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答案 > 正文

赢在高考2016答案

时间:2017-04-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志鸿 赢在高考】(新课标)2016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高考仿真测试六(含解析)

高考仿真测试(六)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江苏百校联考)化学与新型材料、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造纤维、合成橡胶和光导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使用生物酶降解生活废水中的有机物,可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

C.上海世博会很多展馆采用光电转化装置,体现当今“低碳”经济的理念 D.利用二氧化碳等原料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

解析: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A错误。废水中的有机物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用生物酶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可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故B正确。采用光电转化装置,可减少常规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体现当今“低碳”经济的理念,故C正确。形成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为聚乙烯等材料,难以降解,但利用二氧化碳等原料合成的聚碳酸酯类塑料可降解,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故D正确。 答案:A

2.(2014山东泰安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与果糖、淀粉与纤维素均互为同分异构体

(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赢在高考2016答案)

B.油脂在酸的催化作用下可发生水解,工业上利用该反应生产肥皂 C.甲烷、苯、乙酸和乙酸乙酯都可发生取代反应

D.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Na2SO4或CuSO4溶液均可使蛋白质盐析而分离提纯

解析:淀粉与纤维素虽然都用(C6H10O5)n表示,但n的数值不等,不是同分异构体,A项错误;油脂生产肥皂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B项错误;甲烷可以与Cl2发生取代反应,苯可与Br2、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乙酸的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都属于取代反应,C项正确;CuSO4为重金属盐,可使蛋白质变性,D项错误。 答案:C

3.(2014北京西城一模)已知16S、34Se位于同一主族,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热稳定性:H2Se>H2S>HCl B.原子半径:Se>P>Si

C.酸性:H3PO4>H2SO4>H2SeO4

2---D.还原性:Se>Br>Cl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即HCl>H2S>H2Se,故A错误。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自左至右逐渐减小,即Si>P,故B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即H2SO4>H3PO4,故C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最低价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故D正确。 答案:D

4.(2014

解析: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但结论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离子方程式应

2++3+

为:2Fe+H2O2+2H2Fe+2H2O,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此结论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结论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离子方程式和结论均正确,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5.(2014北京海淀一模)实验:

①向2 mL 1 mol·L NaBr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溶液变为黄色; ②取①所得溶液滴加到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 ③向①所得溶液继续通入氯气,溶液由黄色变成橙色。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仅根据实验①能说明还原性:Br>Cl B.仅根据实验②能说明氧化性:Br2>I2

C.上述实验验证了Cl2、Br2、I2的氧化性相对强弱

D.向实验③所得溶液中加CCl4,充分振荡,下层为橙红色

--解析:实验①的化学方程式为:2NaBr+Cl2Br2+2NaCl,则还原性:Br>Cl,故A正确。实验②中淀粉KI试纸变蓝,说明有I2生成,化学方程式为:2KI+Br2I2+2NaBr,故B不正确。实验验证了氧化性强弱顺序为:Cl2>Br2>I2,故C正确。实验③的化学方程式为:2NaBr+Cl2Br2+2NaCl,加入CCl4把置换出来的Br2从混合液中萃取出来,混合液分成两层,上层为NaCl溶液,无色,下层为Br2的CCl4溶液,呈橙色,故D正确。 答案:B

6.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6 g NO2和N2O4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氮原子数为NA B.常温常压下,22.4 L乙烯中含极性共价键数目为5NA

-13+

C.1 L 0.1 mol·L的Fe2(SO4)3溶液中,Fe的数目为0.2NA D.1 mol羟基(—OH)中含电子数为10NA

-1

解析:NO2和N2O4的最简式相同,只需要计算46 g NO2中氮原子数,n(N)=46 g/46 g·mol=1 mol,故

3+

A正确。常温常压下,22.4 L乙烯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故B错误。Fe能发生水解,数目减少,故C错误。1 mol羟基(—OH)中含电子数为9NA,故D错误。 答案:A

7.(2014北京丰台一模)已知

: -1

830 ℃时,向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 mol的A和0.8 mol的B,反应初始4 s内A的平均反

-1-1

应速率v(A)=0.005 mol·L·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A.4 s时c(B)为0.76 mol·L

B.830 ℃达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80% C.反应达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D.1 200 ℃时反应C(g)+D(g)A(g)+B(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0.4

-1-1

解析:A.反应初始4 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5 mol·L·s,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

