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答案 > 正文

2016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高考答案解析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3文综(历史)卷[word版及答案]

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

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

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

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

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

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图4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

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D.强调人的价值

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

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图5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

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摘编自《严复集》

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4分)

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7分)

40.(25分)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

文化。(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41.(12分)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

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

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45.(15分)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

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

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 45.(15分)

(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5分)

(2)戊戍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

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10分) 47.(15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

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8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

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7分) 48.(15分)

篇二:2016年高考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文综历史试题

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

《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D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C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

”此事反映了

A

C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这一变化有助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削弱六部的权限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

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

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

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31.1965年,17.9%

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

32。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这说明在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调整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

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民国时期,有人认为,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12分)

(2)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41(12分)

材料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人民主权。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

(1(9分)

(2(6分)

46.[历史——选修2](15分)

材料 1721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1835年,质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201个小时。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7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院设立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篇三:2016年高考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就是知道三国时期文字非常丰富,最流行的其实是楷书,但是材料反映出很多时候都是多种文字一起使用,也就是说汉子尚未形成完成的体系。因此选择D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子体系的发展

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因此选择D。C错在排除上,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B选项是九品中正和察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A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2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土地兼并作为毒瘤一直都存在,而宋代却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

27.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

B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影响

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红色地区粮食之所以能够价格那么低,很重要的就是在红色区域实行了土地革命,做到了农民有田可以种,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创造了这样的局面。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

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视图缓解名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D选项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特点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一五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这是时代特点,要联系具体历史事实来分析。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

C

33.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很容易选择B选项,但是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831-1841.这个期间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期间,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结果。因此选择A不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A排除;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都是计(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2016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高考答案解析)划性的公有制的一种具体体现,所以选择D选项,更具有概括性。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

35.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

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给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地点是非洲。这明显符合不结盟运动的时间和内容。非洲是不结盟运动的主要成员国,因此美国的行为就是来抵制不结盟运动。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标签:高考 新课标 解析 2016新课标3高考文综 2016高考新课标2文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