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大纲 > 正文

2017高考大纲解读

时间:2017-03-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7全国高考大纲政治考纲解读及备考策略

class="txt">高三政治组周晓卓

第一部分 2017全国高考大纲政治考纲解读

2017年的全国考试大纲提前出炉,各学科较均有所调整,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政治学科的变化。

首先来看一下教育部考试中心修订的政治学科的修订内容

对“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补充试题样例加以说明,进一步明确考查要求。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

本次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试大纲的政治学科的修订有“一不变,一完善,一补充,一突出”四个特点

一、“一不变”是指本次政治教学大纲修订的考试范围、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试题的结构和分值都没有变化。

二、“一完善”是指对政治学科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具体如下:

1、较之前延续多年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语言描述,今年出台的大纲语言更加精炼、简洁,不再使用列举性语言,而是进行专业化概括,比如将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一律调整为“有关学科知识”;

2、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将原来的“能够......”中的“能够”一律删除,尽量减少一些形容词来描述能力要求。这都说明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加看重,将所学政治学科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四项要求中有明显变动的有4处: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层级中将原来的“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调整为“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这一要求明确了知识的运用从“必要的判断”进阶到“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说明了对知识要做到精准理解,还要学会知识迁移,根据社会现象推导知识,知识目标明显拔高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层级中将原来的“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调整为“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这一要求对学科知识的描述从“简洁”进阶到“准确”,说明理论语言专业化的要求将进一步强化,防止学科语言生活化,同时在描述“概念、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原理”,也就是在备考中不仅仅要重视“标题式”语言,更要理解每一概念、观点的内涵;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层级中将原来的“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调整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将原来的“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调整为“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这2处修改强调了两点,一是整合学科知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结点,从某一方面将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二是生成试题答案,准确找出材料间的内在逻辑和设问诸要素间的内在逻辑,融入政治学科知识,有效组织语言进行作答,防止出现知识与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三、“一补充”是补充试题样例并加以说明,进一步明确考查要求。

四、“一突出”是指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突出正确的政

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

总的来说,2017年的政治高考能力要求在原有四项的基础上更加明确、更加具体、更加拔高,对备考的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给了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需要考生抓住机遇,勇于挑战,笑对高考。

第二部分 2017年高考政治备考策略

对于考纲这一变化,在政治复习中药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高屋建瓴,授之以渔。一轮复习要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二轮复习要突出重点,立足能力培养;三轮复习要注重实践性,精雕细刻,仿真模拟。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研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会双向思维。培养学生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特别是构建答案时科学运用学科术语的能力。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高考无论怎么考,都是考教材。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做到对教材知识心中有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材与复习资料的关系,使复习资料更好地为理解教材服务,要避免.“以复习资料为本,抛弃教材另搞一套”的做法。

第二,正确处理《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坚持把《考试大纲》的精神细化到教材中去。在落实《考试大纲》的过程中,坚持以教材统领《考试大纲》,尽量保证教材知识的完整性,不能因《考试大纲》中的“考点”而分散教材知识。

第三,处理好试题训练与回归教材的关系,发挥训练试题的诊断功能与查漏补缺作用。对试题训练中发现的知识盲区、理解误区,应当在教材中着重标出,并反复研习,力求做到做一套题,发现一些问题,再通过回归教材来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真 正达到扶弱助强的目的。

第四,正确认识教材标题与知识的关系。单元标题具有统领本单元各课知识的作用,每一课的标题又有统领本课各框节知识的作用。考生在熟练掌握各框节知识的前提下,牢记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标题,就能根据答题的需要快速、准确调用每一框节的具体知识。因此,在经济生活的复习中,同学们应熟记四个单元的名称、熟记每一个单元所涵盖的全部课的标题以及每一课所包括的框节知识。

二、把握导向,与时俱进

与之前单一地考查考生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与把握国家发展经济的思路与政策不同,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用知识指导生活、改变人生,提升考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已成为现在高考命题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为适应这种变化,考生应相应地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备考策略:

第一,由单一关注目家经济发展动向向关注“两个热点”转变

既要关注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经济热点,又要关注公民个体的经济参与。特别要留心身边人与身边事,有意识地用经济生活知识来解读人们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依据,为解决人们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力求在用知识为他人的经济活动服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第二,由硬背“答题套路”向掌握“答题恶路”转变

过去,考生只要能熟记固定的答题套路,就可以在高考中取得比较理想的分数。现在,经济生活试题,特别是经济生活非选择题的设置越来越灵活,开放性越来越强,对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考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反思与归纳,学会综合运用材料与设问提供的信息确定答题思路。

第三,由“背知识”向“整理知识”转变

近些年高考试题常设置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要求考生聚合相关的经济生活知识进行分析与解决。高考对具体问题的考查具有随机性、不可预见性,这就要求考生养

成整理知识的习惯,以不变应万变。

整理知识的方法很多,如考生可以围绕经济生活的核心概念整理知识,也可以围绕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参与圭体整理知识,还可以围绕某一个具体的主题(如对外开放)整理知识,等等。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不同复习阶段的特点与知识的实际情况确定方法。一般而言,一轮复习,应围绕单元、课整理知识;二轮复习,可围绕核心概念或某一主题跨单元、跨课整理知识。

三、科学选题。逐步提高训练难度、提高规范答题的能力

所谓科学选题,就是根据高考复习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一轮复习侧重基础训练,不适合做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二轮复习侧重整合与提升,可适度做一些中等难度及中等难度以上的试题;三轮复习侧重查漏补缺与实战演练,可选择做一些最新模拟试题、近几年的高考题。

四、坚持“全面开花“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全面开花,即对经济生活教材所涉及的具体知识力求做到全面掌握,不能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取舍。重点突破属于临考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把自己曾经做错过的试题仔细研究一遍,对暴露出的知识与能力的缺陷进行再巩固、再提升;二是综合各种高考信息,有重点地复习教材相关内容。