-1-1-1-1-比,所以v(B)=v(A)=0.005 mol·L·s,则4 s内Δc(B)=0.005 mol·L·s×4 s=0.02 mol·L

1-1-1-1

,B的起始浓度为:0.8 mol/2 L=0.4 mol·L,故4 s时c(B)=0.4 mol·L-0.02 mol·L=0.38

-1

mol·L,故A错误。

设平衡时A的浓度变化量为x,则:

A(g)+ B(g)C(g)+D(g)

-1

开始/mol·L 0.1 0.4 0 0

-1

变化/mol·L x x x x

-1

平衡/mol·L 0.1-x 0.4-x x x 故=1,解得x=0.08,所以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100%=80%,故B正确。

由表格可知,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不是正向移动,故C错误。 1 200 ℃时反应A(g)+B(g)C(g)+D(g)答案:B

C(g)+D(g)的平衡常数值为0.4,所以1 200 ℃时反应

A(g)+B(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2.5,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包括4小题,共58分)

8.(2014湖北荆州模拟)(15分)已知A、B、C、D、E、F、G为前四周期七种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的基态原子中没有成对电子;B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总数相同,C原子核外成对电子数比未成对电子数多1个,其氢化物常用作制冷剂,D原子未成对电子与周期数相同,在E元素所在周期中的基态该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小;F原子价电子nsn-1npn+1;G单质是硬度最大的金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元素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 。

(2)B、C、D三种元素的最简单氢化物的键角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填元素符号),常温下硬度最大的B单质、E2F、A2D及A2F的沸点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填化学式)。

(3)离子化合物CA5的晶体中含有多种化学键:但一定不含有的化学键是 (填选项序号)。 A.极性键 B.非极性键 C.配位键 D.金属键

(4)B2A4是重要的基本石油化工原料。B2A4分子中B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 ;1 mol B2A4分子中含σ键 mol。

(5)由E的氯化物组成的晶体中,阴、阳离子都有球型对称结构,它们都可以看作刚性圆球,并彼此

+

“相切”。如图所示为Cl、E形成化合物的晶胞结构以及晶胞的剖面图,晶胞中距离一个E最近的+-3-E有 个。若晶体密度为ρ g·c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则Cl的离子半径 cm(用含NA与ρ式子表达)。

晶胞剖面图

解析:A、B、C、D、E、F、G是前四周期的七种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的基态原子中没有成对电子,则A为H元素;B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

222

道,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总数相同,则B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s2p,则B为C元素;C原子核外成对电子数比未成对电子数多1个,其氢化物常用作制冷剂,应为N元素,对应的氢化物为氨气;D原子未

224

成对电子与周期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s2p,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为2,为O元素;在E元

n-1n+1

素所在周期中的基态该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应为Na元素;F原子价电子nsnp,可知n=3,应为S元素;G单质是硬度最大的金属,应为Cr。

51

(1)由以上分析可知G为Cr,位于周期表第4周期ⅥB族,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3d4s。 (2)C、N、O三种元素的最简单氢化物分别为甲烷、氨气、水,键角分别为109°28'、107°18'、104°5',最简单氢化物的键角由小到大的顺序为O、C、N。

常温下硬度最大的B单质、E2F、A2D及A2F,分别为金刚石、Na2S、H2O及H2S,其中金刚石为原子晶体,沸点最高,Na2S为离子化合物,H2O含有氢键,H2S沸点最低。

(3)离子化合物CA5为NH4H,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配位键、极性键,不含非极性键和金属键。

2

(4)B2A4为C2H4,结构简式为CH2=CH2,每个C形成3个σ键和1个π键,则为sp杂化,且1 mol中含有5 mol σ键。

++

(5)由Na、Cl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Cl,以中间的黑色球为Na离子研究,与之最近的Na离

+-子处于晶胞的棱上,共有12个。晶胞中Na离子数目=1+12×=4,Cl离子数目=8×+6×=4,故晶胞质

3-33

量= g,晶胞体积= cm。令Cl离子半径为r,则棱长为×4r=2r,故(2r)= cm,解得:r= cm。

51

答案:(1)3d4s

(2)O、C、N C、Na2S、H2O、H2S (3)BD

2

(4)sp杂化 5 (5)12 cm

9.(14分)黄铜矿是工业炼铜的主要原料,其主要成分为CuFeS2,现有一种天然黄铜矿(含少量脉石SiO2),为了测定该黄铜矿的纯度,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

