花源”;而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在人类社会的围攻中被迫转移,继续寻找理想国的出路。乌托邦的幻想自19世纪以来不断地被人们重复,也成了批判现代社会弊病的“万能药”。在勒克莱齐奥笔下,我惊喜地发现他为我们描绘的“乌拉尼亚”是一个感性的、浪漫的、没有带刺的理想国。“坎波斯”的村民们知道,村子终究是要被毁灭的,但小说里没有说教式的指责,没有尖锐的对抗,没有武力的镇压。流浪者们如星星一般地自由流浪,不断地追寻自己理想中的那一片星空,追寻一个现代文明之外的天堂之地。
  勒克莱齐奥是浪漫的梦想家。在“乌拉尼亚”理想国中,人们需要学习的不是知识,而是忘却。现代文明是一件密不透风的紧身衣,死死地包裹着人们最真实的身体,知识是现代文明的麻醉剂,让人们在沉溺的虚幻自满中日益沉沦。忘却文明的麻醉,睁开眼睛,用心感悟真正的自我和最自然的生存,是《乌拉尼亚》,也是勒克莱齐奥希望用艺术的灵魂表达的思想真谛。小说中,“坎波斯”的精神领袖贾迪给“我”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望见的这片天空,这片拥有太阳和繁星的天空,正是我们的祖先曾经望见的,也是我们的孩子要望见的。对于天空而言,我们既是老人,又是孩子。”我们是老人,因为在即将离世的时候,我们可以还原到一个原始而自然的存在;我们是孩子,因为我们的未来还不曾被现代文明的气息阴霾。
  仰望天空,在时间与空间的融合中对抗现代社会的记忆,体验生命的圆满。我想起在桑科草原那个晚上的经历。我们站在院子中央,夜风沾着寒气从身边擦肩而过。裹紧衣服,下意识地抬起头,满天繁星幽明灿然。没有人说话,就这么一起沉默地望着天空,融化在时间与空间交汇的深沉的黑暗中。我仿佛天空的一颗星,跟着不停地旋转、移动。人的心灵有时候就是这样简单地被打动。
  今天,当我捧起《乌拉尼亚》,开始认识勒克莱齐奥时,他的文字让我又回想起那个夜晚。我知道,灵魂的悸动是不需要理由的,它不是一个理性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放下心中所有包袱,自然而然去领悟的感性体验。
  勒克莱齐奥是浪漫的梦想家,也是现实的寓言家。“坎波斯”的彩虹家族没能逃得过现代社会的骚扰,流浪者们还要继续流浪,继续追逐能够仰望天空的“乌拉尼亚”。
  勒克莱齐奥的文字是清新而充满诗意的。对于现实世界,“在火山爆发之前,地球上最穷困的地区在时刻潜伏的战争与贫困中日渐萧索。只有大批逃难者如同海底涌浪一般,前赴后继地撞碎在边境的礁石上。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事情。”这个世界让人看得如此心痛,悲观的情绪漫无目的地在各个角落肆意蔓延,人类的梦想只能在流浪的旅途中闪烁微弱的光芒。可是,勒克莱齐奥知道,“坎波斯”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梦想,因为人类不能没有梦想。“我们坚信,乌拉尼亚真的存在,我们曾是它的见证人。”
  书读完了。我合上书本,看着深秋午后并不热烈的太阳温暖地照在窗外的树上。我知道,树叶快要掉落了,然而这又有什么要紧呢?明年春天,我又会看到新的生命轮回,触摸到重生的希望。
  今夜,请你们和勒克莱齐奥一起仰望天空,找回自己最初的梦想。

标签:我们一起 仰望 今夜 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