篇二:2017高考考纲修订意见权威解读

lass="txt">原创2016-10-12董宝礼董宝礼

1、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能力,向来是语文教学的热点词汇,同时,也是高考语文试题最重要的能力要求。但什么是语文能力呢?按照一般的说法,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在高考考场上,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无法考查,但对其余几个方面的考查一般都会涉及到。这些都是“能力”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考题中就是《考试大纲》中所分解的相关能力要求。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什么又是人文素养呢?按照赵志宏先生的解读就是: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包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这些都是“修养”方面的问题,也就是高考试题还肩负着引导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的人的责任。

如果按照这一理解,那么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就是:在命题素材的选择上既体现出“人文性”(涉及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社科领域的内容),又兼顾这些内容应该体现出的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发展的“正能量”。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选材看,基本体现了这一理念。

2、注重考查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什么是“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修订意见”中列举出“鉴赏评价能力”作为例子。其实,在历年的考题中,涉及“鉴赏评价能力”的试题主要在古诗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个板块中,如果要增加这一层级能力的考查,除了在这部分试题中增加相应的考题外(比如小说阅读或传记阅读中将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概括改为对人物进行评价,在多选题中增加鉴赏评价类的选项等),还有可能在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一道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行为、业绩等进行简要评价等。

3、选考模块均作为必考内容

延续整整10年的“选做题”终于在2017年高考中“终结”,这是本次考纲修订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热点。不少语文界同仁特别是高三教师、所有2017年高考使用全国卷的考生及其家长对此非常关注。既感到“灾难降临”又觉得“无所适从”,这可以理解。不少人认为,既然要修订,那么《大纲》还是早一点公布好,要不复习真得“乱了阵脚”。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沿用往年的试题长度,只是每篇阅读适当减少篇幅和题量,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改为三道题目,实用类文本阅读改为两道题目,只是增加了阅读量,而总分值保持不变,若有调整,会是从语言表达题中抽取一部分分数纳入其中。第二种可能就是将选考改为必考后,只考查一篇文本阅读,或文学类或实用类,选材的范围不再仅仅是小说和传记,而应将取材范围扩大到散文、新闻、报告等文体。这种命题思路在江苏、山东的考题中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反响也不错。这也有助于避免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中单纯猜题押题的嫌疑,甚至是只复习某一种文体(一般是传记)的错误做法。

为此,笔者建议,在高三复习中,特别是《大纲》和样题没有发布之前,先复习其他内容,待《考纲》和样题正式公布后再加大这方面的复习力度。要不,可以先对小说和传记重点复习,因为无论怎样变化,高考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下这两种文体的考查几率还是最大的。

4、“古诗文阅读”中增加“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关于考题中增加对“古代常见文化常识”的考查在近两年的考题中已经做了相应的尝试,虽然有些题目实际上没有多少考查的意义,但2015、2016年高考都在文言文阅读中单独命题做了考查,从社会反响来看效果还不错,因为这是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特别是教科书中出现的常识)引领学生整理记忆,应该不难应对。

5、分值的调整

当前,不少人对于语文试题分值的调整多有争议。有人认为语文可能提到180分,作为母语,如果与英语分值相当,有些对不住我们的民族语言。但从试题稳定性的角度来说,这种可能暂时不会有,因为2020年前后新的高考方案实行之后,语文的地位和分量自然会增加,所以在过渡期间不会有太大变化。但试题内部的分数却有调整的最大可能性,比如加大阅读类试题的分值,减少语言表达类试题的分数等。

篇三:2017高考考纲主要修订内容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解教育部考试中心在今年高考前就提出,高考试题要增加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价值准则的理解。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汇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高考命题中,各学科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

如语文、政治等科目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在数学和理科综合等科目中,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如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二、完善考核目标。

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考试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在考试说明中对各个考核目标进行具体解析,并补充试题样例

2017高考大纲解读

,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要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复习备考。

三、调整考试内容。

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比如,语文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为必考内容,适应高校对新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呼应中学教学的意见;数学减少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物理将模块3-5列为必考,顺应课程标准修订的趋势。

各学科修订内容及解读

—语 文— 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3.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今后的高考语文试题,势必会从新闻、科普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更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意在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考生在2017年高考备考中,一定要增强“时事语文”意识,及时阅读新闻报刊,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 考生还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历史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

—数学—

1.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加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解

2016年的数学试题设计就努力发掘我国古代数学的精髓。例如,全国Ⅱ卷第8题的程序框图考查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求多项式值的算法,通过解题使考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2.在现行考试大纲三个选考模块中删去“几何证明选讲”,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2个模块中选1个作答。 高考数学是很多考生的噩梦,相当部分的考生连题目都做不完。其实,这是因为数学是对人思维水平的最好检验。题量和难度都是刻意设置的,而今后恐怕只会越来越难。 今后的高考数学命题,更多是以一道题为载体,呈现给考生一类题,通过这道题让考生掌握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以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法,从而达到检查能力水平的目的。同时,命题还会充分考虑考生数学能力的个体差异。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方法选择、解题时间长短,区分出考生能力的差异。

考生在数学刷题过程中,一定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同时做到有意识地训练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找到最科学的方法。

—物 理—

1.进一步细化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题进行阐释,明确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

2.优化考试内容。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选修2-2、3-3、3-4和3-5。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修2-2的内容,将选修3-5的内容列为必考,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化 学—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要求学生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考生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生 物—

1.对能力要求的一些表述进行了调整。例如,将“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调整成“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2.在考试大纲中删去选修1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考试说明选修1中增加“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

标签:高考 大纲 解读 2017高考考纲解读 2017高考政策解读