1

图2

现称取研细的黄铜矿样品1.150 g,在空气存在下进行煅烧,生成Cu、Fe2O3、FeO和SO2气体,实验后

-1

取d中溶液的置于锥形瓶中,用0.05 mo1·L标准碘溶液进行滴定,初读数为0.00 mL,末读数如图2所示。

(1)冶炼铜的反应为8CuFeS2+21O28Cu+4FeO+2Fe2O3+16SO2,若Cu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称量样品所用的仪器为 。 (2)装置a的作用是 。 A.有利于空气中氧气充分反应 B.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 C.有利于气体混合 D.有利于观察空气流速

(3)上述反应结束后,仍需通一段时间的空气,其目的是

(4)滴定时,标准碘溶液所耗体积为 m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滴定的原理: 。 (5)通过计算可知,该黄铜矿的纯度为 。 解析:(1)反应为8CuFeS2+21O28Cu+4FeO+2Fe2O3+16SO2中,元素化合价降低的为铜元素,化合价从+2价变化为0价,氧元素化合价从0价变化为-2价,元素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被还原;由于称量的黄铜矿样品为1.150 g,精确度达到了千分之一,应该选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把黄铜矿样品研细,可以增大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并且使黄铜矿充分反应。

(2)装置a中的浓硫酸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反应装置b中发生危险,同时根据冒出的气泡的快慢来控制气体的通入量。

(3)黄铜矿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硫等一系列产物,分解完毕后仍然需要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可以将b、d装置中的二氧化硫全部排出去,使结果更加精确。

(4)根据滴定管的示数是上方小,下方大,可以读出滴定管示数是20.00 mL,当达到滴定终点时,二氧化硫已经被碘单质消耗完毕,再滴入一滴碘单质,遇到淀粉会变蓝,滴定的原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SO2+2H2OH2SO4+2HI。

-1

(5)根据硫原子守恒和电子守恒找出关系式:CuFeS2~2SO2~2I2,消耗掉0.05 mol·L标准碘溶液

-1

20.00 mL时,即消耗的碘单质的量为:0.05 mol·L×0.02 L=0.001 0 mol,所以黄铜矿的质量

-1

是:0.5×0.001 0 mol×184 g·mol×10=0.92 g,所以其纯度是:×100%=80%。 答案:(1)Cu、O 电子天平

(2)BD

(3)把装置中的二氧化硫气体全部吸收 (4)20.00 I2+SO2+2H2OH2SO4+2HI

(5)80%

10.(15分)5氨基酮戊酸盐是一种抗肿瘤药,其合成路线如下: C4H4O

3

A

B

C

D

E

F

5氨基酮戊酸盐

已知:R—NO2R—NH2。

(1)5氨基酮戊酸盐中非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 (2)C→D的反应类型为 。

(3)已知A分子结构中有一个环,A不能使溴水褪色,且核磁共振氢谱图上只有一种环境的氢原子,则A的结构简式为 。

(4)G是B的一种同分异构体,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能发生银镜反应,1 mol G与足量金属Na反应能生成1 mol H2,且G分子中不含甲基,写出一种符合上述条件的G的结构简式 。 (5)写出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

已知,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写出由CH3CH2COOH、

为原料合成

单体的第一步的合成路线和最后一步的化学方程式(无机试剂任选)。

①第一步的合成路线: ;

②最后一步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1)由5氨基酮戊酸盐的结构简式可知含有的非氧官能团为氨基。

(2)由C与D的结构可知,C→D属于取代反应。

(3)A分子结构中有一个环,A不能使溴水褪色,说明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且核磁共振氢谱图上只有一个峰,说明结构对称,结合与甲醇反应的产物可知A为。

(4)G是B的一种同分异构体,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说明含有—COOH,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CHO,1 mol G与足量金属Na反应能生成1 mol H2,说明还应含有—OH,且G分子中不含甲基,则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篇二:【志鸿 赢在高考】(新课标)2016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高考仿真测试三(含解析)

高考仿真测试(三)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湖南一模)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中,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盐酸、漂白粉、氯水、水银

②化合物:CaCl2、NaOH、HCl、HD

③电解质:明矾、石膏、冰醋酸、氯化银

④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④

解析:①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漂白粉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以上均是混合物,水银是汞单质,是纯净物,故①错误;②CaCl2、NaOH、HCl都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HD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②错误;③明矾、石膏、冰醋酸、氯化银都能在水溶液里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是电解质,故③正确;④C60、C70、金刚石、石墨是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故④正确。

答案:C

2.(2014吉林二模)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都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苯、溴水、铁粉混合可制成溴苯

C.纤维素、油脂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

D.苯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但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解析:石油的分馏属物理变化,因为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种成分沸点不同而将其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煤的气化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苯、液溴、铁粉混合后能发生反应生成溴苯,故B错误。纤维素在无机酸(一般为稀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葡萄糖;蛋白质水解最后得到多种氨基酸;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甘油(丙三醇)和高级脂肪酸;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甘油、高级脂肪酸盐,所以纤维素、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故C正确。苯能燃烧,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故D错误。

答案:C

3.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9 g H2O中含NA个O—H键

2+B.1 mol Fe与足量稀硝酸反应,转移3NA个电子

C.常温常压下,22.4 L SO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含2NA个氧原子

-13+D.1 L 0.1 mol·L KAl(SO4)2溶液含0.1NA个Al

2+解析:9 g水的物质的量是0.5 mol,9 g H2O中含NA个O—H键,故A正确;1 mol Fe与足量稀硝酸

反应,转移NA个电子,故B错误;常温常压下,22.4 L SO2和O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故

3+C错误;铝离子能发生水解,Al的个数小于0.1NA,故D错误。

答案:A

4.(2014山东滨州一模)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以石墨作电极电解CuCl2溶液:2Cl+2H2O2OH+Cl2↑+H2↑

2++3+B.FeSO4溶液与稀硫酸、双氧水混合:2Fe+H2O2+2H

2Fe+2H2O

2+C.铜跟浓硝酸反应:Cu+4HNO3(浓)Cu+2N+2NO↑+2H2O

+2+-D.NaHSO4溶液与足量Ba(OH)2溶液混合:2H+S+Ba+2OH

BaSO4↓+2H2O

-2+解析:以石墨作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2Cl+CuCu+Cl2↑,故A错误;FeSO4溶液与

2++3+稀硫酸、双氧水混合,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H2O2+2H

2Fe+2H2O,故B正确;铜跟浓硝酸

+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4H+2NCu+2NO2↑+2H2O,故C错误;NaHSO4溶液与足量Ba(OH)2溶液反

+2+-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S+Ba+OH

BaSO4↓+H2O,故D错误。

答案:B

5.(2014河北唐山一模)铅蓄电池是典型的可充电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

Pb+PbO2+4H+2S+2PbSO4+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PbO2+4H+S+2e

PbSO4+2H2O

B.充电时,电解液中H2SO4的浓度将变小

C.放电时,PbO2发生氧化反应

D.充电时,蓄电池的正极和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

-解析:放电时Pb在负极失电子,电极反应式为Pb-2e+SPbSO4,故A错误;电池总反应式为

Pb+PbO2+4H+2S2PbSO4+2H2O,充电时生成硫酸,所以充电时电解液中H2SO4的浓度将变大,故B错误;放电时,Pb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PbSO4,故C错误;充电时,铅蓄电池的正极要恢复原状,则应该作电解池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故D正确。

答案:D

6.短周期元素X、Y、Z、W,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Z同主族,并且原子序数之和为20。Y原子的质子数为Z原子的质子数的一半,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多2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W>Y>X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与其气态氢化物发生化合反应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W

D.X形成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与足量W单质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得到的生成物均为气体

解析:短周期元素X、Y、Z、W,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Z同主族,并且原子序数之和为20,设X的原子序数为x,则x+x+8=20,解得:x=6,所以X为C,Z为Si;Y原子的质子数为Z原子的质子数的一半,则Y为N;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多2个,则W为Cl。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原子序数大的半径小,则原子半径:Z>X>Y,故A错误。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硝酸,可与其气态氢化物氨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硝酸铵,故B正确。非金属性:W>Z,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W,故C错误。X形成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甲烷)与足量W单质(Cl2)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得到的生成物中四氯化碳为液体,故D错误。

答案:B

7.(2014北京石景山一模)现有Na2SO3、Na2SO4混合物样品a g,为了测定其中Na2S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方案,其中明显不合理的是( )

A.将样品配制成溶液V1 L,取其中25.00 mL用标准KMnO4溶液滴定,消耗标准KMnO4溶液V2 mL

B.向样品中加足量H2O2,再加足量BaCl2溶液,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质量为b g

C.将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质量为c g

D.将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NaHSO3溶液的洗气瓶、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Ⅰ、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Ⅱ,测定干燥管Ⅰ增重d g

解析:Na2SO3具有还原性,可被KMnO4溶液氧化,Na2SO4不与KMnO4溶液反应,故可根据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KMnO4溶液的量,求算出样品中Na2SO3的量,由此计算出Na2SO3的质量分数,故A合理。向样品中加足量H2O2可将其中的Na2SO3氧化成Na2SO4,再加足量BaCl2溶液,可转化成b g BaSO4沉淀,再结合样品质量列出方程组,可求出样品中Na2SO3的质量,然后计算出Na2SO3的质量分数,故B合理。向样品中加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其中的Na2SO3可全部转化成SO2逸出,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样品中的Na2SO4可转化成c g BaSO4沉淀,由此计算出样品中Na2SO4的质量,再结合样品质量求出样品中Na2SO3的质量,然后计算出Na2SO3的质量分数,故C合理。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SO2气体,同时会挥发出少量的HCl气体,再通过盛有饱和NaHSO3溶液的洗气瓶时,HCl会与NaHSO3溶液反应生成SO2气体,加之系统中滞留的SO2也不能被碱石灰吸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测定结果,故D不合理。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包括4小题,共58分)

8.(2014江苏百校联考)(15分)已知X、Y、Z、W、K五种元素均位于周期表的前四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了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这三种轨道中的电子数相同;W位于第二周期,其原子的核外成对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K位于ds区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X的相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答题时,X、Y、Z、W、K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1)Y、Z、W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K的电子排布式是 。 ++-

(3)Y、Z元素的某些氢化物的分子中均含有18个电子,则Y的这种氢化物的化学式是 ;Y、Z的这些氢化物的沸点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4)若X、Y、W形成的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46)呈酸性,则该化合物分子中Y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是 ;1 mol该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是 。

(5)Z、K两元素形成的某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下图所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Z原子的配位数是 。

解析:周期表中前四周期中的五种元素X、Y、Z、W、K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X是H元素;Y的基态原子中电子占据了三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这三种轨道中的

222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s2p,Y为C元素;W位于第二周期,其原子的核外成对电子数是

224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则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s2p,W为O元素;Z的原子序数介于Y(C元素)和

W(O元素)之间,故Z是N元素;K位于ds区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X的相同,即最外层电子数为101226261011,故K的价电子排布为3d4s,是29号铜元素,其电子排布式为1s2s2p3s3p3d4s(或

101[Ar]3d4s)。

(1)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呈增大趋势,但N的电子排布式223为1s2s2p,2p轨道上处于半充满状态,第一电离能增大,使得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的,故C、N、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O>C。

22626101101(2)K(Cu元素)的电子排布式是1s2s2p3s3p3d4s(或[Ar]3d4s)。

(3)C、N元素的某些氢化物的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则相应氢化物分别为C2H6、N2H4;由于氮的氢化物(N2H4)分子间存在氢键,而碳的氢化物(C2H6)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故其沸点相差较大。

(4)H、C、O形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的酸性化合物是甲酸(HCOOH),其中C原子轨道的杂化类2型是sp杂化;因为单键全是σ键,双键中有一个是σ键和一个π键,故1 mol HCOOH中含有σ键的数目是4NA。

(5)根据图示的N、Cu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分析,该晶胞中白色球个数=×8=1,黑色小球个数=12×=3,N元素形成的负价是-3价,所以该晶胞中含有3个亚铜离子和1个N离子,所以其化学式为Cu3N。根据Cu3N的晶胞结构分析,一个N原子周围有6个Cu原子,故N的配位数是6。 答案:(1)N>O>C

22626101101(2)1s2s2p3s3p3d4s(或[Ar]3d4s)

(3)C2H6 氮的氢化物(N2H4)分子间存在氢键

2(4)sp 4NA

(5)Cu3N 6

9.(2014湖南十三校联考)(14分)K3[Fe(C2O4)3]·3H2O[三草酸合铁(Ⅲ)酸钾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可作为有机反应的催化剂。实验室可用铁屑为原料制备,相关反应过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42下列吸收装置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2)在得到的FeSO4溶液中需加入少量的H2SO4酸化,目的是 ,得到K3[Fe(C2O4)3]溶液后,加入乙醇的目的是 。

(3)晶体中所含结晶水可通过重量分析法测定,主要步骤有:①称量 ②置于烘箱中脱结晶水 ③冷却 ④称量 ⑤重复②~④至恒重 ⑥计算,步骤⑤的目的是 。

(4)C2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CO2气体,故实验产物中K3[Fe(C2O4)3]·3H2O含量测定可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

①写出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下列滴定操作中使滴定结果偏高的是 (填序号)。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立即装入标准液

B.锥形瓶在装待测液前未用待测液润洗

C.滴定前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读取标准液体积时,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l③取产物10.0 g配成100 mL溶液,从中取出20 mL于锥形瓶中,用浓度为0.1 mol·L的酸性KMnO4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酸性KMnO4溶液24.00 mL,则产物中K3[Fe(C2O4)3]·3H2O的质

-l量分数为 [已知摩尔质量M{K3[Fe(C2O4)3]·3H2O}=491 g·mol]。

解析:(1)A装置中硫化氢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接触面积大,从而使硫化氢吸收较完全,且该装置中气压较稳定,不产生安全问题,故A正确。B装置中硫化氢与氢氧化钠溶液接触面积较小,所以吸收不完全,故B错误。C装置中没有排气装置,导致该装置内气压增大而产生安全事故,故C错误。D装置中应遵循“长进短出”的原理,故D错误。

(2)硫酸亚铁易水解而呈酸性,加入稀硫酸能抑制亚铁离子水解;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三草酸合铁酸钾在乙醇中溶解度小,所以可以用乙醇使三草酸合铁酸钾析出。

(3)步骤⑤的目的是检验晶体中的结晶水是否已全部失去。

2+(4)①滴定过程中,C2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CO2,KMnO4被还原为Mn,另外还有水生成,由此可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滴定管要用标准液润洗,否则因滴定管中的溶液被稀释而实际用量(体积)偏大,导致滴定结果偏高,故A符合题意;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故B不符合题意;滴定前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致使滴定管读数偏大,滴定结果偏高,故C符合题意;读取标准液体积时,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致使标准液读数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故D不符合题意。

③设产物中K3[Fe(C2O4)3]·3H2O的质量分数为x,24 mL KMnO4溶液折合为0.024 L。

+2+根据2Mn+5C2+16H

2Mn+10CO2↑+8H2O

则6KMnO4 ~ 5K3[Fe(C2O4)3]·3H2O

6 mol 5×491 g

-l 0.1 mol·L×0.024 L x·10.0 g×

列比例式求解得:x=49.1%,即产物中K3[Fe(C2O4)3]·3H2O的质量分数为49.1%。

答案:(1)A

2+(2)防止Fe的水解 三草酸合铁酸钾在乙醇中溶解度小,便于析出

(3)确保结晶水全部失去

+2+(4)①2Mn+5C2+16H

2Mn+10CO2↑+8H2O ②AC ③49.1%

10.(2014重庆名校联盟联考)(13分)

Ⅰ.乙基香草醛()是食品添加剂的增香原料,其香味比香草醛更加浓郁。

写出乙基香草醛分子中两种含氧官能团的名称。

Ⅱ.乙基香草醛的同分异构体A是一种有机酸,A可发生以下变化

:

提示:①RCH2OHRCHO;

②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时,此碳原子才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羧基。

(1)由A→C的反应属于(填反应类型)。写出A的结构简

式 。

(2)乙基香草醛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 D()是一种医药中间体,用茴香醛(

请写出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他原料自选,并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

)经两步反应合成D,

② 。

(3)乙基香草醛的同分异构体有很多种,满足下列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其中有一种同分异构体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4组峰,吸收峰的面积之比为1∶1∶2∶6,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①能与NaHCO3溶液反应

②遇FeCl3溶液显紫色,且能与浓溴水反应

③苯环上有两个烃基

④苯环上的官能团处于对位

(4)现有溴、浓硫酸和其他无机试剂,实现

转化为,其合成线路如下

: XY

写(Ⅱ)(Ⅲ)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Ⅱ) ;

(Ⅲ) 。 Z

解析:Ⅰ.中含有的官能团有:醛基、(酚)羟基(或醚键)。

Ⅱ.(1)根据信息:RCH2OHRCHO,B能发生银镜反应,所以B中含有醛基,所以A中含有—CH2OH结构,A可以被氧化为苯甲酸,说明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且苯环的侧链只一个,由题意知A是一种有机酸,所以还含有羧基,故有机酸A的结构简式为,A和HBr之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C为

(2)合成 。 的过程为:先将醛基氧化为羧基,然后和醇发生酯化反应即可。故第②步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H3

OH+H2O。

(3)乙基香草醛的同分异构体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①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说明分子含—COOH);②遇FeCl3溶液显紫色,且能与浓溴水反应(说明分子中含酚羟基,且羟基的邻位或对位要有

篇三:【志鸿 赢在高考】(新课标)2016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高考仿真测试1(含解析)

高考仿真测试(一)

(内容:必修+选修 满分:90分 时间:45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小题,共9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个体数量要比隐性性状个体多

②中心体是仅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的细胞器

③吃梅子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

④核糖体是细菌、动物、植物唯一共有的细胞结构

⑤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⑥分裂期的细胞不能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⑦人体的胸腺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

⑧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同

⑨正常生物体内的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都是单向的

A.三项 B.五项

C.六项D.七项

解析:在特定的环境选择下,在某些物种中,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可能处于劣势,而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可能处于优势,所以在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的个体数量不一定比隐性性状个体多,①错误;中心体是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的细胞器,②错误;吃梅子分泌唾液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③正确;核糖体是细菌、动物、植物唯一共有的细胞器,④错误;例如二倍体玉米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四倍体马铃薯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⑤正确;分裂期的细胞不能进行DNA复制,但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⑥错误;人体的胸腺能分泌胸腺素,是内分泌器官,免疫细胞中的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胸腺又是免疫器官,⑦正确;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两个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其中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例是不确定的,即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同,⑧正确;正常生物体内的反射活动,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都是单向的,⑨正确。

答案:B

2.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同一种酒精洗去花生子叶染色后的浮色和解离后附着在根尖的卡诺氏液

B.观察线粒体,把烘干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在健那绿染液中染色

C.“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都要使用蒸馏水

D.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解析:花生子叶染色后,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低温诱导根尖,经卡诺氏液固定后,用95%的酒精冲洗,A项错误。观察线粒体,细胞应保持活性,不能对口腔上皮细胞进行烘干处理,B项错误。“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需要把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放在蒸馏水中让其吸水涨

破,“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需要设置一组将插条浸入蒸馏水的对照组,C项正确。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D项错误。

答案:C

3.下列坐标曲线中,A、B所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点酶的空间结构相同

B.图乙中,A、B点生长素的生理效应不相同

C.图丙中,A、B两点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相等

D.图丁中,A、B点时害虫种群抗药基因频率相同

解析:图甲中,A点对应的温度低,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点对应的温度高,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所以A、B点酶的空间结构不同,A项错误;图乙中,A、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均为促进细胞的生长,且促进作用的生理效应相同,B项错误;图丙中,A、B两点所对应的纵坐标数值相同,因此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相等,C项正确;图丁中,A点时害虫种群抗药基因频率低于B点,D项错误。

答案:C

4.正常情况下,同一动物体中染色体组数一定相等的细胞是( )

A.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

B.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

C.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解析: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是有丝分裂其他时期的2倍,A项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各个时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一半,B项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2倍,C项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均与体细胞的相同,D项正确。

答案:D

5.欲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某生物育种小组用基因型为Dd的玉米用两种方法进行育种试验,第一种育种方法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第二种育种方法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两种育种方法所遵循的原理为基因重组

B.上述两种育种过程中,子代的基因频率始终不变

C.通过上述两种育种方法所得的F2中Dd的频率相等

D.第一种育种方法比第二种育种方法的育种效率更高

解析: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而D和d控制的是同一性状中的相对性状,A项错误;上述两种育种过程中,淘汰隐性个体后,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2/3Dd、1/3DD,若F1自交,所得到的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3+2/3×1/4)DD∶

(2/3×1/2)Dd∶(2/3×1/4)dd=3∶2∶1,淘汰隐性个体后,在所保留的F2中3/5DD、2/5Dd,D的基因频率=3/5+1/2×2/5=4/5,d的基因频率=1-4/5=1/5,若F1随机交配,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2种:2/3D、1/3d,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所得到的F2的基因型其比例为(2/3×2/3)DD∶

(2×2/3×1/3)Dd∶(1/3×1/3)dd=4∶4∶1,淘汰隐性个体后,在所保留的F2中1/2DD、1/2Dd,D的基因频率=1/2+1/2×1/2=3/4,d的基因频率=1-3/4=1/4,所以B、C两项均错误;由上述分析可知,自交所得到的 F2中显性纯合子(3/5DD)的频率高于随机交配所得到的 F2中显性纯合子(1/2DD)的频率,因此第一种育种方法比第二种育种方法的育种效率更高,D项正确。

答案:D

6.下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MN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

B.与M点相比,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

C.酵母菌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外,还有酒精浓度过高, 培养液的pH下降等

D.图示发酵时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变化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M点之前没有酒精产生,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M点之后,开始有酒精生成,同时酵母菌种群的数量还在快速增加,说明MN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项不正确;N点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高于M点,说明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B项正确;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细胞代谢产物不断积累,使培养液中酒精浓度过高, 培养液的pH下降等,导致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C项正确;在发酵初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P点之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项正确。 答案: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7题~第10题为必考题,每个小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4题,共39分)

7.(9分)图一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的物质转化过程,图二装置中的甲、乙、丙三只广口瓶容积均为500 mL,在乙瓶中用溶液培养法培养一株该植物 (实验在恒温条件下进行,乙瓶中的植物及培养液的体积忽略不计,假设该植物呼吸作用利用的有机物只有葡萄糖)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1)叶绿体中增大膜面积的结构是 ,线粒体中增大膜面积的结构是 。

(2)图一中在叶绿体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的是,能在人体细胞内发生的是过程,有ATP产生的是 过程(均填图中字母)。

(3)为检测图二装置中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关闭A打开B,先将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1 h,检测丙瓶内气体,发现氧气浓度下降了3%,则丙瓶内气体体积 (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再给予装置1 h适宜光照,检测丙瓶内气体,发现氧气浓度比初始状态上升了7%。假如该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全部为葡萄糖,则这1 h内该植物光合作用共产生氧气 mL。打开A,从甲瓶的“取样品活塞”处抽取气体,直到将整个装置中的全部气体抽出,得到的气体与实验前相比大约相差 mL。

(4)若乙瓶中通入O标记的氧气,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葡萄糖中 (填“可能”或“不可能”)有O标记。

解析:(1)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增大了叶绿体内的膜面积,线粒体内膜的不同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嵴,使线粒体中的膜面积增大。

(2)图一中的a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b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或无氧呼吸的全过程;c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其场所是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d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综上分析,在叶绿体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的是c;能在人体细胞内发生的是b、d过程;ATP产生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以及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因此图一中有ATP产生的是b、c、d过程。

(3)依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黑暗环境中的该植物,在进行有氧呼吸的过程中,消耗的氧气量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因此关闭图二装置中的A,打开B,且将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1 h,丙瓶内气体体积基本不变。将装置置于黑暗环境中1 h,丙瓶内氧气浓度下降了3%,再给予1 h 适宜光照,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1 h,呼吸作用2 h,由于丙瓶内氧气浓度比初始状态上升了7%,因此在此时间段内,该植物光合作用共产生氧气为1 000 mL(两个广口瓶的体积)×(3%+3%+7%)=130 mL。适宜光1818

照1 h,丙瓶内氧气浓度比初始状态上升了7%,二氧化碳也就减少了7%,则现存的二氧化碳浓度为20%-7%=13%。打开A,从甲瓶的“取样品活塞”处抽取气体,所有气体必然通过KOH,其中的二氧化碳全部被KOH吸收,当整个装置中的全部气体抽尽时,与实验前相比,得到的气体实际减少量为1 000 mL×13%=130 mL。

(4)乙瓶中通入的O标记的氧气,被植物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转移途径为:O2→在有氧呼吸的

第三阶段:O2与[H]结合生成O→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O彻底分解成[H]和CO2→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O2→C3→(CO),所以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葡萄糖中可能有O标记。 答案:(每空1分,共9分)

(1)基粒(或类囊体) 嵴

(2)c b、d b、c、d

(3)基本不变 130 130

(4)可能

8.(10分)(2015广东揭阳一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据图回答问题。

181818181818

(1)图甲中细胞C和细胞D的名称分别为 。

(2)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图甲所示调节机制中,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 、激素等三类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 实现信息交流,如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3)图甲中的A器官某区域出现病理损伤后,表现出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可推测该器官受损后,引起 缺乏。

(4)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其主要原因

标签:高考 答案 2016高考数学答案 2016年高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